很酷身后事
2013-12-29
中国人是比较忌讳谈“死”的,相反西方人自古以来乐于讨论“死亡”这一终极性话题,信奉“向死而生”哲理的西方人认为思考过死亡的人才能活出真我,21世纪的西方人叩问死亡的热情也同样高涨,方式上比苏格拉底在街头拉人辩论好玩多了。
生命轮回棺材
这款名为“出现”的作品出自法国设计师Enzo Pascual和Pierre Rivière之手,设计师旨在让墓地成为生命的储存器,目地是为了让生命之流不断灭。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曾说过,世上没有什么是可失去的,也没有什么是可创造的,一切都只是在进行转换。“出现”这款作品正好体现了“转换”这一理念,因而作品也被称为“生命轮回棺材”。
它是一副选取了聚乳酸(PLA)生物塑料的可降解棺材,顶部设有一个存放种子的储存器,储存器具备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微生物和进行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降解后的棺材材料可以让周边土壤变得更肥沃,促进种子生根发芽。
有意思的是,这副棺材并不是横着埋进土壤的,设计师希望无论生前死后,人都能头顶太阳脚踏黄土,深深扎根泥土之中。此外,棺材中还预埋了发电系统,只要植物在生长就能够利用绿植和水分发电供墓地上的LED灯使用,每到夜晚植物周边便自动亮起宁静而安逸的生命之光……
近年来国内也开始流行把骨灰埋进泥土培育植物,相比之下,这副“生命轮回棺材”可以让我们生与死的转换变得更“华丽”更环保,也给我们落叶归根的情怀落下了完美的注脚,让死者在自然生态中得到日夜无尽的纪念。
记忆墙
南非的设计师Ancunel Steyn的“记忆墙”作品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不安,为了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和减少城市“死角”现象,他提出要让死者与生者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墓地占据了城市太多的空间,墓地所在的地方几乎不可能有其他用途了,每周约70万人前往巴黎奥斯曼中央广场的公墓,高度集中拜祭活动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堪负担。”Steyn同时指出,即便把墓地迁至郊外也不是逝者居所的真正解决办法,郊外墓地偏僻,安全问题一直是公共隐患。
“为死亡做准备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生命与死亡本就密不可分。”因此,Steyn提出“逝者能够与生者同存”的构想,“记忆墙”就是他的代表作。“记忆墙”是由一幅幅代表着先人的美丽风景石画图组成的,背后的墙体里面埋藏着一个个纸巾盒大小的骨灰盒,一面墙的空间可放置多个骨灰盒,骨灰盒依靠一个二维码锁就可以“藏好”了。
Steyn表示,这些“记忆墙”是在不占据城市额外空间的前提下而建造的,可建在私人礼拜的小教堂里、咖啡馆和茶艺馆旁、瑜珈工作室或者洗礼池附近等,对路人来说这既是一面可以分享生命领悟的风景墙,也是一座城市的实用建筑物。
当生者想念逝者的时候,再无需驱车到千里郊外,你甚至可以陪“他(她)”喝杯咖啡,或者在水池边边喂鸽子边给他们念念诗唱唱歌,“记忆墙”让思念和爱在这个水泥的森林找到了藏身之处。
家族树
“家族树”的创意出发点是为了帮人类实现“爱永不分离”的愿望。用轻质混凝土做成的蜂窝轮廓架是一个小小容纳柜,可摆放家人骨灰和遗物。
随着时间的流逝,组合离逝的家族成员的骨灰盒就会“长”成一株生命之树,这个极具现代感的建筑设计创意是来自立陶宛的设计师Loucas Papantoniou和Asta Sadauskaite。骨灰盒的拱顶是用木头制成的,上面安装了一个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作为显示屏,盒子闪烁而平静的光好比传达着逝者的“气息”。逝者信息能够记录在顶部显示屏,家庭成员通过改写信息便可互相缅怀先人。
另外,相隔很远的家庭成员再也不需要为不能去墓地看望挚爱的家人而伤心了,家庭成员们只需要把分配好逝者的骨灰放进自家院子的“家族树”,所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想念家人了,就来院子散散心吧。
彩虹墓碑
下雨天和失去亲人的时刻总是弥漫着一股久久难以消散的悲伤气息,而日本的Aya Kishi设计的“彩虹墓碑”则希望能将这些悲伤转换成带着希冀、朝气和靓丽色彩的七色彩虹,从而减轻人们的痛苦。它仿佛告诉人们,死后也可以拥有五彩斑斓色彩,而不只是黑白的单调两色。
Aya将光学棱镜嵌入到墓碑中心,当雨过天晴,太阳重新普照大地时,阳光透过墓碑里的棱镜,就会在地面上投射出一道漂亮的七色彩虹。雨后,站在逝去的挚爱亲人的墓碑前,你感受到的将不再是无助的痛苦,而是大雨、阳光、逝去的亲人合力为你筑起的一道彩虹,用美丽的景色抚慰你的心灵。谁说墓碑只能带来悲伤?“彩虹墓碑”就能给你带来满满的正能量呢!
方案创新点
知死而后能生:死亡关怀+纪念逝者
为了让我们能够亲临死亡的感觉,一位艺术家曾在艺术馆放了一个棺材,让人躺进去并盖上盖子,要求在那几乎密闭的盒子里躺10分钟。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从艺术馆走出来后几乎都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一个黑漆漆的盒子帮助不少人完成了生与死的转变。
关于生与死的哲学思辨已经有很多了,但关于这个终极话题实用而有意义的创新方案却非常少见。今年4月美国殡葬协会(NFDA)联合连氏基金会(ACM)共同举办了一项关于“死亡设计”的平面设计比赛,来自96个国家的设计师们一共提供了2050个创意方案,评审团由建筑师Richard Meier、艺术家Ray Ceasar、Designboom网站主编Birgit Lohmann、连氏基金会行政总裁李傅华等人组成。
NFDA成立于1882年,总部设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布鲁费尔德,是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殡仪业组织,旨在提倡细化各个层面的殡葬服务,旨在帮助成员向有需要的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目前该协会有21400个会员,代表着美国12486家殡仪馆。
NFDA每年都会在美国不同的城市举办一场协会年会以及丧葬用品博览会(NFDA CONVENTION & EXPO),每年都有近300家供应商光临他们的死亡派对,与会员相互交流,展示他们最新的产品、设备、技术与服务,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型的殡葬博览会,也是业内理想的交易平台。
6月11日NFDA公布了这些创意十足的获奖项目,这些获奖作品回答的是一个“我们将怎么死去?”的命题,如获得死亡关怀奖的有生命轮回棺材、彩虹墓碑、记忆墙、雨水胶囊气球,获得逝者纪念奖的有家族树、记忆之船、音乐风铃等,其中获得特别奖的“蘑菇死亡服”堪称是对未来逝世身体的最佳选择,目前用于该服装的真菌已作为太空作物被科学家们研究中。设计师们用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让世人看到了不同的灵魂的寄放模式,也懂得了生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
对好生恶死的中国人而言,直面和思考死亡也许是一个没有“价值”的话题,也是不吉利的话头,西方人与我们之所以有较大的观念差别,也许不是他们不怕死,只是因为他们更懂得如何活得更好。所谓知“死”而后能“生”,在大智者苏格拉底的眼里,死比生更能靠近真理。每天忙忙碌碌为各种目标全速前进的各位,可曾已经忘了当初出发的初衷?每天都在靠近生命的终点的我们,也可曾来得及珍惜身边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