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造出身

2013-12-29刘黎平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3年13期

从管理意义而言,汉宣帝刘询是西汉王朝的新鲜血液,他出身皇室,却来自民间;血统上古老,在管理上带给这个王朝的,却全是来自民间的清新之风。

汉武帝时期发生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起兵而死,其孙刘病已(即刘询)流落民间,还在监狱里成长过一段时间。在经历了昭帝早夭,新皇帝刘贺有辱汉王朝品牌的继承人危机后,惶恐不安的霍光内阁找到了这个沦落民间的皇孙。

事实证明,将刘询推上龙椅不只是血统上的正确选择,也是管理上的正确选择。在监狱和民间摸爬滚打的经历,塑造了刘询英明的管理素质,要懂一个王朝的管理,就要懂两个元素:民间和官吏。在底层和监狱成长起来的刘询,相当熟悉民情和官吏,他的岳父就是一个监狱管理人员。他知道对于一个王朝而言,“王霸杂用”的管理方式最管用,儒家法家双管齐下,用严格的法令约束天下,用最贤良的“二千石”(即太守)治理地方。

可以这么说,到了汉宣帝时代,汉王朝才真正进入了管理上的黄金阶段,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发展到这里,才有了真正管理意义上的国家。连一向崇儒的班固和司马光都对这位“王霸杂用”的管理者赞不绝口,班固曰:“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司马光曰:“是以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汉宣帝用法家的管理措施,达成了儒家所认同的理想管理境界。

最好的管理需要延续,太子就是延续的具体执行人,而刘询在这个问题上焦虑了。史书记录了关于刘询父子管理思想交锋的事件:太子刘奭在餐桌上说:陛下用刑太过,似乎应该收敛一点,“宜用儒生”。这等于太子向父辈的管理模式发起了公然的挑战,汉宣帝陷入深深的愤怒:“我们汉家有自家一套独特的管理制度,将王道和霸道混起来使用,怎么能纯用德教呢?”在表达愤怒之后,汉宣帝又陷入了深深的失望,他说:“乱我家者,太子也。”

从这次事件之后,汉宣帝似乎想更换继承人,他一度将目光转移到了淮阳王的身上,理由是“淮阳王明察好法,宜为吾子”。其实汉宣帝本身具备的最大优势就是“明察好法”。

而“明察好法”这种优良的管理品质主要是在民间打造出来的,民间的经历,不仅成全了刘询,也成全了汉王朝,但这样成全的机会在一个王朝不可能接连上演两次,在父亲刘询身上上演了,不可能在儿子刘奭身上再上演。

汉宣帝很可能就在这里陷入焦虑,他一方面痛恨太子柔弱,知道太子的素质无法承担延续中兴局面的重担,但他一方面又没法再改造太子的经历,他不可能将继承人再打入民间来一次素质改造。而他更明白,更改继承人引发的动荡可能会将一个王朝抛入毁灭的深谷。

史书认为,汉宣帝之所以没有废除这个让自己很不满意的太子,是因为太子是他与初恋女友结发妻子许平君的结晶,不忍废除。而我个人认为,汉宣帝不废太子,不是因为他的不忍和善良,而是因为他的明智。汉宣帝知道以后的管理局面会变糟糕,但娴熟继承人规则的他,不可能用制造更大危机的方法来更换继承人。他只能做好他这一代人的事情,以后的局面,即使他明白,也没法去阻止,因为如果阻止,付出的代价更大。

刘奭继位后出现的局面果然如父亲刘询所料,重用儒家人物缓和社会矛盾,却导致涣散的管理败局,汉王朝从管理神话走向破败。汉宣帝预见到的,但却是他没法阻止的,他的曾祖父汉武帝为了防止女人干政的局面而杀掉钩弋夫人,但清除女人不同于更换太子,前者不会引起伦理危机和官吏危机。

明白以后的乱局,却无法预先作为,史上没有比这更痛苦的管理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