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代磁州窑的彩绘卧婴枕

2013-12-29

当代人 2013年3期

宋金时期是婴戏图创作的高峰期,它对当时的瓷器装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婴戏图不仅在瓷器绘画中十分流行,而且以卧婴为造型的瓷枕也盛行一时。早期的卧婴枕以横卧的婴儿为座,上置枕面,后逐渐发展为以卧婴作枕体,背脊为枕面的像形枕。用作瓷枕的卧婴,造型稚朴天真,形象饱满,生动活泼、姿态传神,洋溢着生命的朝气,蕴含着多子多福,吉祥美满,使生活平添趣味和欢喜之情。

磁州窑烧制的彩绘卧婴枕以身着绫罗的富家女婴造型为主,塑造了人们理想的富贵形象。女婴头扎双髻,天庭饱满,双目有神,两耳肥大,形态悠然。其腰身圆平而微下凹,形成舒适的枕面,枕面四周黑线勾边,在枕面开光内绘有国画意境的绘画小品,仿佛在枕上搭了一条饰有花纹的枕巾。通体施有黄、黑、白三种颜色,给人以柔和温馨的美感。瓷枕采用釉下彩的工艺,先在卧婴枕的模型上施白色化妆土,再用黑彩或褐彩勾勒出人物面目的细部特征、服饰的轮廓线和花纹,然后罩透明釉入窑烧造,其造型自然质朴、清新活泼。另外,还出产少量的男婴枕。

磁州窑的彩绘卧婴枕传世不多,只在金代河南的扒村窑、长治窑进行烧造,其他窑口还尚未发现。元代时河北的观台窑、明清时期的长治窑曾烧造过一种彩绘的卧妇枕,但枕面没有开光图案,应是卧婴枕的延续。

1.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折枝花卉卧婴枕:长46厘米,宽12厘米,高20厘米,1983年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附近出土。瓷枕为一女孩曲膝侧卧,头扎两个小辫,左手枕于头下,双腿弯曲,悠闲自如。枕面与衣袍为褐黄色,枕面中间绘折枝花卉,衣袍上绘黑色桃花纹,黑色领边上饰有珍珠。枕底墨书“大定十六年五月”七字,即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年),它为我们判断卧婴枕的烧造年代提供了准确而可靠的依据,成为卧婴枕断代的标准器。

2.上海博物馆收藏白地黑花诗文卧婴枕:长39.3厘米,宽17.4厘米,高11厘米,女婴呈侧卧身状,双腿弯曲,头垫于胳膊之上,头扎两个小辫,以褐黄色化妆土为衣袍,衣袍上饰有环形梅花点。形制自然质朴,充满清新活泼的生活气息。枕面上书行草题诗二句:“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父对愁眠”,字体酣畅流利。这是仿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千古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而瓷枕上修改后的这两句诗通俗易懂,更容易为人所理解。

3.河南淇县文物保管所收藏的白地黑花折枝花卉卧婴枕:长35厘米,宽15.5厘米,高12.5厘米。1983年河南淇县北阳乡残墓中出土。瓷胎细腻坚硬,白釉彩绘。枕为一卧女形象。卧女头后有发髻,面部丰满,细眉如月,微微含笑。上身穿窄袖褐黄袍衫,领饰珍珠,黄袍衫上绘桃花枝叶。下着白色窄裤,两臂斜屈,左手支头,右手置于腮下。两腿弯曲,作卧息状。神态自然悠闲,造型优美大方。枕面近长方形,斜置于卧女身上。枕面的双线菱形框内外绘黑色莲纹和折枝桃花。色调对比鲜明,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

4.长治市博物馆收藏的褐地黑花芦蝶纹卧婴枕:长治县出土。卧婴双腿弯曲,头部侧仰,面如满月,双唇含舌,神态天真。褚黄色衣衫白色裤腿上饰有梅花点纹饰。枕面为褚色,内用黑彩绘芦蝶纹。

5.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收藏白地褐彩奔兔纹卧婴枕:卧婴褐色衣衫上饰有折枝花卉,环颈衣领边饰有珍珠。枕面以白色为地,以褚色绘图,内绘一只兔子正在草地上奔跑,它一边拼命前行,一边惊恐地回头张望,仿佛是要摆脱身后追赶的天敌。娴静的卧婴与奔跑的兔子形成了动静上的反差。瓷枕器物完整,釉色鲜亮,色泽圆润,为卧婴中的珍品。该枕曾参加2006年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100件(组)珍贵文物展。

6.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褐彩折枝花卉卧婴枕:高17.4厘米,长16.4厘米,宽41厘米。卧婴眉清目秀,用褚彩涂抹嘴唇,稚嫩可爱。褚色衣袍上饰有折枝花卉,衣领饰有珍珠纹。枕面用黑彩绘枝叶,用褚彩点缀花卉,简洁明快。

7.甘肃清水县博物馆馆藏的白地黑花折枝花卉卧婴枕:1972年红堡乡谢坡村古墓出土,枕长34厘米、高14.5厘米,宽13厘米,女孩呈侧卧形,满头黑发,髫辫垂于脑后,面部丰满,浓眉大眼,高鼻小嘴,双臂曲弯,双手托头,腿自然侧曲,双足稍露。枕面置于孩儿背上,开光内勾一折枝菊花,衣角及上下棱角用黑墨重笔勾画成粗线条,女孩衣着上的小花朵,为唐宋时期丝织品的印花绢纱上常见的花纹,四壁饰兰草及联珠纹。画面生动传神,构思新颖巧妙,表现了一位少女嬉戏之后侧卧小憩时的悠闲与自得。

8.香港中文大学收藏白地黑花芦雁纹卧婴枕:长35厘米,林炳炎基金会赠。女婴眉目清晰,身穿梅花点纹衣袍,衣领饰圆珠纹。婴孩背部为长方形的枕面,绘画芦苇双雁图。芦苇随风摇曳,两只芦雁在池塘中相互追逐嬉戏。其他枕的衣袍都是褐黄色,裤子为白色,而这件枕的衣裤均为牙白色,显得素洁雅致。

9.美国旧金山艺术馆收藏的白地黑花折枝花卉卧婴枕:卧婴双腿弯曲,头部侧仰。通体身着饰有梅花点的月白衣裤,衣领有珍珠作装饰。枕面斜插一束折枝花卉,用黑彩绘枝叶,用褐彩点缀花卉,笔触细腻,层次丰富,清新怡人。

10.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风花雪月”卧婴枕:高15.3厘米,长42厘米,宽18.8厘米。女婴头枕方枕,形成枕中枕的效果,方枕两端为古币图形。女婴呈侧卧状,右手托腮沉思,左手垂于胸前。月白长袍上绘有大朵的褐彩五瓣梅花,衣领边为回字纹,衣边及袖口饰有黑边。枕面不同于其他枕的长方形,而是呈椭圆形,如意形的开光内行书“风花雪月”四字,字体娟秀,风格飘逸。

11.邯郸市个人收藏的白地黑花梅花点卧婴枕:长40厘米,宽12厘米,高14厘米。女婴身着白裤、长衫,褐彩长衫上绘五瓣梅花,颈佩项链,双腿弯曲,头枕双臂而卧。枕面开光内整齐地排列着梅花点图案。衣纹皱折清晰可辨。

12.邯郸市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黄彩卧婴枕:邯郸大名县出土,长28厘米,高13厘米。与前面枕不同的是,这是一个男婴的造型,呈侧卧状,头枕双臂,双腿弯曲。面容饱满,前额留海,眉如柳叶,双眼细眯,颈佩项链,上身穿着饰有菊花纹的黄色开襟长袍,下身着素色长裤。长方形枕面上绘有一束多节莲花,寓含出“连生贵子”的吉祥之意。画面素洁而纯净,与儿童天真烂漫、清纯可爱的天性形成了和谐的统一。

13.磁县磁州窑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褐彩卧婴枕:长30厘米,高17厘米。 这也是一个男婴的造型,双手抱于胸前,双腿弯曲。双目炯炯有神,凝视前方。头上留着丝绳扎缚的 “鹁角”。颈佩项圈,身穿长衫,披肩处为深色,环肩饰有三个圆圈,圈内有梅花点似的花纹。长衫的下部绘有一个花结。与上述枕的不同之处,一是枕背上没有开光,直接绘有一束团花;二是枕底增设了一个台,男婴卧于台上,显得天真而又活泼。

男女卧婴枕是对宋代婴戏图艺术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宋金时期战争停歇后,人们渴望增加人口,恢复农业生产的愿望,寄寓了人们对祥和、安康生活的向往,因而具有艺术美感和吉祥寓意的卧婴枕,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

(责编: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