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芬与赵州桥的第四次修缮
2013-12-29
赵州桥自唐代到新中国建立1000多年间,有记载和无记载的修缮工程共有8次,参与修缮的有郡守、学子、乡民、僧人。唯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3年)的第四次修缮,资助者是一位身份特殊的人物——郡人西漳(今南西章村)赵芬,皇明御用监太监。
据翟汝孝《重修大石桥记》称:“嘉靖壬戌(公元1562年)冬十二月兴工,至次年癸亥四月十五日告成。”历时五个月,修前“近岁辙迹所蹂,已逮桥之铁梁矣。”就是说,由于车辆碾压,石桥损坏严重,桥面毁坏殆尽,已经裸露出桥面石板之下的铁拉杆。此次主要修缮了“南北码头及栏槛柱脚”并仿照原来栏板、望柱上的龙兽图案雕刻,“复如旧制。”另外增加了一些新的“故事形象”。由此施工“备极工巧”,修葺后的安济桥(赵州桥),“焕然维新,境内改观矣”。可见,此次修缮除了更换残件外,还注重了艺术性。
这样一位把皇帝赏赐及田产之资卜捐助修桥的大善人,州县志都未曾记载。那么,赵芬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2002年5月16日,在北京工商大学东区发现一古墓,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将墓志铭挖出后证实,这是明朝太监的墓穴,而墓主人正是赵州人赵芬。当时的报道是这样写的:“工人移开了覆盖墓室的石板,墓穴大约有3米多深,两边用青砖砌着很整齐的墙。墓室的石门靠着一块大方砖,上面有两个雕刻得很精美的门环,门楣上的线刻也很精致,门檐雕出了滴水沟,还刻有图案。考古工作人员顺着梯子下到墓室,推开里面顶着门的‘自来石’,没有暗箭,没有陷阱,石门很简单就打开了。整个墓室不大,估计只有6平方米,顶部呈拱形。离石门不远的地方是一件铜器,像个香炉,工作人员说,这叫‘铜罍’,是一种祭祀的用具,是红铜制的,从年代看来要早于墓室的年代。铜罍后面用铁丝捆在一起的两块石块就是墓主人的墓志铭,一见到这个,工作人员非常高兴。”“这就是墓主人的‘身份证’,只要打开这个,很多东西就一清二楚了。”工作人员说如是说。报道说,被打开的墓志铭上用篆体写着“皇明御用监太监西漳赵公墓志铭”,外面的一块石板用楷体写了数百字,记载着墓主人的生平。至此,墓主人真相大白:这是生于明朝正德戊辰年(1508年)十一月十一日,死于万历壬午年(1582年)五月十六日的一个赵姓太监的墓,他祖籍真定赵州,活了75岁。
《墓志铭》由赐进士第、中宪大夫、陕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奉敕整饬固原静虏等处兵备兼理粮饷海滨刘效祖撰。赐进士第、奉议大夫、礼部仪制清吏司郎中嘉兴施策书。右军都督府管府事、定西侯滁阳蒋建文篆。可见,墓室主人应该身份不一般。
从墓志记载中我们得知,墓主人生前为明代御用监太监,姓赵,名芬,字兰谷,别号西漳,自小聪颖。曾有观天象的预言他命中做太监,辅佐帝王创业,他的父亲赵迁、母亲刘氏,因为这个缘故,就成全了他。正德九年的时候,赵芬刚刚七岁,便选入宫中。朝廷见他相貌不凡,选送他到宫内书馆读书。赵芬潜心经史,探究致用之学,不像其他人那样浮浮躁躁、蜻蜓点水式地学些皮毛。
供事御用监后,赵芬全心全意做好每件事情,希望自己不负所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嘉靖登基做了皇帝,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赵芬才见到皇上。当时嘉靖皇帝正决定选拔恭谨厚道德才兼备的人,宫中众人没有胜过赵芬的,嘉靖帝特赐赵芬飞鱼服饰,这是皇家对贵戚功臣的封赐。赵芬昼夜侍奉皇上,不离左右,皇上很器重他,又赐给他斗牛,这是第一品官员的官服,但不在品官服之内,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蒙恩奖赏的赐服。蟒衣、玉带之外,还赏赐他大量的丝绸,宫中人没有能与他相比。
又过了一段时间,隆庆改元,新君即位。赵芬侍奉穆宗(即隆庆)竭尽全力,极其细微,忠勤于先朝没有任何区别,而宠荣恩遇则超过先朝。因此,皇帝到武当山巡幸,则诏赵芬前往管理仪仗。敕封朝鲜国,则命赵芬前往监理。面对种种恩赐宠幸,赵芬十分坦然,既不畏难也不骄傲。等到完成两项公使回来,他的功绩,不但群臣百官赞誉,而世宗皇帝也对他的贤能十分满意。一年,凤阳守备空阙,于是就敕赵芬前往守备。凤阳乃朱姓皇帝祖籍,祖陵所在地,试想,守备凤阳该是何等重要的使命啊。赵芬在任上不管有多么艰难,不敢有丝毫疏忽。他廉以安身,审慎从政,时时刻刻不敢懈怠,凤阳至今称他是有才能的守备。
隆庆帝元年,命赵芬照旧担当原任,给他优厚的待遇。到隆庆庚午(1570年),赵芬因病辞官,回京调理。现在神宗隆庆登极,思念旧臣,赵芬当时患病在家休养,皇帝下诏书起用他掌管甲子库(内宫十库之一),教皇宫宫人学经书。赵芬兢兢业业,终年操劳。皇上时常关心他、眷顾他,看待他超过了前三朝。
那么赵芬是如何资助修缮赵州桥的呢?翟汝孝《重修大石桥记》记述很详细:“嘉靖甲寅(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郡人御用监太监赵公芬,祗奉敕命赉香幡赴武当,途经此桥,见□圯坏,志欲重修,甫归即使朝鲜,事完还京,复有守备凤阳之命。暇日与兄东瀛公登谈及梓里事,闻魏君力竭(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由乡人魏中丞重修,因资金不足乃修缮没有完工。)遂捐赏赉及田产之资卜。”
近日,我们还在赵芬故里赵县南西章村发现了赵芬兄长赵登的墓志铭。这块墓志铭,于1958年出土,流失民间50余年。赵登,字高甫,号东瀛,“万历十三年(1585年)三月十九日葬于州东西漳”。赵登的墓志铭有“郡人御用监太监西漳公赵芬”字样,提到了赵芬“赴武当”“石朝鲜”“守备凤阳”三件事,真实地记述了赵芬重修赵州桥这一重大事件:“赵州艰于涉,乃构石梁(石桥),以利不通,至今人共戴之。”赵登墓志铭,称得上是赵芬重修赵州桥又一响当当的证明。
(责编:郭文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