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文化在沧州“好人之城”建设中的作用
2013-12-29
2008年至今,沧州已有12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全市各类民间爱心志愿组织160多个,涉及群众5万余人,抱团儿做好事蔚然成风。因此,沧州被誉为“道德之城”“好人之城”。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必然有他所依存的文化根源。沧州“好人之城”现象,其文化之源和生命力所在也离不开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淀。但从沧州成为“好人之城”和“沧州好人”的特点中,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另一种文化力量的助推,即让沧州久负盛名的武德文化浸润了沧州人的道德品质。
一、沧州武德文化的精髓
沧州古属燕齐,位处齐鲁交界之地,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使沧州人自古就讲求武备,尚武图存。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武建泱泱”之誉,到清末民初,达于鼎盛。沧州武术以德为先,“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世家都将武德作为授徒传艺的根本原则和门规。清乾隆《沧州志》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一旦有事,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虽捐弃顶踵而不恤。”近代霍元甲、王正谊(大刀王五)、李凤山(燕子李三)等名师豪杰,驱敌御侮、弘扬国威、救济苍生,被誉为武林师表和民族的骄傲,更是光大了沧州人自古就有的忠义济世、见义勇为、为信义置生死于度外的武林精神。所以,沧州武德文化是武术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有机结合,历经千年的陶冶嬗变,才积淀而成“仁、义、忠、信、勇”的精髓。
二、沧州好人的武乡文化特点
受到沧州人推崇并走向全国的沧州好人,其事迹本身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有着鲜明的武德文化特点。
(一)仁与礼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可见仁爱之心是从“礼”开始培养的。在武术文化中,非常强调礼,可从武林人士“抱拳礼”丰富的文化内涵中管窥一斑。抱拳礼动作寓意为:左手为掌,四指并拢表示四海武林团结奋进,拇指内扣表示虚心求教;右手为拳,表示尚武精进、自强不息;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崇德止戈、克己修身;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天下武林是一家;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内外兼修。从中我们可以深刻领会武林人士崇德尚武、克己复礼的道德理性。
沧州好人中几乎都具备了这种克己仁爱的品格特点。现就职于沧州师范学院的“师德标兵”吴洪峰,自幼患小儿麻痹症,但身残志坚,医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青县人民医院。在医生这个岗位上他济世扶伤,也经常看到医患纠纷中平民苍生的弱势。于是开始自学法律,主动帮助受害者。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法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兼律师,凭着对医学和法学的精通,至今仍义务进行着法律援助。
(二)忠与信
忠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这在武德文化中尤为突出,讲求一种“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的境界。
传统武术的传承历来讲究门派清正,弟子一旦进入师门,则终身坚守并奉师为父。武德文化广义的忠诚和信义,沧州武林豪杰中更是多有代表。他们秉持武德,忠于祖国,信守对民族、对他人的责任和托付,从而丰富了沧州的武德文化,浸润了沧州人的心灵。
当代沧州好人中,盐山张长生,从1980年代开始投入大量精力、财力,广泛搜集各种航空器件,并分类储存,至今包括飞机原机模型、发动机、仪表、陀螺等在内的器件已有近50余万件。1998年春,张长生自费建立了盐山县民间航空收藏博物馆,并主动把博物馆作为国防教育基地,积极地推进国防教育进企入校活动。他多次个人出资、无偿提供展品,举办国防科普知识展,还无偿向沧州、大连等地多所学校和西柏坡国防教育基地等机构捐献飞机实机模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国防和爱国教育。这种对国家和民族大义的忠诚和付出,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做支撑,而这个精神支撑应当说很多源自于武德文化的精髓。
(三)义与勇
好武尚德的沧州武术文化,视仗剑行侠、急人之难、扶弱抑强的豪侠之气为正宗。这让沧州人骨子里流淌着急公好义、见义勇为、古道热肠的血液。被评为年度“中国好人”的黄骅“2·28冰河救人英雄群体”,本是一群互不相识的好人,但自发地结合在一起,在气温达到零下11度的大雪天,前赴后继从冰河中救起了一家5口。根本不会游泳的沧州师院90后女大学生王盼,却能毫不犹豫地跃入冰窟,扑向即将被冰水吞没的两名儿童。面对凶狠的歹徒,柔弱的加油站女工李建敏却敢于用生命保护公款。无数见义勇为的事例发生在沧州,不能不说沧州人有着武乡特有的侠义气质。
三、主流思想对武术文化的重视
助推了“好人之城”现象
近年来,沧州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武术在强健身心、砥砺品质、营造和谐、提升民众素养中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全力打造以“沧州国际武术节”为龙头,以武术进校园、武术培训、竞赛表演为主体,以武术用品制造业为辅助的武术文化产业体系,用群众喜闻乐见、实实在在便于参与的活动形式,不仅使武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审美形态、生活方式,在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凸显出了巨大的潜在价值,更使得传统武德文化精髓与现代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找到了新的契合,在公民道德文化建设过程中,彰显了蓬勃的文化张力,成为沧州“好人之城”的文化助推。【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武术与文化河北建设研究》(项目号HB12TY002)研究论文】(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
(责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