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燕赵富藏 初露芳容

2013-12-29

当代人 2013年3期

日前,河北省首届金石拓片题跋展在河北文学馆举行。此展览受到书画界、收藏界、史学界以及石家庄普通市民的关注,省外不少金石爱好者、研究家也冒着严寒前来观赏。专家评价,展览规模之大,展品之丰富、独特,在国内同类题材展览中是颇为值得赞赏的。

河北省金石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俊卿先生介绍,本次展出的150幅金石拓本题跋作品,多是从河北省金石学会会员藏品中征集并精选出来的。内容包括摩崖、碑碣、造像、墓志铭、陶文、瓦当、文字砖、画像砖、画像石等。其中不乏史树青、杨鲁安、沈鹏、旭宇、丛文俊、华人德、刘金凯等著名学者和书法家的考证题跋。有很多金石拓本是首次面世。这些展品从不同侧面集中展示了具有悠久历史的金石文化。

金石学是我国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古之铭功镌德,托之金石而不朽。《墨子·明鬼下》云:“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其务,鬼神厚之。由恐后世子孙不能之也,故书之竹帛,传道后世子孙。咸恐其腐蠹绝灭,后世子孙不得而记,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由此可见,金石学的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上几次收藏热,金石学逐渐发展起来。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可谓奠基之作。到了清代,金石学进入鼎盛,逐渐形成一门显学。

考古学家、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河北省金石学会会长谢飞先生说,河北省金石文化的历史遗存十分丰厚。中山国的青铜器为国之重宝,响堂寺摩崖刻石举世闻名。尤其是北朝的优秀墓志铭,既可以证史又可以作为优秀碑帖。金石资料的保存和流传,有赖于我国古老的传拓技术。一幅好的金石拓本,往往能达到图像生动逼真、铭文清晰、毫发毕现的效果。加之金石学家及书法家的题跋,使之成为优秀的艺术品,比之名家字画更具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许多传世金石名品,或毁于兵火,或流失域外,其图像铭文仅靠拓本得以保存,因而显得尤为珍贵。比如本次展览展出的汉代《封龙山颂》、《北魏皇帝东巡之碑》、《北魏僧晕造像记》等早已佚失了,但拓本流传了下来,能让我们有幸一睹其神韵风采。

展览现场,中山国守丘刻石拓本及题跋,战国燕下都瓦当、画像砖珍品拓片等,引起众多观者的极大兴趣。李俊卿介绍,中山国守丘刻石,堪称燕赵传世第一最古之刻石,可与“石鼓文”媲美,与“陈仓十碣”并为双璧。著名学者、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旭宇先生参观展览后认为,这次展出的很多拓本施墨精到,锋毫毕现,不愧妙品佳拓,文人学士的勾稽考证、精心题跋,蔚为大观。在展品《元氏县界封刻石拓本》前,旭宇作为题跋者,与藏主不期而遇,两人共叙刻石发现的往事,并再度探讨其考古及艺术价值,堪为展览中的一段佳话。

史学家、河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孙继民先生认为,河北省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在西部太行山沿线山区发现更多早期石刻的可能可以预期。他建议河北金石学会在发掘金石材料、原始资料等方面做更多深入的工作;在金石材料处理中,尽可能多地保留更原始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