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吊炉饼 烤出“非物遗”
2013-12-29
当代人 2013年3期
黄骅吊炉烧饼(吊炉烧饼制作技艺),是后街穆斯林独特的民间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其制作技艺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传承下来,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而且,它和兰州拉面、天津桂顺斋大麻花一样,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和极高的食品文化价值。这种有着地方特色的食品,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清末(1890前后),黄骅财神庙村仉氏开始制作烧饼,后街人王云龙、张云亭等将烧饼制作工艺引进,并不断进行改进。吊炉用砖砌成,内用草泥抹光,外用白灰抹严,上用铸铁板固定,制作独特的具有穆斯林风味的后街吊炉烧饼,也称千层吊炉烧饼。改革开放后后街人王俊成、刘金岭等对吊炉进行改进,将铸铁板由固定改制成转动板,方便了贴饼、铲饼工序。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吊炉烧饼品质。
后街的吊炉烧饼,还作为一种镇邪和吉祥的食品在当地流行,每逢穆斯林在圣斋期间和无常人(逝世)时,多用烧饼给小孩和老人吃。当时民间流传着“儿童吃了不生病,老人吃了免灾祸”一说。
后街烧饼因其物美价廉、颇具特色,每日制作总销售一空,供不应求,声誉甚高,成为黄骅一大特色食品。经过120年的历史传承,这一民族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弥足珍贵,已被批准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