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之间的“热恋”
2013-12-29曼弗瑞德·德沃夏克
激昂的音乐声中,女孩子们互相拥抱,热情亲吻;她们孤独地徜徉在路轨上,或者手牵手跳向高空。背景上通常是女孩们喜爱的粉红色字体:献给我的ABFFL(德语“此生最好闺蜜”首字母缩写)。在因特网上输入这五个字母,就能找到无数这样的自制视频。
“这是一种真实的‘最好闺蜜崇拜’。”慕尼黑语言研究学者马汀·福格特说,“近几年来,女孩子们的友谊变成了爱情风格。”两人之间如胶似漆,没有对方,一切都没有了意义。因此女孩们在网络上称她们的“最好闺蜜”为“姐妹”、“双胞胎”或“世界最好”,有时甚至是“我老婆”。
12岁的小女孩就已热衷于此,她们在脸谱网上“关系”栏的状态经常是“热恋中”。如果父母不小心撞见这份恋情,肯定会大惊失色,细看下去才知道小女儿的心是被谁勾走了:莎拉、尼诺奇卡或约瑟芬。女孩们像庆祝结婚纪念日一样庆祝她们相遇的日子,“你还记得吗,亲爱的?明天是我们的日子!”脸谱网上这样宣告。“很多人都这样做”,14岁的丹妮拉说,“有些人会一直说她们又一起做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和‘最好闺蜜’烤蛋糕什么的。”丹妮拉认为这很夸张,但是她也有自己的“最好闺蜜”——赛琳,她们已经在一起2年了。
2007年,这种亲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那时候福格特正给几个小姑娘补习物理,在她们家的墙上,他看到了很多特别的卡片,上面是小大人们的惊天宣言——细心手绘上去的“我爱你”。从他的小妹妹那里,他认识了缩写“hdgdl(我好喜欢你)”。这是短信一代的流行儿童问候用语,没有任何实质含义。
这种热情是怎样出现的?福格特开始寻找答案。仅仅在当时深受喜爱的本地交友平台location.de上,福格特就发现了给“爱人”的几百首赞美诗:“你是如此漂亮,如此美好”,“我爱你,无法言传”,“我的生命我的世界我活着的原因”。文字用心形符号“<3<3<3!!!”修饰。如今,“<3”已经成为这场运动的象征。老师们说起毫无顾忌地坐在对方腿上的女孩子们,家长们看到女儿写给另一个女孩子的情书。
到底发生了什么?福格特认为,这种崇拜和因特网上的社交媒体同时出现,绝不是偶然。以前的友谊局限于小圈子,没有人会知道好朋友之间短信往来的频率和内容。然而在网络世界,女孩子们之间的友谊成为完全公开的事情:所有人都在看在读,每一句交流每一张照片都会出现在全班人乃至几百其他脸谱网朋友的面前,他们每时每刻都可以了解到两人之间友谊的亲疏远近。
研究者观察到,利用公众的往往都是所谓的“班级皇后”:她们怎样调情,怎样热情展示对“最好闺蜜”至深的爱。一切就像一场友谊角色秀。在这个年纪,在如此廉价就能获得的接吻友谊上,谁甘落败?
福格特说,网络为女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有着极大诱惑力的新型“表演平台”,且“几乎没有一个女孩子能够不对漂亮的头像和煽情的语言着迷”。毕竟,如果这种热情有所消退,全世界都看着呢?艾尔斯对缇娜新头像的评论中,难道没有厌烦的弦外之音吗?为什么她不是第一个,而是等了三个小时之后再回复?每一次心不在焉和敷衍都是对争吵和尖酸刻薄言语的邀请,对于潜伏着的情敌来说,也可能是个好机会。“女孩子们”,福格特说,“必须做好公关工作。”
“女孩子们经常在照片中表现出身体的亲密接触。”瑞士巴塞尔医学研究员乌尔拉·奥腾李斯说。这种情色的考虑当然不是缘于真实的欲望,而是一种竞争的手段。她们用图片记录:她是我的!照片主题如出一辙:洗浴时的镜子,逆光的两个秋千,双手做成的心形。有段时间,背景上一定要有轨道出现,因为它象征着永不分离。
18岁的塔玛拉有很多记录着她和她的妮娜之间美好时刻的照片,例如一张上面写着“你们能拿走我的一切,唯独这个女孩不可以”。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两人毫不吝啬牵手和拥抱。“其他人也这样做”,塔玛拉说,“让别人知道我们是一体的很重要。”
大部分女同学都有自己的“最好闺蜜”。“我们几乎每天都竭力宣称我们有多么相爱,失去了对方的生活不可想象,没有人能将我们分开。”塔玛拉说。福格特已经熟知这样的句子,“它们到处都是”。诸如:我爱你,你对我如此重要,我再也不能失去你(“不,不,不!!!”),我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她们可能只是又在一起喝醉了),你知道我们总是同甘共苦。
要用语言把这种情绪夸大地表现出来,不是易事。女孩们加上心形,将关键词拉长,让语气越来越热烈(“我爱~死你了<3”),这样就出现了永不停歇的“爱~”。大胆的书写方式是自我风格的体现,但是很快又会被无数人复制仿效。比如,深受喜爱的亲昵语“亲爱的”已经经历了一场进化,演变出无数种生存形态,从“亲耐滴”到“亲~”。
这种潮流有其内在逻辑。元音经常被无限拉长,语言研究者福格特认为这是“女孩们在模仿她们说话的方式”,也就是喜欢像孩子一样发出拖长的声音,抓住一切机会撅嘴卖俏。此外,表现出娇小漂亮的渴望也体现在无数自拍照上。女孩们拿着手机自拍,最喜欢的角度是斜下方,因为这会引起变形,造成大眼睛和樱桃小嘴的理想效果。这些12到16岁之间的女孩经历着一段过渡期:她们已经不是孩子,但也还不能算大人。带着某种程度的忧郁,她们称自己为“在校女孩”,在朋友圈狂热地庆祝自由,因为她们清楚地知道这种状态不会持久。
脸谱网上朋友们的赞美不再是长篇大论,没有人有这么多时间。脸谱网上的信息更新速度太快,不是训练有素还真应付不过来:时刻弹出的聊天窗口、不断出现的朋友状态更新和等待评论的新照片。
最重要的是谁能吸引关注。如果有人上传了一张新头像,却半天没有人评论,是非常尴尬的。在这时,最好闺蜜有了一个新使命。13岁的玛丽说,她可以放心,她的莱安德拉五分钟内就会写条评论,占据沙发,热情点击“喜欢”按钮,确保闺蜜不会被忽视。
脸谱网让一个人的状态变成了统计数据。朋友们看到我得到了多少评论和“喜欢”,这关系到地位和重要性。在这场竞争中,两个好朋友就是一组,最好闺蜜也就是最勤奋写评论的朋友。对成年人来说,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这些年轻人难道没有别的事儿可做了吗?
批评家们经常指责年轻人缺乏真实的挑战,没有人教教他们,要在世界上立足什么才最重要。那么他们把全部精力花在虚拟的舞台上,也就毫不奇怪了。因特网简直就是为此而生的,它为目标群体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最好闺蜜可以不间断地黏在一起。她们有智能手机,可能在早餐开始前就开始了第一段谈话,从放学之后直到睡着。这样,网络技术创造出一种紧密联系的感觉,与此相比,余下的世界显得非常不真实。
只有在其中一个女孩真正爱上一个男孩,这种共栖关系才会结束。“世界最好闺蜜”的游戏也宣告寿终。尽管女孩子可能在14或15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男友,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什么。“这个年纪有个男友的最大好处是,分手后可以在最好闺蜜那里痛痛快快地哭一回。”福格特说,“这样,两人又有了一次同患难的经历。”
网络之外,日常生活中的友谊也有了新标准。真正的朋友应该经常开心地拥抱,即使她们才刚刚分开了两节课的时间。在女孩子中,拥抱成为打招呼的常用方式。相比之下,男生之间的友谊则很少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对他们来说,虽然也会说“最好的兄弟”,但是少年们不愿意冒被人说成是同性恋的风险,女孩们则几乎没有这样的担忧。她们把亲吻、坐膝、牵手这样以前极度亲密的动作诠释为伟大友谊的姿势。
这样世界变得更加难以理解了。在塔玛拉班上,两个女孩开始了同性恋关系。“我们很久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塔玛拉说,“她们看起来和我们都一样。”
[译自德国《明镜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