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松绑 释放期货创新活力
2013-12-29刘奥南
也许,这是全中国最小的行业,在13亿人口中,期货从业人员仅3万余人,甚至赶不上一家大型企业。也许,这是全世界最活跃的行业,在经济衰退、市场低迷、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不确定背景下,中国期货正日益释放出巨大的金融正能量。
在2013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把“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列入了2013年的十大重点工作之一。工作的核心举措就是政策“松绑”释放创新活力,这也是当前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最大亮点。
有限交易品种
创最高成交额
郭树清主席关于2013年期货市场的建设,主要包括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修改和制定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做好国债期货上市准备工作;推动开放性的原油期货市场建设;积极推动铁矿石、动力煤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创新的研究;做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调研与引导;探索发展利率类、汇率类金融衍生品。
而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期货市场继续保持着相当大幅度的增长,商品期货成交量连续3年雄踞世界前列。全年成交额171万亿元,同比增长24.44%。增长幅度和成交额远超中国股市,交易规模远超2011年全年。更重要的是,在上述耀眼数字背后,是区区29个期货交易品种。而在全球远高于期货交易量的期权和远大于场内交易的OTC等领域,我国还保留着成片待开发的盲区!巨大的反差蕴含着难以估量的“中国机会”。
从移植照搬
走向自主创新
自1992年中国期货市场诞生,国人就习惯于仰望。仰望现代期货的西方圣殿芝加哥、伦敦、纽约,仰望东方新秀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多年来中国期货习惯于模仿和引进,国外的“洋教主”们也习惯于来华传经布道。
而如今世界突然发现:不久前我国鸣锣上市的玻璃期货,一举填补了全球期货市场的空白,并且在合约制度设计上。具有玻璃产品复杂规格标准化、全厂库交割、协商提货等四大创新。原油期货作为中国期货国际化路径的龙头品种,其美元和人民币双币报价/结算、外汇兑换净额度总额控制、条件许可情况下7天×24小时交易模式等亦属前所未有。国债期货的合约与规则设计、技术系统升级改造业已完成,仿真交易、市场培训和投资者教育工作正有序展开。
在指数期货方面,中金所正着手开展前期规划和准备,研究中证500指数,并配套创业板指数,从而与沪深300股指期货形成覆盖全市场的差异化品种配套。此外,焦煤、鸡蛋、土豆、动力煤、成品油、天然气、热轧卷板、铁矿石等系列新品种正列阵布局,引弓待发。各类期权、商品指数、碳排放权等新型交易工具也取得阶段性研发成果。并且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拓宽,人民币离岸期货等业务还即将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欧洲交易所等主要市场“被创新”。
政策松绑加快创新步伐。一个新品种,致富一方水土,激活一个产业链,带动大批人才就业和大批企业转型升级。中国期货业正在从“照搬移植”的初级阶段悄然走向自主创新。
政策全面松绑
期货公司化茧陈蝶
放眼世界,全球期货公司早已形成IT优势型、产品开发型、场外交易型三大类。中国期货公司单一模式的现状和能力还远不能适应陌生的环球生态,离“服务实体经济、管理企业风险”的时代要求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2012年下半年政策松绑,证券公司自营业务获准全面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限额特定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范围从股指期货延伸至商品期货,8家信托公司及5家QFII首批获准开展股指期货业务,并已在中金所顺利开户,保险公司也获准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大陆期货市场仿佛一夜之间抖落桎梏张开了翅膀,期货公司从单一经纪业务破茧化蝶,变成除吸储、保险和企业上市保荐代理之外的“全能型”现代金融机构,同时也成为市场创新的主体。投资咨询、资产管理和国际业务成为业务创新的三大方向,而IPO发行上市和设立以风险管理业务为主的子公司,更为期货公司直接融资上规模和向现货领域渗透延伸开辟了有效路径。
政策松绑封杀了低端竞争的空间,冻结了因循守旧的借口,因而大大激励了期货行业的经营活力。如首批18家期货公司获批证监会资产管理业务资格仅两月余,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编写的《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开户问题解答》下发仅两周多,就有多家期货公司推出了资管产品,按要求递交了开户申请。然而保证金监控中心尚未完成系统平台的功能模块嵌入和技术升级,创新业务倒逼系统加快互联互通。
监管等级加码
加速投资优胜劣汰
政策松绑绝非放松监管,而是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金融期货“五位一体”的监管模式、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等均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举世公认的实施成效。监管机构正逐步从“审批驱动型”转为“检查驱动型”,倡导监管、自律、自治三方归位尽责。监管今后将不再保护从业机构而转向保护投资者和创新者,不再保护最低手续费而转向去低端化和优胜劣汰。
不久前,有关监管部门首次将期货定位为“国家风险管理工具”。当步入复苏的美国经济面临日益逼近的“财政悬崖”,当欧洲仍在债务危机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当“量化宽松”驱动热钱与通胀冲击新兴市场令“金砖”失色,当西方先进的现代经济和金融理论迟迟不能立竿见影中国期货正加快贯彻落实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政策松绑加快创新,推动金融科学发展。
相关阅读
股指期货非股市上涨、下跌“祸源”
每逢股市大跌,股指期货都会被视为“祸源”。似乎中国股市已被股指期货“绑架”,唯取缔或彻底变更其交易制度,中国股市方能止跌回升。那么从2012年12月4日开始的本轮反弹,是否股指期货拉动呢?笔者觉得,非也。
一看时间先后。12月4日,沪深300和上证综指于11:20同时启动,6分钟后股指期货跟随反弹。14日沪深两市主要指数涨幅均超过4%,创3年来最大单日涨幅。股指期货和沪深300涨幅更超过5%。上述二指数和上证综指分别于9:50、9:51、9:52放量飙升,间隔1分钟左右。25日大盘创本轮反弹新高,沪指阔别17个月首次触摸年线。股指期货、沪深300和上证综指于9:45、9:46和9:47发力,涨幅均超过2.5%。28日大盘再创新高,上述三指数分别于10:34、10:36和10:37依次启动。
回顾股指期货上市后另两次较大反弹:2011年6月20日沪深300从2862点上涨到7月18日3137点,启动顺序为上证综指、沪深300、股指期货分别在13:53、13:54、14:37,现货领先期货43分钟。2012年1月6日沪深300从2255点上涨到3月14日2705点,启动顺序为股指期货、上证综指、沪深300分别在13:31、13:36、13:36,期货领先现货5分钟。可见期现两市反弹各有先后。
二看提前开盘。接轨国际惯例,期市比股市推迟15分钟收盘又提前15分钟开盘,为大盘提供估值参考。统计表明近3年期现两市开盘同涨跌达75.16%。本轮2012年12月4日股指期货比前收盘下滑5.4点低开,带动沪深300和上证综指分别下滑3.92点和3.15点低开。14日股指期货上升0.4点高开,带动沪深300和上证综指分别上升3.0点和1.21点高开。25日股指期货下滑4.4点低开,带动沪深300和上证综指分别下滑7.34点和4.73点低开。28日股指期货下滑0.8点低开,沪深300和上证综指却分别上升3.49点和2.01点高开。截至31日本轮反弹20个交易日中,期指与沪深300、上证综指分别有10次和9次开盘背离,证明股指期货并不能决定股市开盘方向,更不能锁定大盘当日走势。
三看持仓变化。股市下跌前空头主力增仓,成为股指期货“绑架股市铁证”。因资金集中度作用,全体股民对2400只个股走势的总体判断,往往比不上期市主力对沪深300指数总体判断来得更有效。这也导致期指主力持仓变化被视为“章鱼哥”。然而12月4日反弹前夕,期指前20名主力席位IF1212合约仅分别增仓4043手和3212手,总持仓达57283手和68229手。虽净多增仓831手但总持仓仍显示净空10936手,并无明显变盘征兆。25日期指大涨逾50点时虽净空单大增逾2000手,26日期现两市依旧高歌猛进。
众所周知,熊市持股风险在于股价下跌,机构只能空头套保避险,否则不得不大规模融券放空或直接抛空股票,这对股市打压力度远大于空头套保。如2012年7月22个交易日资金净流出269亿,日均12亿,对应沪深300指数下跌约120点即5%。如当时200多亿空头套保头寸转入股市,则A股净流出量暴增翻倍,“雪崩”效应可想而知。
如果说空头增仓“有罪”,那空头减仓理应“有功”。2012年11月16日起,长期被视为“空军司令”的中证期货席位连续7天减持空单,从11906手降至11月26日8886手。然而27日沪深300、股指期货、上证综指仍齐刷刷低开3至7点,收盘均下跌1%以上。由此可见:当机构大量融券抛售、股民大量割肉抛压之际,股指期货“主力席位”大幅减持空仓同样无法拉股市止跌回升。
必须澄清:所谓“主力前20名”系指期货公司席位而非投资机构。仓位系指期货公司代理的客户数据。“空头前20名”往往同时也是“多头前20名”。如2012年12月6日中证期货同为多头第二空头第一。大量事实证明本轮反弹并非股指期货领涨拉动。而忽视经济环境和股市自身建设,片面将股市下跌归咎于股指期货,幻想靠取缔股指期货就可以轻松“救市”,同样缺乏科学依据。
(刘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