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面对国际教育热潮
2013-12-29刘璐
2012年9月17日,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联合发布了《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留学人数占全球总数的14%,成为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伴随着留学生数量的激增,国内的教育界不断提高和完善教育理念、方针和政策,来适应国际人才高标准的需要。为了深入了解现阶段我国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记者近期采访了中育乐训国际教育机构(以下简称中育乐训)总裁赵峥涞。
赵峥涞自2000年投身国际教育事业,至今已有十余载,是国际教育领域一位资深的探索者、实践者。在他看来,利用外国先进的教育资源提升我国人才的国际化水平,既是全球学习的趋势,也有助于提高我国人才队伍素质,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正视国际教育热潮
“有机会接触国际化教育,无疑将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并让其在各种层面的人才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对国际人才的界定,赵峥涞强调要明确国际人才与留学生的区别。“国际化人才应具备高等教育素养、广阔的国际化视野以及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显然,并非所有的留学生都具备以上素质,所以简单地将国际化人才与留学生画等号是狭隘的、片面的。”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均有了显著提高,自费出国留学人数也呈井喷式增长。2012年,自费留学人员占我国留学人员总人数的96%,我国的留学市场已经慢慢向中高端的大众化教育发展。
“面对接踵而至的留学热潮,我们必须要冷静对待。”赵峥涞建议道。事实上,国内相当一部分家长、学生都存在两个留学误区:第一,认为只要有了出国留学的背景,就等于有了一份保障,回到国内就可摇身一变成为各行业的佼佼者;第二,认为国内竞争过于激烈,去国外留学可以规避国内教育和就业的压力。但是,大部分留学人员学成之后还是不得不回国面对各种压力。对此,赵峥涞建议:“首先要杜绝盲目留学,要根据实际需求和家庭经济的承受能力去选择;其次,最好选择先在国内进行国际化教育的培养,使‘准留学生’在学术水平和自身能力上都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升;再次,要让学生们理性地选择学校、专业,充分考虑所去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这样不但能降低风险,缩短适应时间,还能为今后的就业选择打下基础。”
据统计,2010年,我国出国留学的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人数为7.64万,占当年出国留学总人数的19.8%;2011年高中生出国学习人数为7.68万,占当年我国总留学人数的22.6%。
对于这一现象,赵峥涞认为,学生在出国前要明确出国目的,分析、确定适合的发展方向,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国内外的差异。“除了要强化语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