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进展及提升策略
2013-12-29董琛 王静 陈珊珊
〔摘要〕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数量高达5800万,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在分析心理弹性的定义、内在结构的基础上,梳理了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等方面就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提升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进展;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3-0004-04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中国人口宣教中心2012年7月发布的首份《中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报告》[1]指出:“目前,我国共有1.2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因人口流动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5800万,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而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还在持续增长。”留守儿童的发展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处境不利一定导致发展不利,处境不利儿童日后的成就水平、适应能力必定低于正常儿童,他们的发展遵循着“处境不利(高危)—压力—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2]。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者才逐渐注意到,以前的研究很少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内的差异及个体间的差异。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有些处境不利儿童发展不良,有些儿童却发展得很好,甚至超出了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呈现出“处境不利(高危)—心理弹性—适应良好”的发展轨迹。这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儿童心理弹性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一、何谓心理弹性
盲人歌手杨光,虽然眼睛看不到任何东西,但凭借艰辛的努力,最终获得《星光大道》2007年年度总冠军,并参加了200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他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身体残缺的人却整天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生活十分苦闷。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经历相似的两个人的发展轨迹会如此不同?这就是本文要谈论的儿童心理弹性现象。
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在对高危儿童、处境不利儿童和处于应激状态的儿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迄今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但很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探讨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Masten、Best和Garmezy[3]归纳了三类心理弹性概念。 第一类概念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内部的一种具体的个人力量,这种个人力量能克服个体当前的逆境。第二类概念认为,心理弹性是指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长期的或突如其来的压力(如父母离异、贫穷等),个体未受到这些事件的影响,有效、成功地应付了这些负性事件带来的压力或苦境。第三类概念认为,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经历了生活创伤以后,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恢复,不因创伤性的经历而发生不同形式的心理疾病或精神失调等发展上的问题,仍然发展良好。Rutter[4]提出,心理弹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与危险因素产生交互作用的保护性过程。我国学者沈烈敏[5]将以上三类心理弹性概念的实质进行了总结:第一类概念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人格特质;第二类概念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积极的结果;第三类概念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适应过程,即个体获得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可能出现适应性的反应,心理弹性便越好。
尽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心理弹性的概念,但他们都基于这样的一个研究前提:个体面临某些具体(特殊)的危险和逆境。大多数学者都认同的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应对压力、挫折或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每个人都具有这种能力,不同的只是心理弹性大小。即使没有经历过消极生活事件也并不能说明该个体不具有心理弹性,而可能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当他们面临挫折、逆境时同样可能会成功应对。
二、心理弹性的内在结构
研究者考察人的心理弹性的发生、发展与机制时,通常涉及两个关键性因素:危险性因素( risk factor) 和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这两个因素被称为心理弹性的内在结构。
1.危险性因素
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容易受到伤害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心理、认知或者环境方面的因素。这一概念已经被研究者广泛接受,特别是在对压力、逆境、挫折、创伤等儿童、青少年研究中,更是备受关注。
在人的生活中,高危因素包括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5],内在因素有:气质、人格、冲动性;低智商、低学业成绩。外在因素有:父母不良教养方式、父母离异、消极的同伴影响、社会或家庭经济问题等。危险性因素并不一定导致不良的发展结果,而是会增加产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发现,并不是每个个体都出现预期的发展不良后果,相反,有些个体能够正常地适应,甚至从压力、逆境中获得成长。这一发现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并由此开始了关于保护性因素的研究。
2.保护性因素
相对于危险性因素来说,研究者对保护性因素的界定还存在诸多争议。广义上的保护性因素是指能够促进儿童或青少年良好适应的人格、社会以及体质等方面的因素或资源。这些资源或因素能够降低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直接与积极结果相联系,这与主效应模型(main effect model)或直接效应(direct effect)的原理是一致的。而更为严格的定义认为,保护性因素在高危情境下发挥作用,与压力、危险性因素交互影响适应的结果,调节压力和消极结果之间的关系。这种定义强调个体必须经历危险或压力,从而实现保护性因素对危险性因素的缓冲作用。这就是压力缓冲效应(buffering effect)或间接效应(indirect effect)[6]。
曾守锤、李其维对保护性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将其分为儿童的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家庭以外的因素三类[2]。
表1 儿童的心理弹性变量
儿童的个体因素 家庭因素家庭以外的因素
平均的智力水平、婴儿期气质良好、社会技能高、年龄(小)、性别(青少年期前为女、青少年期为男)、移情、内控制点、有吸引力、计划能力、对弹性的自我界定、对经历的认知—情感加工父母关系和谐
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热心、支持性的父母
良好的教养方式
亲子关系良好社会支持网络(亲戚、社会团体、国家的物质和情感支持、代为照顾儿童的人数)
成功的学校经验
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并不完全对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两者之间可能是相互转变的。比如,贫穷对某些留守儿童来说可能会是一个严重的危险性因素,因为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孩子身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教育水平等;但是对另一些留守儿童来说,贫穷可以使得他们更早学会独立、帮助父母分担家庭重担、激发他们努力读书的愿望,从而起到了保护性因素的作用。
三、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进展
当前国内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负面表现上,比如问题行为、消极情感等,缺乏对留守儿童保护性因素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提出,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留守儿童心理的积极发展。
1.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
国内外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等的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弹性有着密切关系,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于缓解儿童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于那些处于不利环境条件下的儿童,社会支持更是一种提高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李志凯[7]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与心理弹性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支持利用度和客观支持对心理弹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刘霞、胡心怡、申继亮[8]从儿童的远端环境(是否留守)和近端环境(日常烦恼)角度出发考察了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的作用,结果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其孤独体验之间存在着更为密切的负向相关关系,这说明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社会支持的存在激发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从而减轻了儿童的孤独感;而在留守儿童内部,当留守与高日常烦恼两种压力环境同时出现时,社会支持并没有表现出更为重要的保护性作用,留守儿童孤独感显著增强,这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被激活。这一结论为今后探讨多重高危环境下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
2.心理弹性与人格特质
李永鑫等人[9]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积极的人格特征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消极的人格特征呈显著性负相关。层次回归发现,人格特征中的稳定性、轻松性、聪慧性、有恒性、自律性、世故性和乐群性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兴奋性、忧虑性和紧张性则有显著负向影响。
3.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
宋广文等人[10]的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以及情绪控制、目标专注维度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心理弹性在有童年留守经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心理健康通过心理弹性的不同方面影响主观幸福感。
四、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提升策略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如何使他们从这些消极的事件中恢复过来,展现出内在的自我生长力和向上力,进而实现自身潜能的开发和自我发展,应该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弹性使之更好地发展和成长,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社会
一般而言,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学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教学设施差等状况。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落后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通过一系列惠民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吸引外出打工者返回家园。
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开展综合扶助留守儿童的项目工程。如利用社区机构组织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帮助贫困村设立爱心电话亭,加强父母与留守子女的情感沟通等。此外,还可以资助和扶持对贫困母亲的文化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对留守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责任[11]。
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要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淡化留守儿童的特殊身份,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他们的成长,防止“污名现象”给留守儿童带来不良影响。
2.学校
学校是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同伴关系、师生关系都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发展。学校要倡导构建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学校应制定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计划,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积极干预。
教师是留守儿童的重要社会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去接纳留守儿童,多肯定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冲突、应对生活压力的策略,培养留守儿童树立合作、宽容等积极理念;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师生沟通信箱”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有选择地为留守儿童推荐一些课外读物,教育他们要相信自己,自立自强,努力在逆境中实现美好的未来。
与此同时,学校应对留守儿童自身和所处环境中的发展性、保护性资源给予更多关注。例如,生活技能训练(life skills training)[12]就是一项以学校班级为单位,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提高一般生活技能并进行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训练。干预通过示范、角色扮演、行为家庭作业等活动,发展与提高个体的自尊、人际交往等有关的认知行为技能,并减少其心理焦虑。而在一项促进学生心理弹性发展的学校心理咨询项目——IRRP (The International Resilience Re-search Project)[13]中,研究者提出学校可以通过教学生I have、I am和I can的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弹性发展。通过这三项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外部的重要支持(I have),发展学生的内部力量(I am),学会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应对技巧(I can),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弹性发展。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学校同样可以通过这两种方式来提升其心理弹性。
3.家庭
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的父母亲情的相对缺失是理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寻找家庭的优点、资源和能力,利用这些优势来帮助建设家庭支持。研究已经证明,婴儿期的安全依恋、父母一致的教养方式以及和谐的家庭环境都是影响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创造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在儿童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中有重点关注家庭方面的方案,如多维度家庭干预计划(Multidimensional Family Prevention Project)[12],该计划要求工作人员进入需要帮助的家庭并与整个家庭一起确定并发展存在的可利用资源。Werner及其同事从1955年开始对美国夏威夷考艾岛一个社区的200名高危儿童进行了研究[14]。在经过32年的追踪后,她们发现仍有72名儿童发展良好。对此,她总结出三大保护性因素:(1)至少正常的智力和能引发他人积极反应的倾向性特征;(2)与祖辈或哥哥姐姐等“替代性”父母的情感纽带;(3)外部支持系统:教堂、青年群体或学校可以使个体获得技能并形成一致感。Werner(1995)曾指出,即使是处于贫穷、父母离异、父母精神疾患等高危情境中,如果儿童能够与至少一位有胜任能力、情感稳定、能够满足孩子需求的家长建立紧密联系,那么其发展出较高弹性的可能性就更大。外出打工的父母能通过与子女经常联系、聊天、鼓励、表扬或支持等方式,增强与子女的情感联系。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即使父母双方均不在身边,但只要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得当,监护人积极给予“替代性”父母情感和责任,这样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似甚至发展得更好。
4.留守儿童自身
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积极认知评价可以有效抵抗日常烦恼对留守儿童反社会行为、抑郁的加剧作用,使留守儿童保持较高的心理弹性。许多研究也表明,高自尊、高自我效能感、以问题为导向的应对方式、乐观且有责任感的人在经历高危或重大消极生活事件后仍能发展良好。因此,留守儿童要积极地看待生活中的消极事件,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方法处理各种压力、挫折,学会从挫折中成长。Rutter[14]在对许多经验性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后提出了弹性发展的作用机制,其中就包括改变个体对危险因素的认知以及通过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来实现心理弹性,如主动与他人建立安全与爱的和谐关系以及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注重留守儿童这些品质的培养,形成对未来生活的乐观信念等积极品质,引导留守儿童从客观、积极的角度来认识压力,形成客观的归因方式和向往成就的动机取向。让他们认识到,只有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才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收获更多。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媛媛,马北北. 调查报告称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缺陷问题堪忧[OL]. 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china/gnxw/201207/t20120707_501873.html.
[2]曾守锤,李其维. 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3,16(6):1091-1094.
[3]Nettles SM. & Pleck JH.. Risk,resilience,and development: The multiple ecologies of black adolesc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M]. Ibid,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57.
[4]Michael,Rutter. Resilience reconsidered: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empirical findings,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Shonkoff,J P & S J Meisels. (eds.)[M].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651- 682.
[5]沈烈敏. 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弹性初探[J].心理科学,2009,32(3):703- 705.
[6]郝传慧,雷雳.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效用与提升[J].中国青年研究,2007(01):72-75.
[7]李志凯.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40-442.
[8]刘霞,胡心怡,申继亮. 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8-22.
[9]李永鑫,骆鹏程,聂光辉. 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7-130.
[10]宋广文,何云凤,丁琳等. 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中国特殊教育,2013(2):87-91.
[11]申继亮. 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2]刘宣文,周贤. 复原力研究与学校心理辅导[J]. 教育发展研究,2004(2):87-89.
[13]王滨,罗伟. 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5):127-130.
[14]王玉花. 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J]. 教育学术月刊,2010(10):6-8.
(作者单位:1. 山东省诸城市教育局教研室,诸城,262200;2.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诸城,262200;3. 山东省诸城第一中学,诸城,262200)
编辑 / 杨 怡 丁 尧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