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与爱之间的绿色通道
2013-12-29林慧玲
〔关键词〕班主任;微笑;布白;关爱
《三字经》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还有小部分是抱养或寄养的孩子。很多教师都认为,这些小孩子不是家长的手心里捧着的,就是缺少关爱,像浑身长满刺的刺猬。这样的孩子受不了任何的委屈,讨厌大人管,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他们特别重视人格尊严,对自尊方面的问题也十分敏感,而且内心非常脆弱。勿庸置疑,教师批评学生,也是师爱的一种体现,但如果教师动辄公开批评或训斥学生,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不但不理解,不接受这份爱,反而会对老师产生反感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的热情,对人的尊重,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许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件事,就会缩短心灵的距离,唤起学生内心的自信和无穷的潜力,使学生快乐地健康成长。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是让学生理解师爱的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点。不注意这一点,无论你对他们的爱多么深、多么切,他们也无法理解。让我们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在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道路上都洒满阳光吧!在严与爱之间构建绿色通道,让爱与尊重构建学生心灵的彩虹。
一、微笑待人,攻陷“瓦伦达心态”,撕开“假面具”
心理学家把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有时不必去思虑得太多。不去多想,马上去做,打断反复思考的逻辑和习惯,走出一步,往往做事情的勇气就随之产生了。这就是由“瓦伦达心态”产生的效应。没有了成败的忧虑,人就自然变得轻松自如,因为害怕失败本身也是一种失败。但在生活中,一些学生,特别是容易犯错误的学生,他们会有一种“瓦伦达心态”,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或者成不了优秀的人。有了这种心理暗示,即使学生很想努力,也由于有一种消极的态度定势而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或者给自己带上“假面具”,破罐子破摔,将自己的毛病演绎到底。
面对这种学生,微笑是最好的见面礼,同时也是最好的教育手段,因为微笑可以很快地让人处于放松并心情愉悦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学生最适合接受教育,但是教育者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那些犯错误的学生常常是让人头疼的,他们的行为常常会激怒教育者,导致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产生过激行为。客观来讲,教育者应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明确自己的教育任务,控制自己的情绪,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去攻陷学生的“瓦伦达心态”。
刚接到一个班,初次检查小练笔,我看到一篇小练笔上有这么一句话:“我想让全世界的老师都消失。”不用猜就知道这是我还没有近距离接触的、刚刚被人报告打人的、“大名鼎鼎”的子龙。我想:是时候该会一会他了。于是,我请他到备课室。在备课室,他的神态表明不把任何东西放在眼里。看到他这个样子,我气不打一处来。但一想到今天我无论如何也要把他给“治了”,所以绝不能硬来。于是,我静静地、平和地看着他,从头看到脚,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可以觉察到他有些不自在。这时候,我才表情严肃但声调不高地说:“你叫子龙吧!名字很好听,人也长得很好看,可惜啊——”只见他偷偷地看我一眼。我接着说:“唉!你的神情,你的站姿,太对不起你这个漂亮的长相了。”此时,他的嘴角抽动了一下,又试图恢复往常的样子,但这次看起来顺眼多了。我接着说:“其实,我们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我相信你肯定并不是真的讨厌我,就如我对你的感觉一样,可是你的表情却传达了错误的信息,让很多欣赏你的人,想和你交朋友的人对你退避三舍。”“我不需要朋友”,他很快地插了一句话。但同时他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很快地站直,好像要极力表白又似乎有些恼火。我很高兴地说:“你知道吗?你现在这个样子特别可爱,让我看到了一个富有朝气的小男子汉,这样多好。我挺喜欢你的,彼此见面的时候为什么不开心一点呢?如果微笑地面对别人,别人肯定也会微笑地面对你。如果老师整节课板着脸来给大家上课,你会满意吗?”他摇了摇头。“是呀!你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让我们的接触从微笑开始吧!你同意吗?”他点点头。“好吧!抬头、挺胸、面带微笑。”
教育能不能取得成效、取得怎样的成效,就在于教育是否有针对性。教育具有针对性,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许多问题学生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有一个共性:以一种愤世的外表来掩盖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如果教育者不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的话,那么很容易让教育处于僵局。所以,在对他的教育过程中,我始终都注意一点:很有耐心地化解子龙的心结,渐渐地攻下他那层坚固而又虚假的“堡垒”——外表的冷漠与愤世,直逼心灵深处进行疗伤。在教育的开始,我以他能够接受的方式,让他做到面对老师时,站好,表情随和。这样做让他在受教育的开始就有了一个良好的态度定势。教师的微笑待人,让攻陷“瓦伦达心态”成为可能。
二、张弛有度,谨防“超限效应”,打开心结
超限效应提醒我们:在与学生的交谈中要点到为止,适当留点“布白”让他们去思考和反省。对学生的批评更应该点到为止,切忌穷追猛打,注意“度”。
有“问题”的学生大多有心结。“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系的结还应自己主动去打开。解开心结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除了依靠外部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注意教育过程的张弛有度。让学生正视自己的伤疤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以适当“布白”,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和心理缓冲的过程。
在教育子龙的过程中,我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在端正其态度后,我问他:“知道老师为什么找你谈话吗?”“知道,因为我中午打了人,我还在小练笔上写了‘要全世界的老师都消失’。”他一本正经地回答道。我微笑地说:“你很诚实,也很聪明。那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写?”“我讨厌老师。”“也包括我吗?”他迟疑了一下,又摇了摇头。“你为什么那么讨厌老师呢?”我接着问。他紧闭双唇保持沉默。(给了他很长的思考时间,他还是沉默,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接着问)“觉得自己的理由很牵强,没道理或是觉得难以启齿?”他还是沉默。“老师可是很有诚意的,希望你也能对老师敞开心胸!”“我在老家读书时,老师打过我,还说我的妈妈不要我。我恨他,我就是恨他……”看他越来越激动的样子,我意识到这孩子有严重的情绪困扰。而此时这样的宣泄也许是好事。我默默地看着他宣泄,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平静下来。我拿了一张纸要帮他把泪水擦掉,他接过了纸张自己擦。我轻轻地问他:“好点了吗?”他点了点头。“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做教师的常常会把自己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犯错了,可能会采取粗暴的方式,当然这是不对的。你学过《三味书屋》,你也知道鲁迅的老师用戒尺打犯错的学生,如果鲁迅也像你一样,恨他的老师,那么他一辈子也成不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了。有时候我们看问题可以换个角度,你说是吗?”此刻他的表情很平静。“以后遇事之前先考虑一下后果,别急着用武力解决,可以先与老师谈谈或动脑筋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这样你会拥有更多的朋友,而且你会觉得原来生活可以过得那么愉快,答应老师行吗?”他表示同意,我微笑地告诉他:“先以一星期为限,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
在教育子龙的过程中,让他说出为什么那么恨老师时,应该有适当的布白。因为他被亲生妈妈抛弃的事,被老师打的事,是他最深的痛,也是他不健康心理的症结。这是他最不愿为外人道的,除非这个人是他信任的人,除非他自个儿已作好了这个心理准备。因此,这个布白,这个心理准备是必须要有的。而在心结解开时,任他发泄,这个布白更为必要,这能让学生进行自我治疗。但当他在宣泄完后,就应该提高教育的密度,这可以让他的新旧认知进行斗争,形成新知,真正地达到疗伤的目的。如此张弛有度,适当布白,真正帮助学生打开心结。
三、给予关爱,引发“鸡尾酒会效应”,让爱导航
生活中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很吵很吵的地方,比如拥挤的公车或鸡尾酒会上,虽然周围很吵,吵到连电话铃响都听不到,但是如果有人叫你的名字,即使他声音不大,你还是会注意到——这就是著名的鸡尾酒会效应。
爱,对于缺少爱或对社会持偏激想法的人来说是剂良药。因此,在教育中应时时让学生体会到爱。看到子龙那么激动地述说心事,甚至大哭时,我把他当做受伤的小孩给予母亲般的关爱,我拿一张纸给他擦泪,虽然他一开始不适应,但可以看出他在这种关爱下变得“正常”起来。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年龄较小,导致他们的不良行为可能会出现反复。因此在教育学生时应注意做到长抓不懈、杜绝反复。一出现反复的苗头就给予关注,特别是像子龙这样的孩子,更应该多给他一点母亲般的关爱,让他体验到人世间的温情,通过爱的感受让他改变对原来事物的看法,解开他的心结。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对子龙又多了几分关注。见面时,我会叫着他的名字,走上前去和他闲聊几句,顺便了解一下他最近的思想动态,有时会表扬他最近的表现,有时会对他提出新的要求……课间,他要是听到我在和学生聊天,也会凑过来聊几句。渐渐地,他改掉了暴躁的坏毛病,几乎没有再出现打架的现象,学习成绩也稳步上升。私底下,他跟同学说:“林老师的声音最好辨认了,很清脆。”我想,这大概是我们所说的“鸡尾酒会效应”吧!能把我的声音记在心间,这说明,他已经注意我了,我在他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时,我也从他的表现感受到:我们之间的师生情谊在慢慢地生长。亲其师,信其道,在关爱与尊重中,他正走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
教师应关爱问题学生,正确引导他们走出阴影。为“‘夜行’的孩子画出心灵的彩虹”,用智慧去治愈那些受伤的心灵!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沼涛实验小学,泉州,362400)
编辑 / 任玉丹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