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图·城

2013-12-29

中国周刊 2013年11期

或许,河图洛书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具有更大的价值。

它再次提醒中国,天、地、人的和谐共生,

是生态社会最原始、也是最本质的考量。

追溯中华文化的源头,有一种被称作“宇宙魔方”的神秘图案,叫做“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上有很多黑点白点,排列成奇怪的图形,自古至今,解读无数。

至于图案的来历,更是扑朔迷离。流传在民间的更多是神话故事:上古伏羲氏时,洛阳境内黄河中突有龙马浮出,背负一幅“河图”,献给了伏羲,后人据此演绎出八卦,并成就了《周易》;另传,大禹时,在洛河中浮出一只神龟,背负着一本“洛书”,献给了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这就是史书中“河出图,洛出书”的来历。“河”就是指黄河,“洛”就是指洛河。

今天,作为中国河洛文化的核心区域,很多洛阳简介中,都将“河图洛书”视为洛阳“十宝”之首。

在市区洛阳桥的东侧,“河图洛书”的图案雕刻在洛浦公园的入口处。而这处长达20多公里、在洛河两岸建造成的洛浦公园,不仅承载着河洛文化的历史,也成为当下洛阳生态的一扇窗口。

秋冬交际的晚上,凉意已浓。洛浦公园里却是一番热闹的景象,跳舞的、打球的、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

王秀兰跳舞跳得正带劲儿。换舞曲的空当儿,旁边一位老头直夸她,“她跳舞啊,中(河南话,意为可以)!我常在公园里见她跳”。

王秀兰有些不好意思,“瞎跳呗”。

今年76岁的她,是上世纪60年代随家里人从开封迁来的,虽然祖上并不是洛阳人,但她已是个地道的老洛阳人了。

“刚来洛阳时,洛河哪像现在这个样,到处都是沙坑。挖沙的,运沙的,简直就是个大沙厂。”

这是王秀兰对洛阳的最初印象。其实,每个洛阳人,心中都有段关于洛河的记忆。

“从小就光屁股在河里游泳啊!不过后来河滩上有了垃圾。游不爽了。现在又好游了,只是不再允许野游喽。”洛河留给出租车司机小王的是一段顽童的记忆。

“一二十年前,垃圾遍地,河道破败,有的还在河滩上盖猪圈。”洛阳市水务局水土站总工程师常兴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称。常兴明的讲述,代表了一部分洛阳人的记忆,那是个难忘的垃圾场时代。

洛阳人对于洛河的感情就是这样五味杂陈。美好也罢,遗憾也罢,但洛河之于洛阳的文化根基从未弱化。

洛阳之得名,就是因为老城处于洛河之北,古时称河之北为“阳”,所以有了“洛阳”之称。

依水而居,是中国乃至全球的一条生存法则。一条河流成就一座城市,也并不鲜见。但不幸的是,在近二三十年的疾速发展中,中国的河流恰恰扮演了这个时代悲剧式的注脚。大量河流,要么变成大型臭水沟,要么干脆消亡掉。

环境的现实挑战让国人幡然醒悟,但又发现生态治理是如此艰巨而漫长。

好在,洛河还算是中国的“幸运河”。

尽管遭遇过垃圾、挖沙等困扰,但在很多洛阳市民的眼中,这条母亲河还没有“特别特别糟糕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及时“醒悟”了。

1996年,王秀兰听到大家常在议论一件事—市里要建一个大公园。这公园不在别处,就在距她家步行十分钟的洛河边上。当年,在经过反复细致的勘察设计和景观规划后,洛阳市政府决定沿洛河两岸建设洛浦公园。

公园建设的最初动因就是改善生态环境。此时,中国的更多河流正在持续恶化之中。洛河的生态建设,先行了一步。

事实上,关于洛河边上建公园的设想,早在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就提出了这个创意。

据《洛阳晚报》《改革开放30年·30年洛阳年度记忆》记载,前洛阳市委书记王德忱曾经回忆,当年胡耀邦在洛阳视察时提到:“公园太少了!这么多职工,节假日到哪儿去?”“怎么不建个‘洛滨公园’呢?”

王德忱苦笑着说:“这是个好办法,但是我们弄不起,没有钱。”胡耀邦说:“可以搞义务劳动嘛!”之后,市里迅速制定了建设方案,但市领导一看工程预算就被吓住了。

再后来,洛阳这种为难的境况传递到了胡耀邦那里,他又批示道,“如经济困难,可以缓办。”工程就此暂时搁浅。

到了1990年代中期,经济有所发展之后,洛阳有了点底气,又重新拾起河边公园的规划。而此时,市民对于河滩沙场、羊圈、猪圈、垃圾堆的投诉也越来越集中。

1996年10月,洛阳市召开兴建“滨河游园”动员大会。各城市区和相关委局的负责人悉数到场,决定集全市之力在洛河沿岸建设公园,“有车的出车,有人的出人”。

这个公园名字也很快被正式命名为“洛浦公园”,“洛浦”二字源于洛阳八大景之一的“洛浦秋风”。

按照最初的规划,公园沿洛河两岸向东西延展,长约6公里,而且最初用意相对单一,就是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市民游园的去处,栽树、种草、种花等绿化工程都是头等大事儿,根本没有考虑文化展示、休闲项目等。

10年后,也就是2006年,洛浦公园开始东扩,并开始融入了较多文化元素,如讲述河图洛书、夏都斟寻、商王祈雨、会盟史话、定鼎九州、洛阳纸贵等14个历史故事的文化广场。公园长度也渐渐拓展至20多公里。

2011年,洛阳决定再次提升洛浦公园,这次的重点是休闲文化,从而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战略的一部分,使之成为河洛文化的观光体验带。有网友称,游览一遍洛浦公园,就像回顾了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的悲欢离合,难怪司马光发出这样的感叹“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曹小红在河南旅游行业做了多年,现在是洛阳新奥华油燃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她一边向记者介绍新奥清洁能源对于环境的贡献,一边说起洛阳的旅游,“外地游客来到洛阳,以往组织旅行团的话,无非就是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对吧?可要我说,现在真正在市里的、最值得看的其实是洛浦公园,这就是洛阳城区最大的卖点。”

对于王秀兰这样的洛阳人来说,洛浦公园的旅游效应可能并不是他们关心的,但她每天的休闲生活基本就在这河边度过。

王秀兰并不喜欢散步,她就是偏好跳舞。而且,她有个习惯,早上常去洛阳桥东跳舞,晚上则常在桥西跳,“这公园里组织跳舞的很多,我就选喜欢跳的去跳呗”。

像王秀兰这样的水边生活,可能更多人会想到是南方某座城市的意境。北方,包括河南在内的区域,干燥缺水是其基本特征。

但洛阳却并非如此。一位老洛阳人说,市里一大早有水雾是常见的事。在市郊的龙门石窟下,讲解员也说,景区清晨经常起雾,不过太阳出来,很快就会散去。

用洛阳市市长李柳身的话讲,“洛阳是北方少有的丰水城市”。丰到什么程度呢?除却北侧黄河之外,仅洛阳市区就有4条河流经过,即伊河、洛河、涧河和瀍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龙门石窟下的伊河和洛浦公园旁的洛河。伊河水注进洛河,洛河水又注入黄河。

丰水,再加上洛浦公园的生态环境,洛阳有了“水自信”。2013年7月,洛阳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水生态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李柳身说,洛阳水生态文明的总体目标,就是建成“水系为韵的生态洛阳”,并计划在三到五年时间内,初步实现“双十”目标,即水面面积占到城区面积的10%,人均水面面积达到10平方米。

王秀兰可能并不清楚市里的这项宏伟规划,但她从洛阳啤酒厂退体后,就与洛河、洛浦公园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她来讲,个人所享受的水面面积恐怕不止10平方米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整个洛浦公园的水景都是属于她的。

从地图上看,洛阳位于洛水之北,黄河之南,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史书上也有洛阳“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正是借此山水之势,洛阳成为十三朝古都。

洛阳市市长李柳身说,“寻根问祖,根在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最早意义上的‘中国’。洛阳也是中国惟一被命名‘神都’的城市”。

曹小红则用最质朴的河南话说,“你说这祖先怎么这么神奇,当时又不能航空侦察,怎么就选定了这样一个建都的好地方?!”

这正如河图洛书一样神奇,为什么简单的图案却可以解读出天、地、人之间的若干关联?

可惜的是,天、地、人的若干关联,古人都能创建的天、地、人的认识体系,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市场大潮和“GDP崇拜”面前,很多城市却迷失了方向。

或许,河图洛书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具有更深意义。它再次提醒中国,天、地、人的和谐共生,是生态社会最原始、也是最本质的考量。

正如朱熹所言,“河图洛书是天地自然之易”。

在这层意义上讲,这可能是河洛文化、洛阳这座城市提供给中国社会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