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柳身:不调整就没有活路
2013-12-29
传统工业起家的洛阳,在市长李柳身看来,“已经到了不转型没出路、不调整没活路的生死关头”。
作为十三朝古都,又处在北方缺水的区域中,洛阳却做起了水生态文章,并成为首批全国水生态建设试点城市。
这多少有些奇怪。
听了洛阳市市长李柳身的一番介绍,一切才显得再正常不过。
水
中国周刊:大家都知道洛阳是中国最有名的古都之一,也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这座城市的市长,您觉得最值得向大家推荐的洛阳文化有哪些?
李柳身:洛阳的人文特色确实特别突出。应当说,是洛阳开启了第一扇华夏文明之门。洛阳是黄河文明的摇篮、河洛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万典之祖”的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最早意义上的“中国”。洛阳还是全球1亿客家人的祖籍地,中国70%的宗族大姓起源于此。这是说洛阳对于中华文明的源头性。
再一个,洛阳文化有着独有性。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上百位帝王在此执政,城市史4000多年,建都史1500多年,在中国所有古都中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夏都二里头、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沿洛河一字排开,举世罕见。
还有就是文化性。洛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入周问礼,奠定了洛阳“礼乐之源”、“礼仪之邦”的人文道德根基。可以说,道学肇始于此,儒学弘大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创始于此。包括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测量仪器―地动仪均发明于此。
更重要的是洛阳文化的融合性。洛阳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自古就是万商辐辏、文化荟萃之地。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在这里融合,创造了儒、释、道共生的文化奇观。尤其是隋唐时期,洛阳的人口超过百万,可以说是“商遍天下,富冠九州”。
中国周刊:洛阳的历史很辉煌,但那毕竟是历史了。就我们这个“生态文明 美丽城市”访谈活动而言,更关注现实的问题。我们关注到,洛阳的一个重点工作是洛浦公园的建设,从十几年前就开始了,而且至今仍在不断拓展规模。
李柳身:洛浦公园确实是洛阳的一大生态亮点,你从地图上看就知道,我们这个城市,中间有一条很宽的水带,那就是洛河和洛浦公园。有这样的水生态基础,我们已先后顺利通过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验收工作。今年7月,洛阳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45个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今后洛阳加快生态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中国周刊:那您作为市长,对水环境如何理解的?事实上,很多人以为北方城市都是很干燥的。
李柳身:从大的方面讲,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良好的水生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我们洛阳来说呢,与其他北方城市不同,洛阳是北方少有的富水城市。
洛阳地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市区也有多条河流。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深入思考和探索,到底怎样才能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我们的水资源。
现在我们通过持续加大水利投入,防治水环境污染,水生态质量已得到不断提升,并且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水务一体化管理。刚才提到的洛浦公园,是一项大型公益性生态工程,横跨洛河两岸,纵贯洛阳市5个城市区,东西绵延20余公里,融合了生态、建筑、景观、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已经成为广大游客和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场所。
你去实地看一下就知道,洛浦公园的建成,已经使昔日的垃圾场、“排污河”变成了绿树成荫、天蓝水清的园林风光带。我们洛阳的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的创建,就是要统筹推进水与绿、水与城、水与人的有机融合,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体系,最终实现水系的“自然化、景观化、生态化和人文化”。
目前,我们在原来洛浦公园的基础上,又确定了试点建设的新目标,就是以洛阳市区为核心,将这条绿色的水带延伸至偃师市和宜阳县城区。这样,今后不仅在市区,你到偃师和宜阳去,都可以在一条绿带中行驶。
树
中国周刊:提到绿带,我们也注意到一份材料,洛阳还是一座国家森林城市。对于国人来说,森林是一种很稀缺的生态环境,尤其对于北方城市来说,建成森林城市有一定难度。洛阳是怎样实现的?对于其他城市,洛阳可借鉴的地方在哪里?
李柳身:“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是我们在2011年获得的。我们对于林业的认识是,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项,甚至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意义。
造林是最重头的工作,必须编织起一张城乡生态网。我们以城市、村镇、通道、景区“四绿”工程为主要载体,构建起了“青山相望、绿带贯穿、森林成片、绿点均布”的绿化格局,有五个县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再者是抓产业,建造林业经济带。现在已经形成北部崤山、邙岭地区的优质苹果基地,南部伏牛山区的核桃、板栗干果基地,以及木本药材、时令鲜果和九大花卉苗木基地。洛宁县、汝阳县、偃师市、洛龙区、嵩县分别被国家授予“苹果之乡”、“杜仲之乡”、“葡萄之乡”、“牡丹之乡”、“银杏之乡”称号。
另外我们还先后启动了生态公益林、商品林森林保险试点建设,全市共有410万亩公益林和530万亩商品林纳入森林保险试点范围,分别占全省试点面积的20%和 55%。
气
中国周刊:另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也是全国人都在关注的问题,就是空气。像今天,哈尔滨空气污染指数高达600多,已经爆表,部分学校也停课了。北京也不好,接近300。洛阳是100多。其实整个河南都在空气“重灾区”中,现在洛阳的空气环境治理状况是怎样的?
李柳身:空气环境问题确实越来越引起大家关注了。去年,洛阳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4天,占总天数的88.5%,空气中主要污染因子年均值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今年的洛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曾向市民承诺,要确保“城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
空气环境的改善目标好定,但实现目标并不容易。目前,影响洛阳大气环境质量的因素还很多,比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生活式煤烟型污染严重等,另外,地理气象条件也有不利影响。
今年我们打了四场战役,即一季度的城市扬尘治理,二季度的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三季度的拆除燃煤设施,以及四季度正在开展的重金属污染防治。
这些战役都动了真格,像扬尘治理,我们组成了多个督查暗访组,对全市各类工地进行不间断的督查;在拆治燃煤设施上,我们也下狠心拆除了集中供热、供气覆盖范围内的46家企业的燃煤锅炉,提高煤气、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今年市区清洁能源使用率将达到70%以上,到2014年底,将消除城区范围内10吨以下燃煤锅炉;对于机动车尾气污染,我们将在全市建成尾气检测站14座,今年年底前实施黄标禁行区,凡尾气排放不合格车辆不予发放车辆年审合格证,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城区部分区域对尾气不合格车辆实施限行。
中国周刊:刚才您谈到了“影响洛阳大气环境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洛阳是全国闻名的重工业城市,传统工业在洛阳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那么,这与洛阳的生态城市建设会否有冲突?
李柳身:你提的这个问题特别重要。洛阳是新中国重点建设的新型工业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上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但是,现在一些弊端也渐渐显露出来。
总体来看,我市工业结构偏重、工业附加值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尚未取得实质性改变。特别是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企业市场订单不足、效益严重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可以说,我们已经到了不转型没出路、不调整没活路的生死关头。
中国周刊:那怎样度过这个“生死关头”?传统工业基础如此之深,转身并不容易,如何才能实现工业转型?
李柳身: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个老大难问题,我们集思广益,确立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坚持工业发展与服务业壮大并重、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并重,促进产业由“低技术”向“高技术”转型,由资源消耗型的传统生产向资源再生型的生态生产转型。
去年以来,全市共签订10亿元以上招商项目124个,特别是今年成功签约的总投资20亿美元的惠普-洛阳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项目,以及瑞典山特维克华中技术服务中心、伊川县国际科技创新产业园和动漫之都产业园、嵩县药业产业园等。
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我们先后实施了中信重工新重机工程、一拖工业园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项目。同时通过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比如六轴工业机器人、中移动呼叫产业基地等。
这样下来,我相信洛阳的工业转型与生态建设一定能够交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