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幸福:“幸福”在哪里
2013-12-29
中国周刊 2013年11期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这是我制作完本期财经专题后,脑海里迸出的一句话。当然了,这句话本身也并不新鲜了。
华夏幸福基业是产业地产土地运营商的典型代表,且风头正劲。其最新发布的2013年中报显示,华夏幸福实现签约额共计159.0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2.35%,“显著高于标杆公司均值。”
而如果仔细研究华夏幸福的主要盈利模式,则会发现这家涉足产业地产不久的“新公司”走的依然是一条老路:生存在地方土地财政之上,垄断片区一级开发,利用一级开发优势低价获取大片房地产开发用地。
我们采访的专家描述中国产业地产行业的一句话,或同样适用于华夏幸福:“以产业地产之名行开发住宅之实。”
这并不新鲜。比如在近日流传颇广的《政商中国:虞洽卿与他的时代》一书里,就写了虞洽卿在上海江湾火车站附近圈得“荒地”六七百亩建万国体育馆,“以公益事业圈地,事成之后,再划占部分土地渔利,或变更用途以造房牟利,此种今天很流行的政商勾结开发房产的策略,虞洽卿当时就运用自如”。
需要注意的是,虞洽卿做这件事的年份是1909年。
百年之后,这种模式依然在中国大行其道,备受追捧,甚至呈燎原之势。当然,这并非华夏幸福一家之事,也并非某一地政府所偏爱。
“华夏就是‘工业万达’。”一位地产专家的评价虽略显极端,但似乎能够道破其中禅机。
可对华夏幸福基业而言,真正扔掉传统住宅拐杖的那一天,或许才是“产业园之梦”的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