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平学校 激发“内在驱动力”

2013-12-29

中国周刊 2013年2期

“光给钱不是扶贫的良策,关键是要培植农民的自救能力。”1993年9月,在山西吕梁地区进行小额信贷实验的茅于轼萌生了这种理念。

10年后的2002年3月,由茅于轼和经济学家汤敏创办的富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学。个人出资10万元的茅于轼给学校定名“富平”,取意“让平民富裕起来”。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家“社会企业”,即透过商业手法运作,但以社会影响优先,有它的利益回报底线。

2008年9月,北京富平学校与社会投资伙伴共同投资成立北京富平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11月,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立。上述两家机构与富平学校一起构成了成熟的社会投资平台。几年间,富平学校也从单一的家政培训,延伸出农村小额贷款、低收入家庭儿童教育和生态农业等业务板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业务板块有着共同的特点。

“农民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孩子教育、养老、农业技术、养殖技术、修桥铺路、看病医疗、创业等等,那么我们是不是能一一满足这些需求?答案肯定是不能,至少短期内不能。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一个共性需求、一个稀缺性的需求和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需求。”一位富平员工这样写道。无疑,不论活跃农村金融环境的“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还是代表未来的儿童教育,都是能够激发农村和农民“内在驱动力”的共性需求。

2012年,富平继续努力将它们的社会服务规模化发展。这一年成为富平社会企业集群一员的,除了成都市大邑县富平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外,还有12月成立的富平创源农业公司。能够为社会注入“内在驱动力”的社会企业,在富平的平台上已经越来越多。文 / 中国周刊记者 焦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