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寻路
2013-12-29
一个叫郭美美的人,让刚有起色的中国公益,整体跌入低谷。或者,更准确地说,那个叫郭美美的人,揭开了中国公益一直隐藏的伤疤。于是,刚刚过去的2012年,成了中国公益的反思年。
反思之中,出现了一些崭新的迹象,如社会组织准入条件有所松动、透明成为重要共识、草根力量迅速成长、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等。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总结道——2012年是中国公益大转折之年。
于是,盘点转折之年的那些面孔、那些瞬间、那些行动,记录2012,解读2012,助推中国公益之成长,成为这组“2012中国公益年鉴”的主旨。
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公益,尤其是中国公益,更是如此。
按照王振耀的观点,中国公益要解决的是进入1.0时代的问题,还谈不上什么2.0时代、3.0时代的创新。这个观点隐含的论断是,中国公益,尚有诸多基本概念没有厘清。
说到底,公益是一种文明。它依托于开放而公平的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市场文明而存在。它不可能脱离这些客观土壤和社会基因而独善其身。没有政治文明和其他文明的进步,没有对政治文明等实质的深刻理解,却希望公益文明变得健康成熟,那只能是一种海市蜃楼般的幻想。
这是中国公益成长的现实。
于个人来说,公益是一种基于价值观的心理境界。它追求可持续的快乐,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式的苦逼行善,更不是强迫性的捐钱捐物。因为,强迫就是不自由,不自由就谈不上快乐。所以,深层的公益,不仅是道德的修炼,善意的释放,更是对人本的理解,对自然的敬畏,对制度的反思,以及对社会公平的追求精神。
所以,从文明和价值观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的公益现实中,会出现那么多诈捐、铜臭、腐败、暗箱操作、形式主义、商业异化、相互质疑与攻击、政策壁垒等等。
中国公益寻路,注定艰难而遥远。
难也不怕,远也不怕,怕的是压根儿就不知道哪是正确的方向。
2013年已经开始,但愿中国公益的2013年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不见得多快,但一定要有质量,有内涵,有可持续价值。
那样,待我们再做《2013中国公益年鉴》时,就会有更多话值得一说。 (蒋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