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喜剧不单是个“乐”
2013-12-29张亚利
1983年春节时,15岁的马东不能和父亲一起在家过春节。那一年,是央视的第一届春晚,马季是首届春晚的主持人和演员。他的相声让久被压抑的国人开怀大笑。
28年后,马东成为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总导演,可是春晚能给人们的笑声已经越来越少了。
“就当对你父亲致敬”
马东和父亲马季的职业之路完全不同。马东是电视制片人,而马季是相声演员。马东从来没想过要子承父业,马季说过,儿子不是说相声的料。可是,在2009年,马东还是在春晚的舞台上说了段相声。
从小,马东与“相声”的关系就很微妙。他怕被同学叫“小马季”,但在耳濡目染中,又对相声圈儿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马季不希望儿子说相声,发现儿子“偷听”自己和徒弟姜昆研究相声,就毫不客气撵他出去,希望他能有自己的爱好。
18岁,马东远赴澳大利亚求学,学的是计算机,可在异国,他却迷上了胡瓜主持的脱口秀节目。26岁时,他逢人便说“澳洲不适合年轻人发展”,“为回国制造舆论”。27岁,马东回国后又跑到北京电影学院读学位,人生方向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儿。
1999年起,马东成了湖南卫视《有话好说》的主持人,两年后,他进入央视,先后担任《挑战主持人》、《文化访谈录》两档节目的制片人、总导演和主持人等。
2009年春晚的总导演是郎昆,他也是央视戏曲音乐部的主任,是马东的领导。在他眼里,与自己同为“海龟”的马东年轻有为,且与文艺界联系紧密,手下还有个“80后”的新鲜团队,有意培养马东。郎昆对马东说,“做电视文艺而没跟过春晚是一种遗憾,你愿不愿意到春晚里来‘锻炼’下?”
这对马东来说是无法推辞的“诱惑”,他毫不犹豫答应了。“央视春晚是电视文艺最大的一台戏,平台太大了,谁都想知道它是怎么运作的。”
那一年还有一位语言类导演廖云,是资深导演,马东与她合作,各负责几个节目。马东管一个相声,叫《五官新说》,设想是郎昆提出来的,说能不能把马季早期的经典相声《五官争功》再弄一个?不少相声作者们都觉得经典不好复制,但郎昆还是把这个活儿交给了马东。
还是群口相声,一个脑袋带四个五官。马季的《五官新说》讲的是马季得了相声比赛的大奖,五官都来争功。而马东则想出了一个“五官推责”的主题,和相声作者赵福玉一块儿拉出了架子。“那几年,我觉得在工作和生活中推卸责任是社会普遍现象,如果能用一个作品描述挺好的,开始定的名字叫《五官诿过》、《五官推责》,都觉得不上口,郎昆说就叫《五官新说》吧。”
“脑袋”本来定为姜昆,演“五官”的演员刘伟、郑建、周炜、大山也定了。但姜昆后来选择了马东创作的另一个相声《我有点晕》。剧组必须重新找个“脑袋”,考虑过很多演员,总觉得不太对,前面有个马季的影子。
有天开会的时候,郎昆坐在马东对面端详半天,突然说:干脆你自己说算了。马东忙说,我没说过相声,不会说。“你就当对你父亲的一种致敬。”马东被这句话打动了。
说相声不是马东的专业,刘伟、姜昆一句一句教他,好在这个相声的骨架子都是他自己拉出来的,词儿、包袱也都很熟悉。和其他演员排练了几天后,《五官新说》就被拉出去压场(正式演出前的“试演”,探探观众的反应)。
第一次亮相是在人民大会堂的中直机关联欢会上,这是马东第一次以“相声演员”的身份站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演完后,郎昆对马东说,反响比想象中要好。马东心中的石头这才放下。
《五官新说》顺利获得终审,最终登上了春晚舞台。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9/Em7Yyw3cNTjTFEqWazUECX.webp)
“欢乐祥和别添堵”
2009年,马东开始参与春晚之前,已经很多年没有完整地看过春晚了。马东特别进行了一番恶补。他发现,能够真正逗乐观众,又能产生影响的节目,都是想“说点什么”的作品,比如马季的《五官争功》,姜昆的《电梯奇遇记》,陈佩斯、朱时茂的《警察和小偷》,赵丽蓉的《打工奇遇》……这些充满讽刺意味的相声和小品,不但没有“添堵”,反而让中国人乐了很多年。
可那些二三十年前的笑声,想在2009年重新响起,却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欢乐祥和别添堵,这是春晚的基调。但是有些讽刺作品并不是添堵,而是说完了更欢乐,真正的讽刺是欢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说讽刺,一说现实,就看成添堵,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近些年的春晚,对这一辩证关系的认识上有些模糊。”在“奔着乐”去的路上,马东希望自己能尽量“说事儿”,“如果创作者不下决心想说事儿,创作动机本身的含金量就够呛,做不到文以载道,至少要言之有物吧。”
2009年春晚的一个相声《我有点晕》也是马东长期酝酿的一个东西。那几年,马东觉得社会变化太快,让人有点儿晕。他提出了这个创意,姜昆也觉得可以写。导演组组织了两三次年轻人的座谈会,参加的既有相声作者也有普通大学生。马东上来就问,有没有同感?结果大家都有这个感觉。一桌30个人一起开会,挨个说,什么让你晕的,举例子,把大家说的整理起来,交给相声作者理出来,再由姜昆不断地去压场,剪掉多余的,丰富合适的,一个相声就渐渐立起来了。
就这样,没想过“子承父业”的马东不但说了相声,还当了回相声“创作者”。一个相声从创意到登上春晚舞台,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先在春晚大主题框架内确定题材方向,再结合当年的热点写本子,找演员碰包袱、压场试验,一步步过审。“春晚导演是保护节目的,因为节目都是自己的,审节目的是领导。”
马东告诉《中国周刊》记者,春晚导演的作用更多是在“执行”,因为创作的每一阶段,都要向上汇报。春晚导演的“生杀大权”,更多是外界的猜测。
到第二次担任春晚导演时,马东已经学会了“偷懒”,不至于让自己太累,“因为你已经知道哪些东西努力后可以改变,哪些再努力也没用。”
“明知有个郭德纲”
2011年,一改前几年的“竞标”制,央视直接任命陈临春、马东、柳钢共同担任兔年春晚导演,马东全面负责语言类节目。该届春晚上共有10个语言类节目,是近年来语言类节目保留较多的一届。
马东自己对那一年的节目定的调子是“幸福”,“人的幸福,不是‘你幸福吗’的幸福。”
此前,2008、2009、2010年讲的是“盛世”、“国家的辉煌”,马东提出来应该关注“人的幸福”。“幸福有很多含义,包括痛苦。到我这个年龄,回想以前遭罪的事儿,都是幸福。不过这个主题没有完全实现。有各种各样复杂的理由。”
马东颇为得意的是自己牵头创作的相声《专家指导》。“那两年社会上哪来这么多专家?什么都听专家的就没法活了。”苹果要增值,把他“埋起来”(保定话),这是相声里理财专家出的“馊主意”,而姜昆最后那句“把那些个专家都‘埋起来’”,更是让网友大呼给力。不过,马东认为这个相声还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春晚舞台有很多不可知的因素,但至少我还是在说事儿。”
当然,马东也有遗憾。他力推的讽刺黑家教的新相声《一对一》最终没能上春晚。《一对一》是央视相声大赛的一等奖获奖作品,在马东看来是非常好的讽刺现实的作品,言之有物,这是马东很早就定下来的一个节目,全组的人都知道马东在推这个节目,但最终还是因为演员太新没成功,“春晚是很欺生的舞台。”
在相声这块,马东有个心结,就是郭德纲。
“作为语言节目的导演,明知道有个郭德纲,谁不愿意搬到舞台上来?”马东很喜欢郭德纲,手机里下载了不少郭德纲的相声。可一方面,郭德纲在公开接受采访时说,要上春晚,“得让我说是相声的相声”。另一方面,央视对相声内容的把控从来不会让步。
“那两年我们都很想让郭德纲上,不是他不想上,而是台里上不了,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还是上不成,也就没有跟他联系,联系了也没意义。”马东说。
没能争取到郭德纲,2011年,脱离德云社不久的李菁、何云伟被推上了春晚舞台。二人表演的相声《独家录制》,模仿各种人和现场的声音,该节目后来被一些网友评为“最垃圾节目”,认为是春晚对郭德纲“公报私仇”。“我当时很希望能够有所谓的剧场相声进入春晚舞台,还专门去现场看了几场他们的演出。原来是学电台,相关领导觉得不合适,就改成了学唱片的形式。”至于节目效果,“就是一个传统相声。”
2011年春晚前后关注最多、争议最大的仍然莫过于赵本山的小品。作为独占春晚舞台20年的“小品王”,本山大叔在央视春晚的地位也非常特殊,一般可以直接进入最后两审。“知名艺术家的节目我们不用去想,想了也没用。”马东称,“作为导演就是为他们做好服务。”
那届春晚还有一个不太可乐的相声,由大山等外国人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那是为了宣传孔子学院特意上的节目。
“不着那份急了”
2011年央视兔年春晚之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在某报纸发表了题为《春晚导演莫学“苏紫紫”》的评论文章,点名对兔年春晚语言类节目总导演马东提出质疑,批评春晚语言类节目“低俗”,赵本山小品“丑化农民形象”等。为此,马东专门开通博客发表文章《真人版“专家指导” 答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老师》,进行“回击”,措辞激烈。
如今的马东对这场“骂战”早已淡然,当年不少媒体在报道中援引指出“马东称春晚不是办给精英看的”。马东说,“这是断章取义”,又反问,“现在精英还看春晚吗?”马东坦言,自己就是个很少看春晚的人,甚至春节都是在国外度过的。
这几年,“骂春晚”已经成为春晚之后的全民“节日”,作为春晚的重头戏,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也成了头号靶子:丢了“讽刺之鞭”变得“和谐化”,不敢骂官场只取笑弱势群体,不敢大胆讽刺只好让“低俗”进场……
“外面的人嫌节目不犀利,里面的人知道根本犀利不了。”执导了两届春晚,马东对这些批评和争议看得很开。“早期春晚更多的是艺术规律做主,现在更多是政治规律做主,这个没有错,既然被这么多人关注,政治肯定要介入,毫无疑问。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哪天大家都不看了,政治也不会介入了。”
2011年春晚之后,马东没有再写过相声,因为“不着那份急了”。
现在,这些与春晚有关的批评与争议都已远离马东,2012年8月,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马东从央视辞职,2013年初,他出任视频网站爱奇艺的首席内容官,负责节目采购和内容制作。
这几年,马东一直在关注新兴传播渠道给媒体带来的巨大影响,比起有31年传统的春晚和更悠久历史的电视台节目,“网络和视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