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一体化”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途径的探索
2013-12-29殷从建
高中体育“课程一体化”是根据高中阶段学生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利用“课程”这一载体,整合各种资源,调动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积极性,本着学生全体体质提升、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特长学生有所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两操、大课间活动(俱乐部)、体育课(“小班化”选项教学)、专业训练课(体育高考、运动队)和选材-过程-升学两个系统最优化的实践考虑,形成学校各个层次学生体育发展的课程体系,以构建长效的课程化管理,形成全面、可持续性的体育发展观。
一、“课程一体化”的开发思路
根据高中体育课程实施的特点、条件,对体育特长生进口—培养—出口进行系统链接,并对学习和训练主体、内容、手段的分层、变革,强调学生体育特长培养过程的效果。为学生体育长效发展提供保障。并实现理论、实践两个层面上的有机统一(图1)。
理论方面主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体育现状和发展需求,建立体质和技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等相关目标体系;实践方面的策略主要建立初中体育教研组长和专职教练定期交流和指导、高校体育专家和教练定期指导和交流机制等。高一遴选主要根据运动会成绩,高二遴选主要根据学业水平测试的文化成绩和体育测试,具体可根据学校情况调整。
二、“课程一体化”的实施框架
根据所有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相关工作的特点和校情,将纵向的体育发展与横向的教育教学通过“梯”式结构进行有机架构;纵向方面主要是指高中阶段体育发展层次和相关配套元素的发展。横向方面主要是指每一层次的管理、教育教学实践、效果与评价和相关配套元素的发展。注重课程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强调育人、成材同步发展,突出体质健康和特长的协调发展(图2)。
此四类课程在促使不同体质和技能的所有学生在体育特长形成-业余-半专业-专业发展链上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相互促进,以提高各项体育工作的系统性、有效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 “课程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安排、评价等操作方法
我校采取分层次、多选择、学分化、共监管的评价体系,对两操、“小班化”选项教学、课外俱乐部活动、特长生训练、高考训练等课程内容进行学习评价。过程中分工到位、责任到人,并分部推进;建立学生体育学习档案库,使得学生体质全体提升有成绩、技能熟练有学分、特长发展有方向,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表1)。辅助型课程、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在高一、高二、高三同时开设,专门型课程开设在高一每周1次,高二每周3次,高三每周6次,具体时间可根据学校班会、政治学习等实际情况定。
四、课程“一体化”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推动高中体育工作“系统化”
“课程一体化”通过对两操、大课间、“小班化”选项教学、俱乐部活动等课程进行统筹安排,纳入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力求突破陈腐的、低效的、单一的体育教育、教学、训练、活动的认知思想,形成全新、高效、多维的体育工作理念,以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提高高中各项体育工作的系统性、实效性。
2.有利于学生的体育特长、个性化发展
“课程一体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条件和身心特点,在教学设计上,师生地位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移,并进行逐步体育目标定位。在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上层层递进、相互促进,不但促进全体学生的基本体育素质发展,而且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特长培养和个性化教育。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程一体化”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体育教师的角色从一元走向多元,对教师在教态、教法、手段等方面实施针对性要求很高。由于分项、分层而引起的教学内容较为复杂,在思想上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技术技能;由于分项、分层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要求教师有必要进行心理辅导等。这就促进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素养、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从而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有利于我校体育特色和内涵形成
“课程一体化”以体育各种校本课程为抓手,在各个学段构建体育课程的目的、形式、评价,依托基础-有效-高效-专业化体育课程实施理念。从课程开发的特点看,它是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体育传统和现有的课程资源,充分考虑到学生体育发展需求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这有助于学校体育特色的创建与发展,并最终彰显学校的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