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大课间体育活动需要处理好十三种关系
2013-12-29李文江
【编者按】:教研文章重在求实、贵在深思,能把“国情、校情、师情、学情、季情”通盘考虑、有机结合,让广大一线教师“看得见、摸得着”,这样的文章才有实际的意义。本期教研园地栏目选出的几篇文章都是从实际教学出发,谈心得、讲体会的。体育课、运动训练时间多起来了,效果怎么样?作者们提出“处处把会用的目标放在心上”、实现“认知、技能、情感的‘一体化’”等观点,这种趋势是十分可喜的,真正的教育,眼要“高”——境界、理想要高,手要“低”——具体教学行为要脚踏实地,重在实效。大课间活动天天开展,如何常做常新?其理念、方案、措施、评价、管理还真需深入探究。体育课、体育活动就是孩子们能切实感受到的一个“小社会”, 目前的孩子既要尊重兴趣爱好,又要施加教育意志,做到“尊重充分不过分,要求到位不越位”。“十三种关系”一文让人耳目一新,“大课间体育是一种音乐体育”充满哲理、发人深省。我们的讨论就是要把理想的课和常态课、把先进发达地区的课和落后偏远地区的课综合起来,让各个层面都有启发和借鉴。编者按也基于此,愿能引起反响、争鸣,本专题的第二轮讨论将在第5期进行,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中小学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抓手。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里,一些地区,部分学校成功地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打造成了学校的一种文化品牌,成为了学校一条亮丽的风景线。那么,大课间体育活动今后能不能在一种健康的环境中发展,从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所涉及的元素来考量,应该要处理以下十三种关系。
一、处理好形式与效果的关系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从形式来说,可谓是比较丰富。但是从效果来讲,不得一样,与形式存在较大落差。从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来看,攀学之风盛行,追求形式大张旗鼓。而对活动效果的渴求严重不够,使得形式与效果关系紧张,影响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处理好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与效果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怎样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必要的解读是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有利的著说。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也是为效果服务的,效果提升促进形式变化与发展,形式丰富与多样,影响学生活动参与兴趣,影响活动效果。但是形式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场域里,并不是越多越好,要讲求形式有效,形式适宜。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既要形式也要效果,不要一味地为了效果,而牺牲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与情感,也不要为了形式而牺牲效果,两者要兼顾,不能偏颇。
二、处理好组织与活动的关系
组织与活动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两个重要环节,组织是活动的基础,组织目的是促进活动,活动是组织的反映,活动的开展促进组织的变化与调整,引导组织向合理化方向发展。良好的组织可以为活动提供结构上的支撑,效果上的支持。反之,有效的活动则可以为组织提供可借鉴的素材。所以,搞好大课间体育活动必须要处理好组织与活动的关系。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无论是集体组织,还是分小组组织,无论是自动化的律动组织,还是现场即时组织,令下齐动,动则有序,动则合理,组织严谨,富于变化,集中与分散结合,各种活动组织责任到人,并配以标志,将会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活动是大课间的目的,学生活动参与率高,积极表现,活动密度适宜,运动负荷恰当,是活动效果的体现,是成功组织的表现结果。而要达到这样的活动目的,发挥组织的调动作用,让组织激活活动,让活动鞭策组织,让组织与活动发生联动、正效应,这样才会形成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立场。
三、处理好操与活动的关系
课间操、大课间体育活动,这是大课间活动的发展变化。处理好操与活动的关系,就是把眼保健操、国家推行的广播操、校操与小型多样活动合理安排。从学生活动情感看,如果用各种操充斥整个大课间体育活动,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兴趣,而如果用多样的体育活动,如跑步、跳绳、游戏活动等代替课间操,那么各种操的活动价值就会缺失。所以,搞好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处理好操与活动的关系。要将课间操与各种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主打一个方面,要穿插进行,要用课程化的意识,合理编排活动内容。如果活动量较大,结束时要安排简单的放松操,进行调节。操与活动都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机组成内容,谁主沉浮,还看学校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但不可偏颇。
四、处理好出工与出力的关系
中小学大课间活动一个最让人伤心的地方就是学生活动出工不出力。出工与出力是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行为表现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它们有时是统一体,有时也是矛盾体。现实中,如果学生既出工也出力,此时出工与出力就成了统一体。同样在现实中,如果学生出工不出力,此时出工与出力就是矛盾体。作为学生个体参与大课间活动,出工是前提,出力是表现,出工出力是要求。如果离开了出工这一前提,则不会有出力表现的机会,而将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表现与学生的综合评定,和阳光体育运动及体育中考(初中校)过程评价结合起来。也就是抓出力,会促出工。所以,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处理好出工与出力的关系,让出工与出力同时表现,让出工成为出力的坚实基础,让出力成为所有出工者的精彩表现,最终达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要求。
五、处理好一元管理与多元管理的关系
实践证明,成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模式是由一元管理走向多元管理。什么是一元管理,完全由一个部门负责管理大课间活动就是一元管理,如体卫处或德育处管理等就是一元管理。而多元管理是指由学校多个部门按职责分工参与大课间活动管理的过程。如体卫处负责组织与指导,德育处(班主任)负责班级活动组织与考勤,小学少先大队、中学学生会或共青团负责检查评比,教务处负责科任教师准时下课,和科任教师协助班主任参与大课间活动班级管理,总务处负责统筹活动场地与器械的使用与分配等。在多元管理中,要确定一个核心的管理部门,但是核心不能孤立,要在多元管理的基础上,由一把手校长作为第一管理者,指导核心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好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齐抓共管的大课间活动也就形成了。
六、处理好基础与特色的关系
中小学大课间活动具有基础性、集体性、实践性、趣味性、综合性、特色性等特点。开展好大课间活动,就是要将这些特点都有型地彰显出来。但是在这些特点之中,将基础性与特色性的关系处理好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大课间活动大家都在追求特色的背景下,基础性受到了冲击,从而出现了特色不是特色,基础又不扎实,无形无色的大课间活动窘地。因此,需要思考怎样处理好基础与特色的关系问题。大课间活动做好基础是前提,特色是在坚持基础多年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特色不要刻意地去追求特色,坚持把大课间活动基础性的东西做好,也能够实现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价值。同时就是有特色,也不要松动基础,因为一旦基础出现问题,特色就会失色。
七、处理好展示与常态的关系
大课间展示活动,目前已经成为了中小学学校检查的一个保留节目。开展大课间评比活动不同地区都空前重视,为了迎合大课间反复演练,师生因此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倦态,给学生心理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真的是形式主义害死人。而反观常态的大课间活动,则又是一种不同的风景。所以,如果要使大课间活动能够长期地,健康地发展,处理好展示与常态的关系格外重要。大家知道,学生能够在大课间活动中获得发展是在常态中发展的,不是在展示中发展的。坚持做好常态大课间活动是关键,大课间的展示与评比只不过是常态大课间活动的一种自然流放,不要人为地将常态大课间活动与展示评比区分开来,要一个条件同样对待。大课间活动锻炼的是学生,学生需要在大课间中得到尊重,不要将学生耍来耍去,不要为了迎合领导与评委的眼球,而牺牲学生体育活动情感。
八、处理好评价与评价结果运用的关系
在大课间活动中,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总会看到有几位同学在认真有组织的对各个班级的出勤与活动情况进行评价。这是健康的行为,是激励与督促的手段。负责这项工作的大多都是经过培训的学生干部,他们打分、汇总、每天公示各个班级的成绩,成为学校评价班级和班主任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也是目前大课间评价与评价结果运用的基本状况。每个学生都有集体荣誉感,利用学生这种积极向上的心理,促进班级大课间活动质量提高是评价的初衷,评价是手段,评价是杠杆,评价是过程,评价的真实目的不是简单的给班级排排队,是立足于评价的初衷。运用评价结果是对评价的尊重,合理使用评价结果,能够促进与改变评价内容的活动状态。所以,建立良好积极的评价与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处理好评价与评价结果运用的关系,对于开展好大课间活动是有积极意义的。
九、处理好内容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与大课间活动是分不开的,那种无声的大课间活动在校园里已经不能被人们接受。课间做操需要音乐,体育活动需要音乐提神,身体练习与音乐律动的和谐成为了大课间活动质量评判的一项重要标准。所以,当我们选择活动内容时,一定要根据内容的特点选择合理的配乐,让肢体活动与音乐节拍互动共鸣,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在音乐的情境中,活动的更充分。所以,要处理好音乐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如跑步要有跑步节奏的音乐,做操要有明显四拍节奏的音乐,体育活动要有提振精神气的音乐,放松要有舒缓音乐等。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音乐体育,音乐与内容匹配好了,活动质量的提高就有了基础。
十、处理好内容与季节的关系
大课间活动内容与季节有密切关系,这是由体育活动不同内容特点所决定的。处理好内容与季节的关系,就是指大课间活动内容不要一成不变,一劳永逸,要随季节变化有调整。如进入冬季跑步是不可少的,到了夏季大运动量的活动要少安排,春秋时节气候较好,适宜室外活动,内容要丰富些。而有的学校一年四季一跑到底,美其名曰学这学那,其实是把大课间活动搞得僵化了,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十一、处理好内容与学生特点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划分学习水平,是有科学依据的。而大课间活动处理好内容与学生特点的关系,道理与划分学习水平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考虑内容与学生特点的关系,从水平一到水平五大课间活动内容没什么变化,这种行为不是大课间活动健康所为。因为不同水平段学生有着各自的活动特点,存在着差异,小学活动内容安排要有儿童特点,初中内容安排要有少年的特点,而到高中则要有青少年的特点。这样选择的活动内容不仅满足了学生活动的心理,还适应了学生的活动能力,活动效果好。反之,则效果低下。处理好内容与学生特点的关系要根据学生特点选内容,内容为学生服务,不能让学生适应内容,这是基本要处理好的关系。
十二、处理好层次与发展的关系
处理好层次与发展的关系指的是在小学水平一到水平三六个年级,和初中水平四三个年级,活动内容安排要有层次。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和六年级学生年龄跨度相差五岁,初中水平四相差两岁。这种年龄上的差异,表现在学生活动能力上是明显的。而我们在安排大课间活动内容时,要尊重这种客观性的差异,将活动内容分出层次,如跳绳。水平一一年级可以安排自己双脚跳,二年级可安排一带一跳,而到水平二,可以安排编花跳或跳长绳,水平三可以安排双摇跳、编花跳或跳长绳(三顶一)等。这样层次清楚,适合学生能力,尊重学生差异,自然学生就会在活动中获得发展。因此,需要处理好层次与发展的关系。
十三、处理好场地器材与人数的关系
在大课间活动中,场地器材与人数之间存在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场地小,人数多,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城市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另一种情况是大场地,人数少,器械少。这两种情况在大课间开展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大课间的开展。尤其是第一种情况更为严重,搞得一些大学校小场地的学校领导为此非常头痛。而要解决好这种客观问题,处理好场地器械与人数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小场地、人数多的学校可以合理地将学生按年级安排在上下午两个大课间分别进行活动,要合理划分场地,经济使用场地,要科学设计活动内容,在确保安全活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的使用率,保证学生有活动场地。而对于大场地、人数少、缺器械的学校,要注意开发安全的课程资源,设计多样丰富的徒手练习形式,弥补器械不足,降低器械不够给大课间活动造成的影响。处理好场地器械与人数的关系,需要开动脑筋,需要用方法去改变,需要合理开发与利用各种资源去实现。
大课间活动是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开展好大课间活动,看似简单,实则并不简单。因为,如果要使大课间活动健康地得到发展,不仅需要理性地处理好组成大课间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且需要经常性地反思这些关系处理的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