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2013-12-28李学海

化学教与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气密性钢球科学

李学海

(杭州外国语学校 浙江 杭州 310023)

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本质。 学生并不是记住科学概念和结论就能解决问题,不是靠死记硬背,也不能靠教师满堂讲。 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利用实验优化课堂教学,突出科学学科特色,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想法。

一、实验设计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

科学学习应该是发生在一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意义建构的过程。 当代科学本质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注重知识产生过程,以及学生对于知识获得过程的反思[1]。让学生重演知识的发生过程,才是科学教学的真谛。 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过程,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价值在于引导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原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本来面目,掌握获得知识的程序和手段。 科学课程中的演示实验,我们应当尽量再现实验设计过程,让学生多想想:应该怎样做? 为什么这样做? 换其他方法能不能做?

例如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一般的做法是先介绍实验步骤: 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清水冲洗→观察现象。 然后按步骤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最后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 这样的教学看起来思路清晰,结论清楚,但由于是简单讲述,学生知道但难以理解,记忆保留的时间短。实验结束之后学生还有疑问: 实验为什么这样设计?步骤为什么这样操作? 究其原因是教师和学生只是循着课本做动作,没有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过程,没有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 教学只有把结论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改进后设计如下。

师:淀粉遇碘液变蓝,但是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呈绿色。有叶绿素的干扰?怎么办?

生:叶绿素不溶于水,但溶于酒精。 用酒精将叶绿素溶解掉。

师:但是酒精加热易挥发,同时易着火燃烧,怎么办?

生: 水浴加热, 小烧杯受热均匀, 温度控制在100℃以内。

师:水浴加热后,叶绿素已溶于酒精,但经处理过的叶片表面还有酒精,怎么办?

生:在清水中漂洗干净。

师:叶中的淀粉是原来就存在的还是后来光合作用合成的? 如何排除其它因素影响?

生:放置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进行饥饿处理,将叶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或消耗掉, 最后再滴加碘液,检验淀粉的存在。

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脉络设计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步步推进,师生交流讨论实验设计过程,从结论到过程,力求促进学生思考,注重“动脑”与“动手”的结合,在交流对话中解决问题。

二、实验原理让学生深入领会

在教学中,教师困惑的是:学生好像都听懂了,可做作业错误连连,题目换种提法就没有办法。 原因之一是学生还没有弄懂学科知识的原理,要利用联系的观点与其它相关内容进行比较, 认识实验的本质原理。 如学生已经学习电压表、电流表,知道电压表要并联在用电器两端,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但如果将电压表和电流表串联后接在电源上到底有没有读数,有些同学就无法理解。 从单一结构水平到多元结构水平,只有举一反三,把握问题本质,把两表看做是阻值不同的电阻,才能解决多元结构的问题。

普通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学生比较熟悉,很容易说清楚,如图1,整个气密性检查分为三个步骤[2][3]。

图1

但当学生碰到其他不太熟悉的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往往模棱两可,无从下手。 其实这正是教师教学造成的结果,平时往往关注气密性检查的步骤,锻炼思维的过程与环节被老师忽略或代劳了。 检查气密性背后的原理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没有真正搞清楚,碰到相应的问题会一错再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其实可以先分析上述气密性检查三步做法,归纳出这样做的目的:封闭部分气体,根据改变气体压强后产生的现象来来判断是否漏气。 然后由目的来讨论分析图2 中检查气密性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方法,如表1,并用相应的实验装置来证明,经过这样分析整理、实验再去解决其他气密性问题肯定是迎刃而解。

图2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和结论全部教给学生,学生要利用有限的知识、实验原理来解决新情境新问题。 只有通过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分析科学现象,逐步深入分析现象的本质特征,完善学生的认知过程,运用原理来解决新问题将得心应手。

三、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疑问

科学不是看懂和听懂的, 而是想清楚和做明白的,需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深入理解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只有经过思考的才会属于学生自己。 但简单的实验教师往往直接讲甚至忽略,这样留给学生的实验就少得可怜,通过实验探究想让学生体验鲜活的知识与技能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为什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可以用两只弹簧称称钩相接,一只弹簧称拉,另一只不动或互拉、竖直拉、水平拉来证明总是相等。 简单的实验蕴含的道理深刻,我们要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验中挖掘科学道理。 如研究物体沉浮条件的实验,可以这样设计。

师:如果把小钢球和乒乓球放入水面以下,如果松手小钢球和乒乓球会怎么样呢?

生:小钢球会下沉,最后沉到烧杯底部;乒乓球会上浮,最后会漂在水面。

(教师演示。 )

师:为什么小钢球下沉而乒乓球会上浮?

分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与ρ 液和V 排有关,ρ 液即为水的密度,是相同的,但乒乓球排开水的体积大于小钢球排开水的体积,也就是乒乓球受到的浮力大于小钢球受到的浮力。

师:如果把小钢球换成猕猴桃,放入水中松手,猕猴桃会怎么样呢?

(学生猜想,教师演示。 )

师设问:猕猴桃为什么下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把小钢球换成了猕猴桃,排开水的体积变大,浮力也变大,应该比乒乓球上浮的更快,为什么浮力大反而下沉呢?

(思维碰撞,引起学生思考。 )

分析:原来乒乓球受到浮力的作用上浮,而现在猕猴桃受到了浮力作用反而下沉,物体运动的方向改变了,即运动状态改变了,肯定是受到的力的作用,因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在空气中下落是因为受到了重力作用,在水中下沉也受到了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实验是极好的引起学生“疑”的途径。 科学最有味道的就是实验,真正好的实验能够打动人,使人印象深刻,甚至使心灵受到触动。

四、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建立模型,渗透方法

在科学概念和规律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教材中的介绍常常比较简略,教师对概念形成过程不够重视,在学生没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时,将概念和规律硬塞给学生[5],把形成概念和规律过程变成了“知识要点加注意事项”。 部分同学只是记忆没有理解本质,最后利用大量习题强化,长期以往的结果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概念和规律教学要让学生真正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如磁感线是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的,磁感线看不见、摸不着,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建构过程。 磁感线的教学可以从磁场的性质入手,在条形磁体周围不同位置放小磁针,现象是不同位置小磁针北极指向不同,说明磁场是有方向的,而且不同的位置磁场方向不同。 教师指出科学上规定的磁场方向,要求学生在小磁针旁用箭头表示磁场方向(图3a)。 这样做很直观,但不可能把磁体周围所有点的方向都标出来。 那怎么来表示整个平面的磁场情况? 学生不难想到办法,用比小磁针更小的铁屑进行实验, 学生观察铁屑分布的规律,并用示意图表示(图3b)。具体磁场方向的判断用小磁针放在弧线上几点,观察并标出小磁针指向(图3c)。教师引入磁感线模型,完成条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后(图3d), 然后教师展示立体结构的磁板模型。 最后拓展到蹄形、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磁感线分布情况。

图3

磁感线的概念教学从点到面最后形成立体的结构,整个过程让学生观察、作图,渗透科学思想和模型法、转化等科学方法。 形成概念的思路是从生动直观的实验到抽象思维,从抽象思维到实践。 抽象的科学概念教学要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表象素材和感官刺激,增加直观感受,支撑学生的抽象思维,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软化突破难点。

学生对科学方法不断积累和掌握,形成借助科学方法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心理定势。 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对问题的敏感性,能够用科学方法迅速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6]。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方法的示范,科学方法的真正掌握,要求学生必须亲身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过程,最终提高学生用科学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五、实验验证发散成果

课堂上教师想提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但实际往往把时间留给上课,给学生真正思考的时间并不多;有的学生虽然看起来知道,但讲不出所以然,可意会不可言传。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减少知识灌输,发展学生求异和发散思维,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表达机会以完善思维品质。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想法转化成为现实版的实验装置, 自然有一种亲切感,想去弄明白他们的想法能否实现,自然主动性会大大增强。 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活动与实验互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证明电流产生热量多少的方法如下。

问题: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如何体现? 学生讨论。

方案1:白磷从未燃烧到开始燃烧需要的时间。

方案2: 发热导线切割石蜡速度或粘有石蜡的火柴棒受热后,看火柴棒掉下的快慢。

方案3:五水硫酸铜失水变白程度。

方案4:烧瓶中气体热胀冷缩,直观,时间很短效果明显。

方案5:烧瓶中液体热胀冷缩,用温度计能准确地测出液体温度变化,便于定量研究。

师生共同分析并用实验验证方案2 和方案5。

师:与之类似,用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显示磁体磁性强弱, 用握住刻度尺的长度显示人的反应快慢,像这样将难以测量的科学问题变成了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问题,称为转化法。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整个过程从提出问题到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收敛小结、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成为开放的过程,思维的单向变为多向, 如简易温度计的改进也可以采用类似方法。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从关注课堂形式到学生习得水平及问题解决水平的转化, 分析学生现有认知基础,及时捕捉课堂意外,强调生成多种可能的假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形成新观点。学生只有经过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 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才能获得结论,真正理解和巩固[7]。

有一则广告语这样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说,目的地就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沿途的风景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看风景的心情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要达成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实验和课堂教学紧密融合,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才能实现。 目标是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最终培养出让我们钦佩的学生。

[1] 陈志伟,陈秉初主编. 中学科学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07

[2] 郑永燕. 实验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复习教学[J]. 中学教学参考,2009,(5):100-102

[3][4]陈永平,徐凯里. “化学实验中的气压差”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1-2):23-25

[5] 吴军.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EB/OL].http://www.pep.com.cn/gzwl/jszx/jxyj/jfxf/201008/t20100827_789176.htm.2008-10-07

[6] 曹焕京,李红净. 探新课程核心课标——“科学方法”教育的 渗 透 [EB/OL].http://www.pep.com.cn/gzwl/jszx/ztts/2011hybd/1z/201201/t20120112_1096555.htm.2012-01-12

[7] 余文森. 论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 [J]. 教育研究,2004,(11):27-30

猜你喜欢

气密性钢球科学
车门气密性对风噪的影响分析
昆钢球团生产降事故率降消耗的生产实践
关于布袋除尘器气密性试验新方法的研讨
某排气系统球铰气密性仿真分析
8Cr4Mo4V钢球压碎载荷不合格的原因及返修
点击科学
检查气密性方法有多种
科学大爆炸
自动控制的钢球分离器设计与实现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