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建构探析

2013-12-27韦莲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设运动

韦莲

《尚书》云:“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自以为是,不虚心向人求教,就办不成大事.好问的师生,在问题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构建自己的知识与认识.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建构一般经过:创设情景、明示问题、探求解法、实施解题、检验结论、迁移应用六个阶段.

一、情境创设,增强问题氛围

情境,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有效途径,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利用认知矛盾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利用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利用生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情境的创设,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掌握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和方法.

例如,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观电子的运动方式,可以用电脑演示以下运动:(1)物质的自由落体运动;(2)火车的运动;(3)天体的运动;(4)氢原子的一个电子在核外闪烁运动.看过之后,思考下列问题:(1)电子运动是否与宏观物体一样具有确定的轨道?(2)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这个例子是针对微观电子运动的特殊而又不为学生熟悉的特点,遵循直观性和启发性原则,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问题情境.

在这里,讲述时,虽然对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但在实际运用上却是要综合采用多种手段,力图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明示问题,把握原则方向

明示问题,要掌握适度性原则,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最适度的问题;要把握层次性原则,问题的设计必须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如,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醋酸钠不能电离出H+也不能电离出OH-,其水溶液为什么会呈碱性?这样的问题的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该问题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失去了可思维性.如果将该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1)醋酸钠溶液中存在哪几种离子?(2)这些离子中哪些离子两两间能相互反应?(3)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4)醋酸钠溶液为什么会呈碱性?这样学生就能拾阶而上,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三、探求解法,让问题有注脚

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以便在启发学生思维活动时,尽量扫除一切障碍,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设想,确定实验方案,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揭示规律,这就需要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还要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为了让学生全面地把握资料,教师通常要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如,在讲授“原电池”探求片断:

1.提问: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能量有那些转换(或传递)能量的形式?化学能可以转变成热能和光能等,热能和光能能转变成电能,那么化学能能否转变成电能呢?

2.做锌和稀硫酸、铜和稀硫酸、锌及铜和稀硫酸、锌及铜和稀硫酸外接一灯泡四个小实验.

3.学生思考观察四个实验的现象思考:锌和稀H2SO4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铜丝上的电子由何处而来,出来的是什么气体?

4.让学生改变电极材料,看结果如何?如把铜换成碳棒观察实验时有什么现象?根据实验现象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5.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两块相连的活泼性不同的金属;电解质溶液;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构成闭合回路.)

在这里,明确知识点后,学生分析资料,获取有用信息,提出电流产生的条件,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进行实验,让学生再探究活动寻求问题的注解.

四、假说验证,迁移运用

在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理论学习、性质规律探究和其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碰到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相矛盾的现象或事实,此时,往往可以借助假说方法来作出预测,然后实施验证.化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猜想、假设、设想等虽然和假说在含义上或程度上不尽相同,但所遵循的思维方式是基本相同的,故教师可以从设想、假设、猜想等形式开始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使学生慢慢地掌握假说方法.问题解决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反思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进行回顾与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鉴别或检验有机物,关键是认清有机物的官能团,掌握它所具有的性质.

利用有机物的溶解性,加水检验,观察其是否能溶于水.我们把官能团分成两类:亲水基和憎水基.亲水基包括—OH、—CHO、—COOH筹,憎水基包括—R、—X、—NO2、—COO等.总体来说,有机物一般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这是因为有机分子大都是非极性分子或弱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规律,因为水是极性分子,当某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亲水基团时,该有机物就可能溶于水.

可以利用液态有机物的密度 观察不溶于水的有机物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可知其密度比水的密度是小还是大.密度小于水:烷、烯、炔、芳香烃等烃类;酯类包括乙酸乙酯、油脂等;醚类;部分氯代烃,如一氯乙烷等. 密度大于水:CCI4、溴苯、硝基苯等.用此法可以鉴别苯和硝基苯,苯和溴苯等.

可以利用有机物燃烧情况观察是否可以燃烧,可以鉴别CCl4和苯等.观察燃烧时冒黑烟的多少,可以鉴别乙烷、乙烯和乙炔;聚乙烯和聚苯乙烯等.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有机物的官能团所具有的性质,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在实验中去探求验证、运用,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并尽可能多地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取新知识,培养新技能,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创设运动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创设未来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不正经运动范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拾级而上 顺流而下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