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导学”法为高中数学融入活力
2013-12-27柯峰坤
柯峰坤
摘要:本文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想象三个方面,认为通过这方面能够有效为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注入活力.引导学生走在数学王国.
关键词:高中数学;激趣导学;研究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也应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由此可见,高中数学课堂应该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以下是本人针对高中数学教学所提出的几方面的认识:
一、乐趣:激发学生兴趣
笔者看来,激发兴趣是第一步,那么应该怎么样来激发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数学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一次考试考完出成绩之后,不少学生都很沮丧,因为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而我更担心的是他们会因为这些小小的挫折而挫伤自己的数学学习兴趣.
于是课堂上我就跟学生讲了一些数学故事.我提到英国曾经有一位名叫欧拉的数学家,他小时候着迷数学,16岁获得硕士学位,23岁晋升为教授,但是后来因过度劳累导致双目失明.多年后的一场大火烧毁了他的大量藏书,但是他凭借记忆力口授发表了几百篇著名的论著,为世界微积分、数论、几何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从他成就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的毅力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并且在课堂上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我相信只要你们有学好数学的毅力,你们就具备了突破的能力.”学生若有所思,并且在我的引导之下,集中注意力,反复推算相关原理,渐渐从有趣的推算、演算过程中发掘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情趣:重视学生情感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生的活动总是学围绕着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往往忽视了学生情感和内心活动.新的教育观念强调,学生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互助、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沟通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这也要求教师强化情感意识: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教育观念,强调教育双方的人格平等,明确为学生服务的精神理念,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增强民主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学生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数学知识与表达.
另外,由于高中生是处于叛逆的青春时期,教师要学会做学生的朋友、伙伴,做他们的知心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做得不对的地方,教师要耐心的教导.例如,在做数学作业的时候,可能经常不交作业,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向朋友一样,向朋友一样耐心的帮助和引导学生,而不是去斥责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你是可信赖的人,也是真正关心他的人.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宽松、开放的民主环境来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知趣:激发学生想象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必须改变落后的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由传统以分数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中让学生了解其实高中数学不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学习高中数学的乐趣,例如,我经常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在讲到直线和圆相关的的知识点时候,虽然很多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相关的知识,但是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我通过多媒体动画来移动直线,比较直线和圆心之间关系,学生在观察动画的过程中,很快就能够理解直线和圆之间的三中关系:相交、相切、相离.同样,在讲到点和圆的关系、圆和圆的关系的时候也是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来展示.在高中数学的应用中,常常会碰到一题多解的情况,这个时候我经常运用多媒体课来教学、解题,把几种解题方法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得多,我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的探讨、研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求知欲望,教会他们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在数学学习中,大多数的题目都是从某一种提醒,或者是某一个知识点变换、引申而来的,此时,教师应该注重举一反三,拓展学生对知识的联想,进行有效地变式训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以达到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以下这道题目中:5个相同小球分给3个不同的盒子,每盒至少1个,有几种分法?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变式训练,有多种解题思路.此题可以进行一定的变式训练,比如,将例题中的“相同小球”改为“不同小球”“每盒至少1个”改为“每盒个数不限”,其余与例题相同.还可以进行其他变式:比如,将体重的“5个相同小球”改为5个不同小球等.
通过举一反三的训练,学生融会贯通,一题多变,通过做一道题学会做一类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实时提出一些只给条件不给结论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思考,通过这样的引申推广,学生获得的是书上找不到、教师讲不到的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也能得以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葛笑春.高中数学学案导学中的学法指导探析[J].新课程(教研版),2011(1).
[2]段江霞.分析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学案导学”的思考[J].金色年华(下),2010(11).
[福建省安溪县梧桐中学 (362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