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需求分析
2013-12-26刘燕
摘要:媒介素养教育是终生的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塑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末自媒介素养教育概念引入国内,在地方高校已得到重视和逐步发展,而军事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相对滞后,尚未纳入学校课程建设体系。对军事院校学员目前媒介素养情况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员网络媒介接触率高,但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识辨能力、理性思维和质疑精神,军事院校亟需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以满足学员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这是学员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要求,更是新时期践行当代革命军人价值观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需要。
关键词:媒介素养;军事院校;教育需求;学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6-0072-07
美国学者克里斯特(W.G.Christ)和波特(W.J.Potter)指出,媒介素养指的是借由各种语境获取、分析、衡量和创造信息的能力[1]。该定义源于1992年美国首届“媒介素养全国领导会议”并被广泛接受,尽管有关媒介素养的许多变化着和存有竞争性的概念存在[2]。媒介素养教育,简要地说, 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 通过这种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 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发展[3]。对“媒介素养”的关注使得传媒教育成为一种新社会运动,其目的在于造就对媒介拥有明确思想和自主意识的阅听人[4]241。媒介社会化背景和媒介信息的超强渗透力使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在国内地方高校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活动重视和发展的今天,军事院校的媒介素养教育依然滞后,新时期军队信息化建设对军人媒介素养提出了高要求,军校媒介素养教育事宜亟需提上议程[5]。
一、媒介素养教育需求产生的背景与现状
(一)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内外发展的差距
欧美各国上世纪30年代起开始关注“媒介素养”,60年代随着视觉媒体的出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纷纷开始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运动80年代伊始至今成为热潮。由于各国对媒介素养的关注重点因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对大学生传媒教育的指向性也各异。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历史最久,但因长时间秉持传统的保护主义立场而遭受批评,原因在于忽略了青年人在媒体环境中可能获得的各种应对经验,其现今的传媒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发展和超越传统范式[6];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加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7];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则更多地用于信息的民族保护主义、用以抵御近邻美国的信息侵略[8];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采用跨文化传播的路径,用于本国的民族融合和学习多元文化的包容[9];而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教程的核心在于对媒介内容的理解和批判性接受使用,媒介的利用与选择以及媒介的构成和制作,突出对媒介信息的接受和利用能力的“传播能力”的培养[10]。
中国对媒介素养概念的介绍和传媒教育活动的推介始于1997年中国社科院新闻所的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11]。2004年之后,媒介素养理念在国内高校逐渐得到关注。2004年1月,中国传媒大学申请设置的传媒教育硕士点得到批准[12],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首次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媒介素养课程[13], 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于2007年成立[14],国内重点传媒院校也专门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将授课内容涵盖在媒介批评课程之中,2006年6月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15]。但在国内普通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并未像欧美国家那样普及并纳入教育课程体系,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课在中国非常匮乏。相比而言,香港的传媒教育运动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香港回归之后,是自下而上的草根社会运动,得到民间组织、政府、公民三方的支持与倡导[16]。在台湾地区,以政治大学和世新大学为代表的众多高校自 2000年起便纷纷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通识课程,并得到教育基金会的资助,撰有专门的《媒体识读》教材和授课的专职教师[17]。就此而言,大陆传媒教育发展远远滞后于香港台湾地区。
在军队,媒体素养教育随着我军对外军事宣传工作的开展在部队宣传系统逐渐得到重视。2006年上半年,国防大学首次组织开展媒介素养课堂模拟训练。2006年下半年,作为全军政治工作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南京政治学院,已在任职教育培训班次和本科学历教育班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18]104。从2009年起,国防大学每年举办全军军师职干部外宣高级研讨班,对高层军官进行媒体实践性教学和媒体情景式教学,用以增强他们的媒体意识和媒介素养[19]。2010年武警指挥学院在中级培训学员中首度开设媒体应对课程,把提高指挥员应对媒体能力纳入课程培养体系[20]。但军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实践活动属于起步阶段,经验尚未在全军推广,在军事院校也尚未开设专门的媒体素养课程。并且,相对于欧美军事院校,我军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依然滞后,英国皇家军事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将媒介素养列为一门独立课程[18]104。美军已经在军队各层级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从2010年起已经两度更新40页的陆军《社交媒体使用指南》[21]。在此背景下,我军军校媒介素养教育急需提上议程。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需求的急迫性
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的出现产生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思想观点、政治主张得以更为迅速广泛的传播。新时期的思想教育如果不从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出发,就会失去现代化手段、失去舆论阵地和政治优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是大学生的第一信息来源渠道,同时也是影响大学生生活的第一媒体[22]。有397%的大学生25%的信息来自于互联网,有256%的人一半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有92%的大学生的75%信息来源于互联网[22]。网络社会是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进行交锋和竞争的重要场所和渠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基本控制了互联网的信息流动的内容和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结果证实,网络信息90%都是英语信息,95%以上的网络服务信息和80%以上的网上信息是由美国提供的[23]。国内外反华势力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对国内网民现有的主流价值观和政治方向予以误导和颠覆,对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影响尤为重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24]。
刘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需求分析
军事院校作为培养未来青年军官的摇篮,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科目。如今的军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急剧变化的时候,他们对网络接触较早,好奇心强,崇尚自由,加之未进行过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必然导致对信息辨识能力的欠缺。鉴于此种考量,军校对学员使用网络的管理也历经了堵截、防范和利用的过程。由于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已经融入学员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硬性规定制止学员完全拒绝和禁止接触网络在信息化的社会语境下已经不合时宜,也不适应军队信息建设化条件下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与网络媒体的“无角色权威”性相比,军校的特殊环境以及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已经逐渐不能打动学员,单向的灌输式说教就显得极为力竭,以往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以上种种可能导致一些学员的思想出现偏差,轻信网络上的不良宣传,对献身国防和报效国家的信念有所动摇。因此,如何提高学员的网络媒介素养,培养学员对网络信息选择、接收以及理性批判能力成为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
二、军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情况调查与分析
针对军校学员网络媒介接触与信息理解、接受与辨别等关键问题,笔者对国防科技大学随机抽取的120名学员进行有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共发放1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1 份,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符合要求)。人员随机抽取,样本具有代表性,分别涵盖专业技术理工类学员(航天材料与工程学院)、专业技术人文社科类学员(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指挥类学员(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问卷设计从媒介的接触与使用频率、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思考深度与利用信息等层面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对军校学员的现有媒介素养状况做基本了解和深度分析。
表1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军校学员接触使用网络媒体的频率非常高,即使在严格控制外出的小概率假期,学员都会充分利用时间选择上网,这说明网络对学员有强大吸引力。第二,网络是军校学员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学员们会浏览各类网页信息。学员网络接触目的主要是用于娱乐,用于学习用途的学员很少。虽然有大部分学员表示关注新闻,但同使用网络满足娱乐需求的学员相比数据偏低,军校学员高频率的网络接触行为和正确使用媒介完善自我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表2的调查结果表明:第一,在信息理解、处理与辨析方面,部分学员不了解网络媒介的运行、制作和信息筛选把关过程,不能区分媒介真实和现实真实,没有辨别信息真假的素养,不理解媒介可以建构社会现实,缺乏批判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有学员对网络信息持怀疑态度但没有合适的方法进行甄别。这种模糊的态度使得军校学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第二,突出了军校教员、教导员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军校学员是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在严格的军事化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接受军事训练和军事化管理,他们在学校最直接的教育者就是教员和学员队干部。一般而言,部分教员会在传统课堂上引入有关科技和大众媒介的话题,教导员会在平常的思想教育中贯穿这种理念,但军队的媒介素养教育才刚刚起步,还未对推广到军事院校形成教育体系,教员和教导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大都属于无意识行为,没有提升到自发层面。此外,部分教员和队干部自身的媒介素养还有待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
表3的数据显示:相当部分学员会将网上得到的信息进行传播,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网络信息的认可。但大部分学员选择不会发表评论,这与日常的纪律要求和思想教育有很大的正面相关性,但同时也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第一,部分学员不具备对媒介文本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不知道如何结合信息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和时政语境做出关联性研判和识读,“不能够穿越表象,思考信息背后的意义,并且对媒体与社会、媒体对人的影响问题有相当理解”[25]186;第二,反映出部分学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参与意识不够强烈,“不能自由负责地表达个人意见,对待不同意见的容忍能力、面对冲突的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尚还欠缺”[26],虽然有军校思想教育的限制性影响因素在其中,但关键还取决于军校学员媒介素养程度的不够。
通过对调查数据结果的总体分析,我们看出军校学员的媒介素养程度参差不齐,对媒介的认识零碎、不系统、不专业,学员的媒介素养整体水平低于同龄地方大学生,军校学员媒介素养存在几个突出问题:第一,对媒介的认识不清晰。学员对媒介的生态环境、组织结构、运作机制以及媒体信息的理解缺乏常识。第二,不具备媒介分析意识。学员对媒介与人和社会关系的认识没有深远的思考,对于媒介信息所蕴含的说服性因素、意识形态和政治含义、商业元素以及媒介人为建构的本质特征缺乏批判思维和质疑能力[27]。第三,不会善用媒体。学员不能创造性的利用媒体生产意义、表达观点、传播信息、进行积极向上的社会参与。
在对军校学员媒介素养现状分析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思考军校媒介素养教育滞后的诸多现实影响因素:第一,军队院校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起步和实践均慢于地方高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机构,用以组织、管理与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以推进传媒教育活动的展开;第二,军校学员思想教育课、军事训练课以及专业学位课的所占权重比较大,对传媒教育等通识类课程的开设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受到实际限制;第三,军事院校以理工科和指挥类为主,人文社科专业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对教员没有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培训计划,用以推广传媒教育理念。
需要指出的是,媒介素养教育是终生的素质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不仅对个体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公民意识的增强、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净化、对国家传统道德观的维护和国家信息安全诸多层面意义深远,对军校学员而言,完善的媒介素养更是他们坚定革命军人信念、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有力保证,也是新时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时代要求。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年军人的媒介素养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的能力,强化军队“软实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期战略任务的现代化军队[28]。
三、对军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以上调查内容和分析结果使我们对军校学员的媒介素养情况有基本了解,并且相当具有代表性。出于思想教育的考量,军校最初采取约束型介入策略,对学员网络接触的频率、时间、地点、内容上予以限制,并且还设有专门的学校内部专用网,以供学员学习、生活和娱乐使用。但置身于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在军队立足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对军校学员的媒介接触和使用实施约束型管理并不现实,只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和提高军校学员的媒介素养水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就目前军队院校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现实影响因素和学员媒介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成立专门的军校媒介素养教育中心
军校媒介素养教育中心是统筹实施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机构。宏观上它将推动传媒素养教育理念在军校的普及推广,也有助于媒介素养教育在军校形成机制性的教育模式。微观上它负责军校媒介素养课程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制定、媒介素养教材的编撰、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实施军内系列媒介素养培训项目,不定期举办传媒教育论坛和学术研讨会,邀请军队内外知名媒介从业者举行媒介素养系列讲座和对话活动,组织军校媒介素养教育的针对性课题研究,以科研带动教学,在军校学员传媒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不断创新,组织学员使用媒介进行创造性的各项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员媒介素养水平等等。
(二)构建军校媒介素养教育网络资源平台
军校可以通过校园专网,军队政工网或是借助于中国军网,开辟“媒介素养与军队思想教育工作”专门网站,提供国内外相关的各种传媒教育资源,借鉴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开发传媒批评与传媒教育学习视频资料供学员观摩、下载、自主学习,建设媒介素养教育系列网络精品视频公开课用于传媒教育的远程教学,维护网络传媒教育网络资源、开辟专题论坛供教师和学员之间就传媒素养教育问题进行互动。
(三)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军校课程建设体系
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学校教育的力量,军校作为我军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指挥军官的摇篮,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理念贯穿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直接培养学生对传媒的认知力和媒介参与能力,这对军校学员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意义斐然。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施教方式和评判体系方面并不一定严格遵循操作流程、有很大自主性[4]254,学科牵涉面也很广,极少单独成科。美国学者波特指出:“媒介素养是多维的,所有媒介素养教育视角需要包含认知、情感、美学、道德这四个领域的信息”[29]20,在一定程度体现了媒介素养课程的非独立性、跨学科性与知识的关联性。军校应根据学员培养的具体情况进行学科之间的整合,将媒介素养教育理念融入其它的课程教学,渗透到哲学、语言、文学、历史、政治学、艺术学、新闻传播等领域,达到提升学员媒介素养水平和预期思想教育效果的目的。
(四)有针对性地开设媒介素养专业课程
军校大学生和地方大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军校对学员进行军事化的严格管理,学员在较为封闭、节奏紧张的环境里完成专业学习和军事训练,此外,军校男学员所占比例也很高。由于学员外出和自由活动受纪律约束和限制,他们学习之余的时间大部分用在上网浏览各类信息、玩在线游戏、观看各种流行电影和时尚娱乐节目上面。现代社会传媒生态环境恶化,享乐主义、虚假消费主义、西方自由主义的各类错误社会思潮都会裹挟其中,学员的思想意识会因此存有偏差。因此,对学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应按重点、有针对性开设专题性媒介素养课程:
第一,新闻内容分析课程。军校学员接触时事新闻信息频率高,并且每天有半小时的新闻节目集体组织收看行为,因此学员的新闻媒介素养凸显其重要性。新闻内容分析课旨在帮助学员区分媒介真实与现实真实,了解新闻信息的制作生产过程、制约新闻的因素、新闻报道的视角、新闻框架的影响,考察新闻信息的来源、背景、立场和观点,记者的客观程度,对公众舆论该持有的怀疑态度等[29]166,以此提高学员通过媒介素养方式处理新闻和信息的专业知识技能。
第二,流行影视欣赏课程。主要是针对学员喜欢的各类欧美电影大片或当下流行的影视节目开设的课程,用于培养学员对影视文本的分析和批判能力,借鉴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屏幕教育”经验[30],将文化研究的成果与方法引入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向学员重点讲授影视文本中的类型化叙事模式、故事题材特征、剧情人物公式、媒体和社会的制约性因素,语言、暴力、种族等争议性内容,运用符号学、结构主义、心理分析、女权主义、后结构主义和马克思思想意识形态等理论,借助媒体再现形式揭示影视文本背后所掩饰的意识形态,培养学员评判性的文化接受观念[25]187。
第三,大众媒介互动游戏课程。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欧美和日本的网络在线游戏风靡全世界,爱好者以男性居多,军校学员也不例外。多数被调查的男学员表示,他们喜欢网络游戏并热衷于联网在线角色扮演。网络互动游戏的表象似乎是占用游戏者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容易上瘾,但它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建立了虚拟世界以代替真实世界,获得真实世界无法得到的体验,创造不现实的各种社会可能,对游戏者的现实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29]242。大众媒介互动游戏课程的目的在于防止军校学员沉溺于游戏,变为游戏的被奴役者和反社会行为者,而是超越游戏的娱乐功能,作为拓展经验、实现目标、加深对自己理解的工具。
第四,品牌消费与广告课程。在物质丰裕的商业社会,广告无处不在,紧跟大众的眼球刺激着消费。军校学员的生源构成发生变化,多数为90后独生子女,家庭状况优越,他们对于品牌消费的理念不同于以往学员,相互之间还存在消费攀比行为。品牌消费与广告课程的课程将帮助学员分析广告和品牌中所暗含的商业意义与说服性因素、如何辨别广告的真实程度、广告营销的各种技巧,区分功能性消费与虚假消费等,借此培养军校学员朴实的生活作风和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
(五)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培训项目
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型介入指导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在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方面受到的负面效果影响[29]345。对军校教员和教导员展开媒介素养教育专项培训,可以让他们清晰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概念和专业知识,主动积极地将媒介素养概念引入课堂教学实践或是有效贯穿于对学员的思想教育活动,使传媒教育成为一种自发行为。
(六)组织鼓励学员参与媒介实践活动
学员对媒介的使用和参与有助于他们对媒介本质及其影响力的认识,有助于学员了解媒体信息的制作传播过程。军校学员生源好,大都为理工科背景,专业技术学习扎实,在网页设计、程序编写、多媒体制作、数码摄录与剪辑等媒介技术运用与创造技能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可以鼓励学员发挥技术专长参与到媒介实践活动中,参观地方新闻传媒制作基地,参与学校电视台节目制作,自行设计制作网络媒体产品,以校报记者身份撰写新闻稿件,举办校园数字视频作品大赛,或以最近发生的涉军媒介事件和重要国际时政为讨论对象举办主题征文活动、鼓励学员从媒介批评的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提高对涉军重大事件与舆论的正确把握与认识等等,通过系列的媒介实践活动使学员主动参与到大众媒介信息的制作传播过程,潜移默化的培养学员的媒介素养能力。
四、结语
在传播科技飞速发展和社会环境不断变革的今天,如何使军校学员做到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保持冷静的判断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在军队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他们对媒介认知、媒介分析和媒介使用的能力,以确保他们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媒介体验和媒介行为是信息时代提出的要求。军校内部的各级组织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环境主体,但在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也应该从学员自身能力出发,授之以渔,使其在面对诸多复杂网络信息时能做到理性和冷静,才能实现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Christ,W.G.& Potter,W.J.Media Literacy, Media Education, and the Academy[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8,48(1):7.
[2]Livingstone,S.Media Literacy[K]//Donsbach,W.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Lond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8(7):2926.
[3]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全民的教育课题[J].新闻记者,2004(5):11.
[4]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邹晶.军校媒介素养教育探讨[J].当代传播,2012(4):92.
[6]Buckingham,D. Media Education in the UK: Moving Beyond Protectionism[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8(1):33.
[7]Davies,J.Educating Students in a Mediasaturated Culture[M].Lancaster,PA:Tchnomic Publishing Co.,1996:16.
[8]Pungente,J.The Second Spring:Media Literacy in Canadas Schools[EB/OL]. Media Literacy Online ProjectServing Educators Around the World.(2007-12-03)[2013-08-26].http://jcp.proscenia.net/publications/articles_mlr/pungente/secondspring.html.
[9]McKnight,D. All in the Same Boat[J].Australian Universities Review,2006,48(2):4-6.
[10]橋元良明.情報行動と社会心理[M].東京:北樹出版,1999:112.
[11]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1):29-33.
[12]张玲.教育学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解读[J].现代传播,2005(6):120.
[13]陈万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和发展途径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1):149.
[14]袁磊,等.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7):35.
[15]佚名.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成立[EB/OL].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网.(2006-06-26)[2013-08-26]. http://medialit.banzhu.co/article/medialit-12-554890.html.
[16]陆晔.媒介素养教育中的社会控制机制:香港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和特征[J].新闻大学,2006(1):57-61.
[17]成露茜,罗晓南.批判的媒体识读[M].台湾:正中书局,2004:295.
[18]濮端华.媒介素养:政治干部能力生长面临的新课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1).
[19]刘丽群,吕德胜.全军军师职干部外宣高级研讨班在京举办[N].解放军报,2010-11-14(2).
[20]周晓岩,贾国祥.武警指挥学院进行指挥员应对媒体模拟训练[J].军事记者,2010(6):63.
[21]张喜燕,严兴平.战略传播视角下美军的社交媒体运用[J].新闻爱好者,2012(4):79-80.
[22]佚名.专题研究报告[2005]第4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EB/OL].中国青少年研究网.(2010-06-04)[2013-07-28].http://www.cycs.org/InsInfo.asp?InsID=1&ID;=13824.
[23]富言峰.网络英语新词分析及其对汉语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148.
[24]佚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A1).
[25]陈龙.媒介批评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26]Hobbs,R.The Seven Great Debates in the Media Literacy Movement[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8,48(1):27.
[27]巴兰,S.J.;戴维斯,D.K.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3版.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8]李红,高宁军.媒介素养:青年军人必备的素质[J].军事记者,2010(7):7.
[29]波特,W.J.媒介素养[M].李德刚,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0]Maltby,R.Screen Education: From Film Appreciation to Media Studies[J].Screen,2010,51 (4): 422-424.
(责任编辑张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