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政治复习
2013-12-26卞国虎
卞国虎
摘 要:新课改对中考政治学科的要求一直比较高,面对中考试题的题量大、题目新颖、材料较广、灵活运用能力要求高等特点,复习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帮助学生学会从材料的主旨出发,灵活运用解题策略,学会复习。
关键词:政治;中考;复习
初中政治作为一门中考必考学科,对学生的考查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更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提升。面对如今中考试题分析量大、材料广、答案灵活、运用能力要求较高等诸多问题,如何通过短短几个月的复习,帮助学生积累、综合与归纳,在中考中能取得好的成绩呢,采取怎样的复习方式才更加有效呢?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师实践,认为做好中考前的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制订确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按照步骤、分步实施,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轮复习:突出基础
一般采取地毯式复习法,即将初中三年的全部知识点进行总体的梳理,要面面俱到,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做到每个知识都掌握于心。这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领会,并整个知识系统化,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复习巩固,并对基础知识有针对性地练习。
(1)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灵活采用比较法
将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把握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特别是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要放在一起比较,准确抓住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加深记忆。
(2)设计以基础题为主的训练题
对每一块系统的知识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强化,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注重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辅导。“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紧紧围绕教材,精心选题,顾全学生。
(3)将基础知识与时政热点材料联系起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第二轮复习:强化专题
专题训练是将知识系统复习后,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块复习,比如材料分析题专题训练:即是根据所给材料(社会热点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点等)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分析实际问题,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教师主要是教给学生方法,包括分析材料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题的方法等。再如:时政热点训练的专题,根据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分门别类进行训练,并要和课本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训练,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党的“十八大”;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感动中国等等。
3.第三轮复习:创新深化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必须通过模拟练习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帮助他们找出自己在知识掌握方面欠缺的地方,及时给予指导,同时需要回归教材,给学生留出时间,自己查漏补缺,教师进行考试方法的指导。
二、注意复习方法的渗透
1.适量的练习
复习中的练习并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通过必须的题目,让
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掌握基础知识。当然,题目的选择必须精选,且应由浅入深,题型多样。学生的解答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口头回答、讨论、试卷分析等。在复习教学中要积极创设一些模拟现实问题的情境,把抽象的理论寓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情境中,引导、启发学生如何准确把握答题的角度。
2.关注社会生活和国内外大事
俗话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政治学科的学习,必须关心社会生活,放眼世界去关注国内外大事,把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这也是与其他学科相比的最大特点,不仅考查知识,还考查运用知识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的能力。
3.归纳整理、查漏补缺
在中考冲刺阶段要让学生自己检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把零散的知识点理成“线”再织成“网”,做到既能分散又能集中,使自己能灵活地掌握知识,及时补缺堵漏,不留后患。要注意关注薄弱点和思维易错点的题目,通过对一些典型问题的分析,知道错误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同时抓规范性的训练。
三、解题技巧策略
1.选择题是中考的主要题型之一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它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步骤是非常必要的。
(1)首先审对题意,准确把握题目关键字(题眼)
题意是题干内容的规定性,审清题意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题干的特定内涵;把握具体体现题意的关键性字词或句子,它决定选项的取舍。
(2)审视选项
对四个选项的内容逐一审查,要领会每个选项所表明大意。
(3)结合题干与题支,有所取舍
根据题干和选项各自的内涵,选择准确答案。要注意选择最能够体现题意的,既选择最佳项。
(4)理顺思路,准确复查
选出答案后,还应检查一下解题的思路是否正确。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否成立,以确保选择的正确性。
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最常用的就是“排除法”“优选法”和“比较分析法”等。
2.主观题是中考题常见的题型
题目设计灵活,角度多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但万变不离其宗,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预料之外,情理之中。仔细阅读题目所给背景材料,边读边联想其可能涉及和考查的课本知识点,开阔思维,分析透彻,表述完整,并有所创新。
总之,中考前的复习方法,有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究竟何为最佳的复习方法,是对我们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的新的挑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射阳县陈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