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数学实践课设计之“多面体、旋转体”
2013-12-26肖鹏
肖鹏
摘 要:从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专业特点入手,对数学实践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初步探究,设计了一节数学实
践课。
关键词:职业学校;数学实践课;引导教学
随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职业学校的数学过程中,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在传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这样的被动学习过程,这与《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相违背。该标准明确指出: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形成合理、有效的认知结构。因此,数学实践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就应运而生。它是“做数学”的具体体现,它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背景
本节课的内容出自江苏省职业学校数学教材“立体几何”章节,是在学生学习完多面体和旋转体这两节的基础上开展的。前面的学习中,由于缺少实际模型作为参照,学生对课本中所画的图形大多没有直观的感受,对理论知识提不起太大的兴趣,上课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课后习题也是偏理论计算为主,导致学习过后对多面体和旋转体仍然没有明确的概念,对相应的计算公式也掌握不好。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是建筑工程专业,该班级男生45人,女生5人,学生数学基础不强,但整体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
2.教学任务
利用游标卡尺计算螺丝的质量。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巩固学生对多面体以及旋转体的结构特征的认识,掌握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数学建模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应用的乐趣。
4.重点难点
重点:多面体和旋转体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柱、锥、球及其组合体的面积、体积的计算。
5.教学方法
讨论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法。
6.教学用具
游标卡尺,螺丝钉,天平。
7.教学设计
通过复习前面所学的多面体、旋转体的概念以及其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分析课堂任务,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动手测量数据,计算结果,并且验证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保证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培养其分析问题以及数学建模的能力,从而达到巩固概念和掌握计算公式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分组
班级分成7个组,每组7~8人。
(2)分发工具
每小组发一把游标卡尺,一颗螺丝钉。
(3)学生填写学案
多面体和旋转体的概念,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方法,铁的密度等。
2.宣布教学任务
同学们,我们每个小组已经拿到了一把游标卡尺和一颗螺丝钉,我们今天的教学任务就是如何利用手上的工具测量螺丝钉的质量。如何计算出螺丝钉的质量,请同学思考。
3.学生讨论,建立数学模型
学生按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数学模型,并在学案上回答下列问题:(1)该螺丝是由哪些几何体构成?(2)手上的游标卡尺可以测量螺丝哪些部位的尺寸?(3)测量出尺寸后我们应计算螺丝的什么?(4)如何得到螺丝的质量?学生按照上述问题写出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
4.学生动手测量,计算结果
学生按照上述步骤,利用游标卡尺测量正六棱柱的底面边长、高,圆柱的直径、高,记录数据,并代入计算正六棱柱和圆柱的体积,最后用总体积乘以铁的密度,即得到了螺丝的质量。
5.检验结果,教师点评
教师利用天平称出螺丝的质量,与小组的计算结果进行比对。
对误差最小的小组进行表扬。分析造成误差的原因。
三、教学反思
在这一章之后对学生实践课的形式加以巩固,由于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的教学形式,因此表现出了格外浓厚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课前学案),整堂课都是学生作为主体角色在进行。由于需要学生动手测量操作,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性远高于平时,结果是每一组都出色地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
改进之处:本课内容还可以提高要求,即用游标卡尺和天平能否算出螺丝的密度,从而判断螺丝是由何种材质做成。一节课要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在作业布置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几何体模型(按教师要求)。到此,我们本节课的案例设计就初具成型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不断去补充完善,使之成为课本教材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