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2013-12-26李新虎
李新虎
摘 要:问题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以核心问题的设置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主动学习和钻研精神;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备课,再通过课堂讨论或师生的共同探讨,达到释疑的目的。
关键词: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
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问题的设置最忌含糊其辞,不着边际,无法作答。科学地设计问题是问题教学模式中最基本的一环,而且贯穿始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历史概念准确把握和理解,设计好每一个问题。任何一道题意完整、表达无误、设问准确的问答题都具有四项基本的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如,教师提问:两次世界大战之间①,苏联的经济政策②发生了哪些变化③?说明④其原因⑤。就苏联经济政策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影响以及我国后来经济政策的变化⑦谈谈你的认识⑧。此问题中,①是限定项,②是中心项,③是求答项,④是提示项,⑤是求答项,⑥是限定项,⑦是中心项,⑧是求答项。
二、针对性原则
提问的设计应针对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而进行。从教学方面,每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设置提问应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理顺思路,化难为易。从学生方面,问题设计应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关键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心理上对未知的探求欲望,是否指向了学生的潜在水平到现实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在学习心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设计深度和难度不同的问题,如,对文科班的教学则侧重设计具有一定理论色彩和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而对理科班的教学更应注重双基落实。
三、启发性原则
设置的问题能够迅速打开学生的思维库,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是关系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意学生思路的诱导,必须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价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的设问既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又略高于他们现有的水平,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思路才有可能被真正地诱发出来,思维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尽量少一些非此即彼的问题,多一点开发性的问题,以此训练学生的开发性思维。如,有人说:“两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夺世界市场的产物。”此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用具体史实加以评述。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式教学,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倡创新。对于某些历史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也许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于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但绝对不能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应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观点和看法,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着重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如,有人认为“戊戌变法”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此你有何看法?由于探究氛围和谐宽松,学生讨论激烈,观点新颖。甲认为,戊戌变法既不是资产阶级改良,也不是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运动;乙认为,变法实际上是清朝统治集团内帝党和后党的权利争斗。当然,这些看法不一定科学,但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确实难能可贵。
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应遵循问题创设的原则,根据教学实际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学生为本,有利于提高学生r 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单位 湖北省宜城市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