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初中生体育认知发展水平的因素分析
2013-12-26张雨婷
张雨婷,宋 雯
所谓认知,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提取、重建、形成概念、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初中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对事物的认知充满好奇,但认知水平不高。因此初中阶段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据资料显示,某大学10 000名新生参加军训,6 000多人次因病或身体状态不佳等无法正常完成军训,一些国内知名大学田径运动会取消长跑项目。这些不正常现象都源于中学阶段不重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结果。解决此问题的根本在于,让学生自发参与体育锻炼,并养成良好习惯。因此在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迫在眉睫。学校体育是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学生强身健体、培养坚韧意志的特殊职责。现行的体育教学在其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以致中学生的体质无法得到保证。为改变当前体育教学现状,改善中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本文对影响初中生体育认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从本质上找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武汉市任家路中学、武汉市钢城八中、武汉市七一中学、39中、湖大附中随机抽取的500名初中学生,男生354名,女生146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期刊网,检索相关文献并整理分析,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客观题为主,共45项陈述,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选择;第二部分一道主观题,是针对第一部分的补充,可根据需要选择填写或不填写。问卷采用当面或委托方式在中学中发放。回收问卷180份,回收率90%,有效率均在85%以上。根据巴比的观点,回收率在50%以上者为适当,60%以上者为好,70%以上者为非常好。综上,调查能够满足课题的分析及研究需要。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及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对调查指标影响大小以大为5分、较大为4分、一般为3分、较小为2分、小为1分的赋值进行统计处理,并运用两极判断法筛选统计结果。
1.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对以上研究方法中获得的信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符合逻辑的客观分析,获得的结果在论文中体现,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2 讨论与分析
2.1 学生对体育意义和目的的认知水平
体育认知是个体在体育锻炼或传播媒介中获得体育信息,并把这种表象信息转化为自身认知结构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通常个体的行为表现都是由个体的认知结构决定的。
调查得出,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但对体育的认知较浅,一部分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所顾虑,影响了锻炼积极性(见表1)。
表1 学生自身因素
1)53.8%的学生对体育的意义和目的性认识较清,但认为其他课程压力太大。“可以与同学更加愉快、亲密的交往”、“轻松自由,可以动起来”、“可以发泄压抑的心情”分别位列影响因素最大的前3位。由于其他课程学习压力比较大,课堂上思想要保持高度集中,肢体活动受到局限,而体育课多以室外活动为主,成为了学生释放压力、获得轻松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的意义和目的性认识较浅,并不看重体育课程的学习。
2)47.6%的学生对体育的作用认识较清,但顾虑多,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因素排在较后的“可以增强体质”、“可以磨练意志”和排在较前的“可以使自己变得结实、苗条或有力量”都属于对体育作用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可以健美、减肥,而不认为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这是对体育作用认识较清的一种表现。此外,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自尊心常常作祟,由于怕在同学面前出丑,导致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2.2 影响初中生体育认知水平的教材因素
教材是决定老师授课内容的关键因素,教师对教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课授课内容的喜好程度,进而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积极性,对体育的认知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活动,但由于受教材因素影响,体育课达不到学生对于体育活动本身的期待(见表2)。
表2 教材因素
1)46.9%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但受教材内容影响较大。影响因素位列较前的“教材缺乏趣味性”、“教材内容太过时”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因素。现行的体育课内容设置还是主要围绕着一些田径项目和篮球、排球类项目。男、女生由于性别差异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也存在差异,比如大多数男生喜欢篮球项目,而喜欢篮球的女生并不多。因此教材应多涉及男女生都较喜欢且容易习得的项目,比如健美操、武术等。另外教材内容的筛选不够新颖,学生认为所学的内容不符合时代潮流,有点过时。
2)63.4%的学生认为教材针对性不强,不利学生个性的提高。影响因素位列第一位的是“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教材”。首先性别差异导致对不同项目的喜好差异,此外,即使性别相同,不同性格的人喜欢的项目也不同。因此,初中体育教材的设计针对性不强,限制了学生个体技能的充分发挥,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
2.3 影响初中生体育认知水平的教师因素
教师的个人魅力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态度和和对课堂的期望值。学生的期望值达不到,很难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本该为主体对象无形中变成了客体对象,体育参与行为的改变反应体育认知结构的改变。
调查发现这一大类因素从整体上对中学生体育认知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平均作用大小都在3.2以上(见表3)。
表3 教师因素
1)71.3%的学生认为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形象是影响他们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影响因素位列第一位的是“教师对学生是否尊重”,如今的中学生在家里父母宠爱有加,众星捧月,造成了心理更加脆弱,自尊心更强,渴望在校园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位列第二位的是“教师自身的精神面貌”,体育课是一门对教师精神面貌要求相当高的课程,这是由体育课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当体育教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授课时,口令和动作才会更有力,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认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2)67.8%的学生认为教师个人技术水平、教学趣味性、教学组织形式等是影响其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学形式单调是分因素中排第3的因素。一堂体育课可分为开始、基本、结束3部分。开始部分往往是热身;基本部分是学习或复习某个技术动作,然后进行自由练习;结束部分是集合整队加讲评。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形式和组织,确实单调无趣。不仅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也让学生觉得体育课实在缺乏创意,很难产生太大兴趣。此外,教师个人的技术水平也很重要,若教师连基本的示范动作都做不好,学生就很难信服老师,不愿意配合,老师的授课计划很难正常完成。
2.4 影响初中生体育认知水平的教学条件因素
教学设施,是有效实施课程与教学的物质保障,是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硬件条件,严重影响着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的愉快程度,进而影响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在这类因素中,器材和场地因素是此次调查重点。
表4 体育器材因素
1)72.7%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器材是影响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表4得出,影响作用排前三名的“器材数量”、“器材种类”、“器材陈旧”均是属于器材类因素,可见体育课的器材原因对中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影响较大。在被调查的学校中,不同学校的体育器材质量与数量有所不同。调查发现,学校体育器材较充足、较新、种类较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较高,而一些在器材方面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学校,学生反映严重影响了锻炼积极性,其中“器材数量”影响最大。
2)68.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也是影响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几所学校的场地设施非常简陋,无形中影响着教学环境的优化,同时也影响着课堂气氛。中学生喜欢篮球运动的比较多,但由于场地小篮筐少,一些学生就会长时间观望等候[2],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可能由于长时间等候或没场地进行练习,使体育兴趣慢慢褪去,影响到体育课的学习[1]。而体育场地设施较好的学校,学生认为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能让他们产生愉快感。
2.5 影响初中生体育认知水平的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主要是指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父母因素。笔者认为这些因素都是间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学生对体育锻炼参与的积极性就是对体育认知水平的投射。
2.5.1 社会因素
关于社会因素,调查表中只列出了一条,即第24条:“社会传统偏见认为体育运动影响学习”,它的平均作用是3.37。这个数据说明社会因素对中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影响颇为重要。许多人对体育的认识存在误解,认为从事体育事业的人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殊不知体育也有一套理论体系,只是在中学体育中以体现实践价值为主。但实践也离不开理论指导,教师教技术动作时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将理论融入于实践中指导学生。因此社会大众应对体育有宏观的认识,多支持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使社会和学校一体化,为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提供平台。
2.5.2 学校因素
问卷中第一部分的第17题和第27题是关于学校因素的调查。其中课时因素作用在初中为2.33,在高中则为4.67。应试教育的效应导致初中和高中的体育课安排课时满意度有如此大差异。由于初中有体育中考,体育中考分数直接影响学生的升学问题,而高中则没有。于是初中学校在升学率的压力下不得不增大体育课的课时量,一周安排2到3节的体育课,而高中,一周就只有1节,体育课时量太少使学生练习所学技术的时间和量都不能达到基本需求,导致学生最后掌握技术动作的情况也大失所望,影响达标成绩。学校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也可从体育课的时间安排上分析。中学体育课时间往往集中在上午最后一节课或下午,导致同时有2-3个班在同一时间上体育课,对于场地设施本就狭小简陋的学校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在原本不充足的器材和场地上,人数增加了1到2倍,学生开展活动受局限。因此。学生不会在体育课上得到期待的满足感,兴趣的培养受到抑制,体育认知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
2.5.3 父母因素
调查表中第26条与第28条是关于影响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父母方面因素调查,其中“父母不支持”的平均作用高达3.83。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认为参加体育活动会影响孩子学习,是浪费时间。由于参与体育活动时间的缺乏,父母也不支持,不仅打消了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严重制约了他们的体育兴趣。事实上,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让孩子强身健体,还可磨练意志,对学习文化课有利而无害。父母的眼界应更加开阔些,对孩子们在培养体育学习兴趣给予更多的支持与配合,逐步提高孩子的体育认知水平,让孩子能够学习锻炼两不误,达到双赢。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大部分学生对待体育学习较为积极,认为在体育课上可获得在其他课程学习上无法获得的愉快体验,但由于繁重的文化课及应试压力,部分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抱有担忧心态,对体育的意义和作用认识较清,对健康的概念模糊。2)教材的针对性不强,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3)教师是否尊重学生、教师自身的形象以及教学组织趣味性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重要因素。4)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需求,特别是体育硬件设施方面有待改善。5)社会大众对体育的认知存在偏见,对学生参与体育带来不利影响;学校对体育课不够重视,影响老师开展体育教学;父母对孩子文化课学习关注太多,对参与体育锻炼不够支持。
3.2 建议
1)纠正体育课只是为了调剂繁重的文化课学习而安排的课程的错误体育认知,进行政策引导,重视体育课程,同时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采取分项目授课教学,让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培养,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2)学校应加强对体育设施的修建和投入,认真、科学对待体育课程的安排。3)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 学生,给学生创造自由展示的空间,使其个性得到培养。4)社会大众应多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引导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5)父母应注意对孩子体育兴趣的早期培养,激发和保护孩子的体育兴趣。
[1] 童为国.对影响我县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调查研究[J].文教资料,2006(12):197-199.
[2] 任传慧.对延吉实验中学初三学生体育课兴趣的调查与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22):137.
[3] 郑东平.影响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1).
[4] 杨宁宏.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4(1).
[5] 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7]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8] 朱蓓里,季 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 王 健.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94.
[10] 于素梅.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