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学结合的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3-12-25,

航海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轮机工学船舶

, ,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一、引 言

随着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正式实施和国内相关履约文件的出台,目前国内航海类院校和船员培训机构全面履约所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在透彻分析和理解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内容和内涵的基础上,使航海类学生和培训学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达到修正案所规定的适任标准。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航海类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更加注重船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知识的应用性,以提高船员的岗位适任能力。所有航海类院校和船员培训机构必须在人才培养的硬件和软件上做好充分的履约准备,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之上,结合本单位船员教育与培训的现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施、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轮机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首先必须满足STCW公约以及国家海事局对海船船员的要求,其次还必须符合教育部学位教育的要求。目前,我国航海类院校培养的轮机工程专业的人才有研究生、本科、大专(高职)、中专(中职)四个层次,培养轮机工程专业人才的重点还在学历教育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及海事主管机关考证学历资格硬性指标的影响。本文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轮机工程专业为例,探讨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1.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轮机工程专业以培养主推进动力装置3000 kW及以上船舶三管轮适任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和技能两个养成为主线,建立学校、企业和海事局(校企政)三方联动,采取“双向四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船”双向,“学校→生产性船舶(教学实习船、订单企业船舶)→学校→生产性船舶(顶岗实习船舶)”四个阶段来实现高技能轮机工程人才的培养。按照“认知、见习、考证、顶岗”的顺序,科学设置模块化课程,在各模块化教学中贯穿海上运输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的教育,做到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评价标准、实习就业等各方面与企业标准的有机融合、无缝衔接(见图1)。

图1 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并实施“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

“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是航海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将学生学习的过程分成四个阶段,校内理论学习与到生产性船舶实习或顶岗实习间隔进行,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提升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使航海类人才的培养符合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也符合航海类人才培养的规律,提升了航海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技能和适岗能力(见图2)。

第一阶段,学生进校后,首先在校内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如电工与电子技术、热工基础、轮机工程基础等),并进行基本安全专项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海上基本安全、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高级消防、精通急救等必备的航海方面的安全、求生、急救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取得符合STCW公约要求的“海船船员专业培训合格证书”。

第二阶段,根据教学安排,订单班的学生到订单企业的船舶上,非订单的学生到学院自有的海上教学工厂——生产性教学船上进行学习。依托生产性船舶的真实工作环境,针对航海类专业“功能模块”化的课程,熟悉掌握基本岗位的技能。

第三阶段,学生重新回到学校,按“功能模块化专业课程+模拟仿真实训”方式,在学习“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船舶电气”“轮机维护与修理”“船舶管理”课程理论的同时,根据课程进度,分阶段应用轮机仿真训练中心的2H-4000轮机模拟器等设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复强化船舶电站操作、主机遥控系统操作、辅助设备操作训练等。在熟练操作仿真设备的基础上,再利用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自动化模拟机舱,开展“虚实”交替互动,将在仿真设备上操作训练的内容在自动化模拟机舱中进行实物环境实训,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个阶段以培养学生轮机工程技术岗位职业技能和通过国家海事局组织的海船船员适任考试为重点,再融合毕业双选后用人企业的管理体系与企业文化开展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第四阶段,已签约就业单位或订单培养的学生到企业生产性船舶上带薪顶岗实习,以提高其岗位工作能力;暂没有签约的学生由学院分批安排到合作企业船舶上进行岗位实习。

图2 “双向四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

“双向四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在学院4年多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是创新了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学生、学校与企业的三赢。加强了工学结合的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学生、学校与企业的互动,提升专业人才的适岗能力,使航海类人才的培养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使毕业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是建立了“双向四段”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建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组织保障机构,确保“双向四段”人才培养的实现;建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建立了教师工作站,建立了专兼职教师培养与管理、理论与实践考核评价、教学质量的监督与控制等管理制度。

三是制订并实施了“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在校企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制订了工学结合的“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方案。通过4年的实施验证,学生的实践技能、外语水平及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四是建立了“定点”实习基地。

(2)校企深度融合进行“订单—套餐”式人才培养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与数十家大型航运企业联合办学,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大纲;学校派专业教师去企业任职,企业派技术骨干到校任教。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接触,教学效果好,学生所学能紧贴企业所需,学生毕业后岗位适应能力强,实现了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学院从 2004年起在轮机工程专业率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全国较早开展改革的试点院校之一。在此经验之上,又进一步建立了“订单—套餐”式人才培养。“订单—套餐”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订单企业对专业人才的不同要求,制定“套餐式”的课程模块,通过校企深度合作,采用专业教学、技能培训、企业要求“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达到专业教学目标与企业需求目标的高度统一。“订单—套餐”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订单-套餐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

2.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最新公约及我国关于海船船员培训、考试和发证办法的要求,将轮机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置,划分为轮机工程职能、电气电子与控制职能、船舶作业管理与人员管理职能、轮机维护与修理职能四个功能模块。利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平台,深入开展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的调查,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重组和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职业岗位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体系。邀请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

以“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为基础,按STCW公约规定的轮机工程“功能模块”设置课程,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及推进工学结合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了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设备标准、评估标准以及考核标准,进行题库建设,推进无纸化考试,制定了40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开展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以交通职业教育航海类指导委员会的A类项目“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制定”的开展与实施为契机,将“轮机英语”“轮机自动化”“轮机维护与修理”“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船舶电气设备”“轮机工程基础”“船舶管理(轮机)”等12门课程建设为工学结合具有“课证融通”特色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进行工学结合教材建设。以轮机工程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为合作对象,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出发点,突出工学结合编写教材,编写了《轮机维护与修理》《主机监测与控制系统》《动力装置测试技术》《轮机自动化》《船舶电力拖动》《船舶管理》(轮机)等教材11部。这些教材能体现岗位适任需求职业技能和最新专业知识,适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

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完成了“船舶辅机”等8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

目前本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成果显著,主要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院级精品课程7门;公开出版教材10多部,其中有国家“十五规划”教材1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省级精品教材1部、高职教育行业规划教材3部。

3 .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船员教育与培训机构参加学习与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国内外航运公司的远洋船舶上挂职顶岗工作和到航运企业及船舶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实施“青蓝工程”、“教学名师”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通过在“订单”企业中遴选兼职教师等行之有效的途径,努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打造一支既能熟悉远洋船舶轮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又能胜任从事船舶生产、维修和航海科技服务工作的水陆“两栖”型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学院轮机工程系有专任教师57人,获得硕士学位的有30人,5人正在职攻读硕士学位。57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14人、高级实验师1人。一大批教师持有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远洋船舶轮机长、轮机员适任证书并具有较丰富的航海经验,其中远洋船舶轮机长10人,还有一批大管轮、二管轮和三管轮,形成了一支主要来自航运企业、船舶企业由50人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课时占专业课总课时的50%。轮机工程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专业建设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合作开发教学资源、研讨教学、交流教学经验和“传帮带”等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4.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1)多媒体课件。在校企多方合作下,通过几年的努力,轮机工程专业已完成多门课程的课件制作任务。在原有课件的基础上完成本专业其他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至今已经完成“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船舶管理”“轮机英语”课程多媒体课件建设。

(2)网络学习系统。在现有院级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完善,完成教学大纲、配套电子教材、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考核评价标准等教学资源建设,形成开放式的网络教育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学院局域网络进行课程的自习、巩固、强化、拓展等课外学习活动。满足资料查询、船员考证、社会服务等要求。学习者可以突破时间、地点、空间、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限制,获取在传统课堂上无法达到的学习优势。

(3)课程试题库。由航运企业、海事管理部门和学校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认真分析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要素,按STCW公约及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考试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工作岗位范围、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教学标准题库。已完成“船舶柴油机”“船舶电气”“船舶管理”“轮机英语”“轮机维护与修理”“轮机工程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程试题库,采用符合国家海事局船员考试规范要求的试题类型,提高学习效果。

(4)教学案例库。已完成“船舶柴油机”“船舶电气”“船舶管理”“轮机英语”“轮机维护与修理”等课程教学案例库。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基于工学结合的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2008级轮机工程专业开始实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效显著。

一是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一方面,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工学结合参与合作企业生产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受到了实践锻炼;另一方面,学生的团队意识明显提升。

二是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明显增强。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参加生产实践,促使他们去认识企业、了解企业,了解专业前沿技术,既当老师又当工程师,也给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培训,教师队伍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提高,双师素质明显增强,保证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是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基于工学结合的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实施与管理、课程与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学生管理等方面与工程中心、企业生产无缝对接,极大促进了专业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010年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江苏省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国家级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教师主持的“轮机维护与修理”课程2010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2年主持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在这些优秀教学资源的支撑下,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连续几年供不应求。

[1] 蒋祖星. 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航海教育研究,2012(1):29-3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履约指南[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0.

[3] 郑学贵.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2):21-23.

[4] 王 涛,潘汝良.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点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92-95.

猜你喜欢

轮机工学船舶
盐工学人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船舶!请加速
盐工学人
——沈 妉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盐工学人
——李 琦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工学
高职轮机专业高中职衔接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面向实操评估的轮机虚拟拆装考试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