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最新研究进展

2013-12-25

精准医学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荧光

(天津市宝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 301800)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广泛分布于水、土壤、人和动物粪便中,常伴随人类疱疹病毒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可引起脑膜炎、菌血症等。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常污染奶制品而引起食物中毒。致病物质主要是溶血素和菌体表面成分。机体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清除本菌。单增李斯特菌尚能引起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疾病。很多国家都已经采取措施以控制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本文对单增李斯特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微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与染色

单增李斯特菌为革兰阳性短小杆菌,无芽孢,不分支、规则、短小。通常成双排列,偶尔可见双球菌。该菌在18~20 ℃鞭毛有动力,在37 ℃鞭毛动力缓慢;该菌不产生芽孢,一般不形成荚膜,在含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形成黏多糖荚膜。

1.2 培养特性

单增李斯特菌为兼性厌氧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菌落初始很小,直径约0.2~0.4 mm,半透明,边缘整齐,呈露水滴状,但随着菌落的增大,变得不透明。最适生长温度30~37 ℃,由于其在4 ℃能生长,故可进行冷增菌。在血琼脂上于35 ℃经18~24 h培养能长出狭窄的β-溶血环。在半固体培养基内,可呈倒伞形生长。在含酵母浸膏胰酪大豆琼脂(TSAYE)和改良Mc Bride(MMA)琼脂上,用45°角入射光照射菌落,通过解剖镜垂直观察,菌落呈蓝色、灰色或蓝灰色。在科玛嘉(CHROMagar)单增李斯特菌选择培养基上,菌落呈蓝色并带有白色光环(晕轮)。

1.3 单增李斯特菌的鉴定

革兰染色阳性杆菌,细菌在湿片中呈翻筋斗运动;过氧化氢酶实验阳性;37 ℃培养24 h能发酵葡萄糖、海藻糖、七叶苷、水杨素、果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木糖;体积分数0.40胆汁溶解实验阴性;M-R和V-P实验阳性。

1.4 属内种间的鉴别

单增李斯特菌的溶血环狭窄,没有延伸超过菌落边缘,而伊氏李斯特菌有明显超过菌落边缘宽大溶血环。虽然斯氏李斯特菌亦有狭窄溶血环,但根据生化反应可区别。

2 流行病学

2.1 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类

李斯特菌属中只有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人类[1]。单增李斯特菌包括致病性、弱致病性和非致病性3种类型。李斯特菌4b型主要感染反刍动物,1型主要感染啮齿动物,与全球33%~50%的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暴发流行有关[2]。

2.2 单增李斯特菌的致病性

该菌适应生长温度4 ℃,故有许多机会进入食品生产或加工过程,人类摄取已被单增李斯特菌污染食品,可引起感染。在成人可引起原发性脑膜炎、脑炎及败血症等。

单增李斯特菌是李斯特菌属中致病力最强的细菌,是引起动物和人类疾病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其导致的死亡率甚至超过了沙门菌和肉毒杆菌[3]。研究表明,高达10%的人类胃肠道对单增李斯特菌易感[4]。单增李斯特菌进入人体是否患病与菌量、宿主的年龄及免疫状态有关,因为该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宿主对其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因此,易感者为新生儿、孕妇、40岁以上的成人和免疫功能缺陷者。通过近几年食品污染物调查结果显示,单增李斯特菌在生肉及即食食品中污染率较高[5]。该菌可诱发食物中毒,导致李斯特菌病,主要引起人类脑膜炎、菌血症等,发病率虽低,病死率却高达30%~70%[6]。美国密歇根州曾有14人因食用被该菌污染的“热狗”和熟肉死亡[7]。该菌可通过眼及破损皮肤、黏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性接触也是本病传播的可能途径,且有上升趋势。

3 实验室检查

3.1 标本镜下观察

本菌为革兰阳性小杆菌,直径约为0.4~2.0 μm,直或稍弯,多数菌体一端膨大,似棒状,常呈V字形排列,偶可见双球状。无芽孢,无荚膜,20~25 ℃形成周鞭毛,有动力,在37 ℃时动力缓慢或无。幼龄培养物为革兰阳性,陈旧培养物可转为革兰阴性,呈两极着色,易误认为双球菌。

3.2 免疫学方法

由于细菌菌体和鞭毛抗原的存在,使得人们可以建立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方法来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这种方法只需少许样品纯化就可以精确检出抗原,不易受基质影响,并可以提供实时信息。

3.2.1酶联荧光分析法(ELFA) 将单增李斯特菌抗原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再将结合有碱性磷酸酶的抗体与单增李斯特菌抗原结合,发出荧光,测得荧光强度与抗原含量呈正比。由此可推断出样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数量。该方法灵敏度高。

3.2.2自动酶联荧光免疫检测系统(VIDAS)分析方法 此分析系统是依据免疫学酶联免疫反应(ELISA)原理对单增李斯特菌等进行快速检测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VIDAS检测该菌的特异度可达96%,灵敏度为73%[8]。

3.2.3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葡萄球菌A蛋白(HRP-SPA)-ELISA方法 利用HRP-SPA代替酶标二抗,采用一步法ELISA 检测肉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HRP-SPA 可完全代替酶标二抗用于对李斯特菌的检测。

3.2.4磁性试纸条层析方法 磁性试纸条可以对检测信号进行定量分析,其结果更为精准、灵敏、客观,同时便于记录保存[9]。通过在体系中添加Tween-20、BSA、KCI和葡聚糖,并对其浓度进行调整,可提高磁性试纸条灵敏度,并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可用于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10]。

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成熟,PCR技术、 核酸探针杂交技术及实时荧光PCR技术等在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中得到了应用[11]。尤其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12]。

3.3.1核酸探针杂交技术 将两条碱基互补的DNA链在适当的条件下杂交,通过检测待测样品与标记性DNA探针之间形成的杂交分子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单增李斯特菌,测定放射性或荧光强度可以得出样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数量。此方法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和分型能力。

3.3.2实时荧光PCR 在传统PCR的基础上,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荧光标记,结合在双链DNA的位置上,依据循环次数的增加导致荧光量的增强,可以直接进行定量检测,避免了实验过程中致癌物质的污染。

3.3.3PCR-ELISA联合检测技术 PCR-ELISA 检测优于PCR检测的特点:快速、安全、可大量应用。

3.4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利用特异毒力基因建立PCR DHPlC方法,同时检测几种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包括沙门菌、副溶血弧菌、福氏志贺菌、大肠埃希菌O157:H7和单增李斯特菌,以满足食物中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的需求[13]。

3.5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技术

利用微生物生化反应的原理把30个对细菌鉴定必须的生化反应培养基固定到卡片上,然后通过培养后仪器对颜色反应,利用数值法进行结果判定。

3.6 生物传感器——微芯片及生物芯片

生物传感器所使用的识别信号包括电化学的、光学的和混合传感器,正在向着小型化、微量化方向发展,并有望在食品安全监测等方面应用[14]。

4 诊断、治疗及预防

4.1 临床诊断

由于单增李斯特菌病临床症状多样性和血清学检测尚无特异方法,因此,该病确诊仍有赖于病原菌分离培养。

4.2 治疗

4.3 预防

吉林省市售八类食品中尤其是熟肉制品和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现象严重[16]。我国散装熟肉制品具有引起单增李斯特菌病的风险[17]。美国CDC对一般人群推荐降低单增李斯特菌病风险的5条措施。①生的动物性食品如牛肉、猪肉和家禽肉,食前要彻底加热。②生食蔬菜食前要彻底清洗。③未加工的肉类与蔬菜、已加工的食品和即食食品要分开。④不吃生奶(未经巴氏消毒的)或用生奶加工的食品。⑤加工生食后的手、刀具和砧板要洗净。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快餐食品和各种即食食品不断增加,单增李斯特菌对我国人民的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应引起卫生部门的高度警惕。因此,在食品上市和消费前开展单增李斯特菌的相关检测非常必要,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对生产企业、宾馆、超市等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的管理,减少其对食品的污染。

[1] VANGHELE M, GANEA E. The role of bacterial toolecular chaperonesin pathogen survival within the host[J]. Rom J Biochem,2010,47(87):100.

[2] 王晓店,郑军,田秀英,等. 围产期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杆菌感染防治的研究进展[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2):135-137.

[3] 潘军航,梅玲玲,张严峻,等. 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血清型及耐药性监测[J]. 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7-108.

[4] ALLERBERGER F, WAGNER M. Listeriosis:a resurgent foodbome infection[J]. Clin Microbiol Infect,2010,16:16-23.

[5] 张嵘,江晓,叶艳华,等. 一支半固体盲样中食源性致病菌分离鉴定[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 145-146.

[6] 吴晓芳,韩建康,纪蕾,等. 多重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J]. 疾病监测,2011,26(3): 234-237.

[7] 宋爱莉,杨左光. 奇特的单增李斯特菌[J]. 航空航天医学,2010,21(3):36.

[8] 黄昭华,孙晓盈,高申,等. 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1):1869-1871.

[9] 颜真,孙建斌,雷小英,等. 一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免疫磁珠快速检测试剂盒[P]. 中国专利:201120031203.91.2011-01-29.

[10] 林婷婷,卢瑛,潘迎捷. 单增李斯特菌磁性试纸条层析体系的研究[J]. 微生物学杂志,2012,32(3) :37-42.

[11] 丁建英,韩剑众. 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存在现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29(12):171-174.

[12] 孔义华,焦彦朝,刘杰麟,等. FEPAS牛肉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几种检验方法比较[J].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37(3): 238-262.

[13] 王玉平.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5种食源性致病菌[J].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8):3520-3524.

[14] 张加林,杨林炯. 单增李斯特菌的食源性污染状况及检测方法[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8):910-911.

[15] 荆红波,杨杰,张彦春. 2009年顺义区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及耐药状况调查[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7):1755-1777.

[16] 闫鹤,王彬,师宝忠,等.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血清型、耐药性研究[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35(10):774-778.

[17] 赵薇,刘桂华,王秋艳,等.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及耐药状况调查[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6):1394-1395.

猜你喜欢

单增李斯特荧光
冰箱囤货要警惕这个“捣蛋分子”
冰箱里的“杀手”
干式荧光发光法在HBV感染诊疗中应用价值
高荧光量子产率BODIPY衍生物的荧光性能研究
速冻面点车间单增李斯特氏菌分布状况及污染来源
基于PasteurMLST网站分析中国单增李斯特菌克隆复合体的多样性
保持肃静
荧光增白剂及其安全性和环保性
荧光增白剂基本常识问答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