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先进技术和理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基于安徽省的分析
2013-12-24
传统产业是一个相对的历史概念,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内涵。一般而言,传统产业主要指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产业。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迅猛兴起,人们一度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前景表示悲观,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传统产业并未像有些人估计的那样走向没落。相反,经过优化升级的传统产业迸发出勃勃生机。但传统产业确实到了需要改造升级的时候,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革命的时代,更应该加快运用先进技术和理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之继续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安徽的传统产业着眼,借鉴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融合,突破技术和制度瓶颈,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一、安徽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及成就
安徽作为一个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地区,为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近年来,工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在传统产业领域,有些甚至走在全国前列。钢铁、有色、石化、机械、汽车、轻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迅速,在全国的比重和影响力日渐提高,成为支撑工业发展、加速资本积累的中坚力量。
1.涌现一批骨干企业
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产业体系较为完善,汽车、机械、家电、化工、材料、电子、能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涌现出一批全国行业排头兵。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六位,叉车、挖掘机产销量全国第一;马鞍山钢铁公司和铜陵有色公司是我国重要的黑色和有色工业基地;海螺集团是亚洲最大、世界第四的水泥生产企业。截至2010年底,安徽传统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5万户,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851.5亿元,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7户,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20户,其中,进入当年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超过10户1以上数字来源于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这些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或支柱产业,具有体量大、链条长、应用领域广、产业关联度高等特点。
2.形成鲜明产业体系
安徽省优势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完整且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以马钢、铜陵有色为代表的金属压延加工业,以奇瑞、江淮为代表的汽车产业,以合力、全柴、飞彩集团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以海螺、国风为代表的建材工业,以两淮煤矿为代表的煤炭开采洗选,以丰原、丰大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链基本形成。同时还涌现出博望刃具、高沟电缆、槐林渔网、桐城包装材料等一批以中小企业为主,具有特色、规模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
3.拥有自主创新品牌
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致力于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自主创新品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安徽工业的声誉和地位。如奇瑞汽车靠自主开发,短短十几年时间已形成50万辆的产能,被誉为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一面旗帜。合力叉车集团拥有近400项自主创新项目和20多项专利技术,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30%左右,并出口到127个国家和地区,“HELI”商标已在英、美、法、德等55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2以上材料由合力叉车公司提供。。还有美菱电器、华孚色纺、华菱电缆、中鼎密封件等企业和产品,都是本行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响当当的知名品牌。
4.形成较好的研发能力
安徽省优势产业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因而拥有较好的科技研发基础,研发能力也比较出色。钢铁产业:拥有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级钢铁材料理化检验试验室、国家级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有多所国家级与省级专业设计研究院所及高等院校。有色产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水泥产业:海螺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方面,具有较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并且已经掌握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核心技术。汽车产业:奇瑞公司已形成了从乘用车到商用车,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从整车到关键零部件,从设计、开发到试制、试验的比较完整的自主创新能力,奇瑞还拥有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碰撞实验室和国内唯一的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试验室。合力叉车集团拥有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以上材料来源于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安徽省九大产业振兴规划》(2009年)。。
二、安徽传统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从纵向比较上看,近年来安徽传统产业增长速度颇为可观,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诸如产品结构、产业配套、技术升级、资源约束之类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制约了产业的长远发展。
1.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安徽省传统产业中,低端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产品结构问题尤为突出。例如,在汽车产业中,传统车型占据绝对多数,新能源汽车、节能型环保汽车不多,并且大多处于研发初期阶段,离量产还有很大距离;在家电产业中,目前主要生产彩电、冰箱、空调和洗衣机等传统家电,高技术含量的现代信息家电产品则较少;在钢铁产业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小,产业链条不完善,开拓新兴市场的能力不足,受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较大。
2.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产业链不完整
尽管经过近几年的有意识培育和努力,安徽省传统产业已形成了初步的产业体系,但与国外和东部发达地区完善的产业链条相比差距仍很大。如汽车工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布局分散、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不利因素,核心配套能力更是不足。家电行业虽然有一些核心配套企业落户,但与广东、青岛等地相比仍有差距,关键零部件还依靠外地输入。机械行业情况更差,各地都把机械制造作为主导产业,遍地开花,但企业间没有分工合作,缺乏关联性,甚至沦为江浙等地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车间。
3.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业效益下滑明显
随着全国大部分省份都相继提出工业强省之后,尤其中西部省份,发展工业的要求更为迫切。而传统产业往往技术要求不高、进入门槛较低,成为许多地方发展工业的首选产业。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市场不振,国际市场萎缩,全国工业整体效益呈下滑趋势,其中部分行业因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而导致利润率下降明显。如安徽的钢铁、纺织、水泥、电力等产业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亏损,且亏损额和亏损面还在进一步扩大。
4.资源过度无序开发,部分产业面临资源要素紧张
安徽省钢铁、有色等优势产业发展均存在程度不同的可供开发资源有限、原料自给不足问题。如铁精矿70%靠进口,原料供应不确定性较大,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就是在安徽最具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领域,也存在着原料供给不足的问题。传统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支撑,而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和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安徽的劳动力优势将逐步丧失,招工难和人工成本上升的问题将不可避免地摆在所有企业面前。
三、传统产业面临较大的升级压力
随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内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对安徽省经济发展也带来一系列挑战。
1.经济发展的外部拉动力会有所减弱
世界经济将进入持续数年的低增长时期,安徽省出口难度将增大,引进外资将更困难,从而消弱经济发展的“外部拉动力”。有关机构预测,美国至少需要5至6年才能真正走向经济复苏。长期来看,后危机时代可能会深刻改变部分欧美国家重消费、轻储蓄的传统和与之相关的制度,从而可能改变现有的中外贸易模式,进而影响安徽的外贸出口。
2.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制约会有所增加
后危机时代,追求绿色GDP和发展低碳经济将严格限制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这将影响到安徽省煤炭基础原材料工业“动力引擎”作用的发挥。我国明确宣布,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将分解到各省作为约束指标加以落实4参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这对安徽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使安徽加快发展面临严重挑战。由于安徽偏重型产业比重相对较高,在后危机时代倡导和推进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节能减排”等硬约束,将对部分行业、企业发展形成制约,影响安徽经济整体的发展进步。
3.优势产业的竞争压力会有所加大
后危机时代,安徽省钢铁、汽车、冶金等产业将会面临供求失衡、价格低迷,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的挑战,这将影响到安徽省部分“拳头工业”的做大做强。如2008年,国际市场破坏了从1981年开始长达27年的国际铁矿石长期协议基准价格谈判规则,世界铁矿石三大供应商走上了“垄断式”的定价之路,严重影响安徽钢铁、汽车等行业的发展。
4.国内产业调整将挤压安徽省民营企业生存空间
产业振兴规划显示出国内各行业的兼并重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国家将激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企业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探索设立专门的并购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并鼓励上市公司以股票为对价实施吸收合并、要约收购、购买资产等并购行为。但当前的行业兼并重组基本上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依托政府推动展开的,这样的模式可能会进一步挤压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
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有效途径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短期内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来推动,通过引进发达地区的领军企业、高端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等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长期还要从培育内生活力着手,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自身研发和创新能力,以此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竞争力。
1.抓住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机会,借外力改造传统产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以及我国东部地区资源日益紧张和商务成本逐步上升,产业和资本加速向内地转移成为必然趋势,这已成为中西部发展工业的重要力量。但这种承接不是被动、无序的承接,而要根据自身产业发展需要,承接那些最有利于本地优势发挥的企业和项目,并在承接中借鉴、吸收、消化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增强当地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除在产业导向、环保限制等方面出台科学规划与硬性规定之外,还在技术创新、人才引进、资金扶持等方面为产业调整和结构升级提供政策支持。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是提升安徽传统产业的重大机会。一方面,通过建立区域科技合作创新机制,实现资源、技术、人才、市场的互联互通,提高安徽传统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产业协作配套,明确区域分工,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可以引导安徽传统产业集群式发展,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提升。
2.着力培育区域创新能力,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
拼资源、拼人力、拼环境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传统产业也急需转变发展方式,走高效、节能、环保和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路子。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以安徽而言,应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科研与生产深度相结合,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结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主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使产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围绕汽车、机械制造、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石化、水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体系,建立一批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展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积极申报新材料、新工艺发明专利,提高企业竞争力。
3.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创新传统产业发展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和分工合作效率,提高产品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二化融合”已成为传统产业效率提升、资源整合和灵活反应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培育建设了148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其中合力叉车集团、江淮汽车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示范企业;合力叉车集团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甩图板”;江淮汽车集团和黄山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双双完成国家863/CIMS主题示范工程建设;马钢和铜陵有色成为全国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示范企业;淮南矿业等6家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入选国家级两化融合促节能减排重点推进项目;创建合肥市等8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5以上材料来源于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正是采取这些措施,帮助安徽传统产业抵御了全球经济下滑风险,渡过宏观紧缩难关。日前,安徽省已编制出台了《“十二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通过政府引导、深化应用、项目带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
4.迎合市场需求变化,拓展传统产业发展空间
分析诸多传统产业面临市场挤压、生产过剩局面的主因,是原来所适应的市场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市场需求由量的满足逐步地向品质、档次、环保、时尚等质的方面转化,生产粗制滥造、技术简单的一般产品的企业很难有生存空间。这就要求传统产业必须迎合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地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强技术研发,推进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重。如钢铁和机械产业,应合理延伸产业链,扩大产品门类和规格,不断开发适应建筑、汽车、家电、铁道、电力、电子、石化、造船、机械等行业需求的产品。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精益生产、清洁生产模式等先进制造模式,提高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如纺织服装产业,要立足于细分市场的需求,研发设计和品牌培育,延伸纺织行业的产业链条,如家用纺织品的生产、汽车、医疗卫生等产业的配套纺织品生产、服装鞋帽的饰品生产。还有农副产品加工业,更要加强质量和标准化管理,突出生态环保元素,改变农副产品加工业“三低(产业结构层次低、产品加工度低、综合利用水平低)”局面,以迎合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
[1] 安徽省经信委.安徽省九大产业振兴规划(2011年).
[2] 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
[3] 赵强,胡荣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步伐[J].经济经纬, 2002, (1).
[4] 祝宪民.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N].广州日报, 2006-01-17.
[5] 田建春.浅论如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J].科技促进发展, 2012, (4).
[6] 陈向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走工业新型化道路[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