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爱雅安向无私的救援勇士致敬

2013-12-24袁立明

地球 2013年5期
关键词:张磊雅安灾区

本刊记者 袁立明

救援士兵徒步经过被堵塞的山路

每次灾难,都有一些不计回报的人们投身到灾区,在灾区人们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正因为有了这些人,困在废墟里的身躯得以解脱,失去家的庇护的人们不用露宿街头,不必忍受饥渴的煎熬。在救灾及灾区重建工作中,他们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些人甚至在救灾过程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年轻的爸爸

20日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宝山县电力、交通和通信全部中断。为尽快打通前往宝兴的交通生命线,四川路桥公司即刻组建抢险队前往灾区救援。

张磊是四川路桥路航公司的员工,负责操作装载机。得知地震后,他第一个报名去灾区,考虑到他是公司的能手,张磊的队长本来想让他留守在单位,但张磊不答应,坚持要到前线去抢险救援。

20日上午11时许,电站派出了60人前往灾区。直到晚上,他们还在疏通前往灾区的道路。山路颠簸,滑坡不断,不时有石块滚下山来。漆黑的夜色让环境更加恶劣,他们的可视范围只有装载机车灯可以照见的几米。挖掘机和装载机一边清障,一边缓缓前行。由于技术最好,张磊驾驶的装载机走在最前面。在22点多,车队翻越夹金山时,突然“轰”的一声,几块大石头从山上滚落下来,刚好砸中张磊驾驶的装载机,他连人带车滚下了300米深的悬崖。

阿坝州消防支队派出小金消防大队5名消防人员赶来救援。21日上午,5名消防人员用牵引绳下降至装载机处,但被困在驾驶舱里的张磊已经停止了呼吸。

张磊的老家在西充多扶镇,刚结婚不到一年的妻子和刚出生才3个月的儿子都在老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个家庭双喜临门,被巨大的幸福包围着。然而天公不作美,厄运突然降临在这个美满的家庭里。临出发前,张磊还给妻子和母亲打电话,告诉他们他要去灾区了,回来后和她们一起过五一。

张磊的父亲还在广州找工作,虽然儿子成家立业了,但还有小孙子要养活,儿子的负担很重,他不能闲着。儿子遇难的消息来得太突然,他一时没晃过神来。他四处借钱,买了一张到成都的机票,当晚赶回了成都。在等飞机的时候、在飞机上,所有一切都像一场梦,他一度怀疑儿子遇难的消息也是梦。只是时钟每跳动一秒都像在他心上慢慢磋磨一下,这种缓慢悠长的痛苦时刻提醒着他现实的残酷。他不知道最后怎么找到儿子,一块布掀起来,他认出来,是他的儿子,他死气沉沉地躺在那里,再不会睁开眼睛。

有爱心的女儿

得知雅安地震的消息后,很多热心人自发前往灾区救援。在某药业集团担任区域销售经理的汪策也申请去灾区救援。她今年32岁,出身农村,底下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作为家里的老大,她从小就能吃苦,有爱心,懂得照顾别人。工作中的汪策也勤勤恳恳,十分敬业。

汶川大地震时,她还是一名普通销售人员,当时她也申请去了灾区,为灾民护送了两卡车物资。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多次进出汶川、映秀、都江堰等极重灾区,给官兵和医疗队提供补助。

这次雅安地震听说灾情很严重。汪策感到坐卧不安,一上班就报名去灾区。在出发前的准备空档,她给家里打了电话,告诉家人她要去灾区。虽然她之前有了一次救灾经历,但毕竟天灾无眼,家里人很担心她,一再叮嘱她注意安全。再过几天就是她33岁生日了,小妹很不愿意她去。但是她的决心很坚决,那么多人受灾,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而且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她知道灾区需要什么。

22日10点,载着4车医药用品的车队从成都出发了。一路上他们遇到很多奔赴灾区的救援车。下午2点多,车队行驶到邛崃市高河镇至龙门路段。路况很不好,不时有落石从山上坠落到路上。坐在第三车副驾驶位上的汪策一边关注着路面,一边用手台提醒前面的司机注意车距。当车队行驶到一处拐弯处的时候,她听到右上方传来隆隆的响声,是两块车头般大小的巨石滚下来了!她意识到不妙,大叫一声:“停车!”紧接着,巨石砸下,发出轰隆一声巨响。大量的飞石砸破车窗,进入驾驶室。

沙石平复后,队友们都下车来查看情况。他们看到汪策所在的卡车车头瘪了一半,汪策、司机及另一个人浑身是血,不同程度受伤。三人被送往了高何镇卫生院,医生陈鹏发现汪策的头部已经变形,他推测可能是有严重的颅内出血。

由于当地条件简陋,在下午3点多的时候,汪策被送上救护车疾奔邛崃市中心医院。随行的两名医生和两名护士发现,在救护车开出高何镇10余公里的时候,汪策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而当时距离邛崃市区还有30多公里路程。

宝兴县的巡诊医疗队(黄宝忠摄)

到达邛崃市中心医院后,当地专家立即对汪策进行会诊和抢救。

自从汪策出发后,汪策的父母一直牵挂着她,他们听说路上不好走,就想打电话问问情况。没想到电话接通后却是一个陌生的声音。是汪策的同事接的,这时候汪策正在抢救,他怕老人家担心只好骗他们说汪策在忙,说完就匆匆挂断了电话。两个老人也没多想,他们知道女儿干活实在,可能真忙着。没想到一小时后,16点多的时候,他们接到通知,汪策遇难了!

战友走好

4月20日地震发生后,13集团军某团一营炮兵连接到命令,前往灾区救灾。当车队行驶到荥经至天全途中一处拐弯处时,为避让迎面占道高速行驶的地方车辆,搭载17名战士的卡车右前轮与路边尖石擦剐挤压,导致轮胎爆胎,车辆失控,侧翻滚入约20米高陡坡的荥经河中。

后面的救灾车上的战士迅速跳下车,沿着接近60度的陡坡滑下河边,同时大声招呼后面的战友支援。很快,更多的部队官兵、维护沿线秩序的警力以及路过的志愿者,纷纷下到出事地点参与救援。

在救援过程中,几名在车辆翻落时被抛出车外的战士先被发现,他们很快被接力上移至道路边,接受紧急治疗。其他救援人员迅速跳入河中,在车身上固定绳索,试图将倒翻的救灾车拉正。

几分钟后,一名随车坠崖的战士被救援人员移至道路边,已经停止了呼吸。他是驾驶员李堂东。他今年刚22岁,入伍四年了,只在去年回过一次家。

救援车驶过狭窄的公路

约半小时后,坠崖的车辆被挖沙车打捞出来,车上所载战士有3人重伤,4人轻伤。他们被送往荥经县中西医结合医院。

14点30分左右,荥经县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孙医生接到一批受伤的救援士兵,其中一名30岁左右的伤势很重,脖颈上有非常明显的红印和淤青,被送到时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他推测这名战士是窒息而亡。他颈子上的淤青痕迹跟车上的安全带形状很相似,应该是车冲出山崖倒翻在河中时,身上的安全带将他喉咙死死勒住了,加上涌进来的河水,出现了严重的窒息。

他是这次带车的干部杨波。他入伍七八年了,是一名优秀的一级士官。事发的时候他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这是他第一次以代理班长的身份执行任务,同车的士兵回忆道,上车前杨波就嘱咐在行车过程中一定要遵守行车规定,到达灾区后一定尽自己最大能力抢救灾区人民。

他们牺牲三天后,同车的五名战士已经伤愈重返灾区。仍在医院治疗的战士说,战友们都写了请战书,希望早日奔赴灾区,他们以这样的方式祭奠死者。

勇敢的假肢姑娘

救援现场,一个年轻的姑娘搬着油布、木板,出力程度丝毫不亚于男士。谁能想到她是双腿带着假肢的残疾姑娘?她是来自重庆的廖智。

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中,她、婆婆和10个月大的女儿,被压在汉旺镇的废墟中,超过26个小时,只有她活了下来,但两条腿从膝盖以下被截肢。对于20多岁的女孩来说,那是段漫长又痛苦的时光。她从一个年轻的妈妈,经历失去孩子,离婚,又搬到重庆和父母生活。最近,一家公司的文化中心给了她一份工作。工作之余,她参加重庆各类民间组织活动,很乐意讲诉一个突然失去双腿的人,如何重新站起来,并如神所说的,丰盛地活着。

4月20日,芦山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她跟着重庆一支由越野车手组成的鑫源摩托车队,奔赴芦山做志愿者。车队发现,灾民们最需要的是有人帮忙搭帐篷。买不到帐篷的他们,用了一个更便宜有效的方法。用农村四处可见的彩条布和废墟中的原材料,现场搭建。彩条布轻便防水,一根细绳就能固定在框架上,防风挡雨;而废墟中所有的木板、砖块,都能用做临时支撑物。

开始的时候廖智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大家并没希望她帮上什么忙。但廖智和大家一样,搬东西、支架子,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帮忙,从没有叫苦叫累。如果不是走路时偶尔不自然的小腿,别人很难相信她带着假肢。后来队长逐渐给她派任务,她成了队里得力的一员。

汶川大地震后,不少地区的灾民在露天居住了20多天后才得到帐篷。这次,芦山县内交通线路未受影响的镇上,大多在第二或者第三天就得到了一些帐篷。但帐篷的数量并不足够,在被泥石流、断桥彻底切断交通线路的区域,直到震后第六天,还有不少人缺乏帐篷。4月25日,交通线已经打通3天的宝盛乡,仍有20人挤着一顶10平方米大小的帐篷。

22日,雅安一整天都在下雨,山路泥泞,塌方不断。

23日,鑫源摩托车队返回重庆,廖智继续留下来,她通过各种渠道号召到其他的志愿者继续救援工作。

廖智已经三天没有洗头,头发散乱地落在肩上;最主要的是,她已经连续几天没有好好喝水和吃东西因为假肢的问题,上厕所特别困难。如果没有坐便器,廖智就根本蹲不下去,大小便都十分困难。

从第一天进入灾区起,廖智就一直没有怎么吃东西,一天喝的水加起来还不到一瓶。每次只喝一小口,或者抿一抿,润一润嘴巴,妈妈对此很心疼:“满嘴都是干皮,嗓子总是哑的。”饭几乎一口不动,因为在外面没有办法大小便。

庐山倒塌房屋(黄宝忠摄)

24日,廖智一行来到雅安天全镇沙坝村。在沙坝村,在要求帮忙搭帐篷的村民的包围下,廖智应对自如,一句话稳定下村民,又给志愿者分配好任务,带领志愿者们以最高效的方式装好了村里的帐篷。她感到自从一个人带队后,自己变勇敢了。很久之前,她就明白,真正的勇气,绝非他人能给予,永远要从自身生出。

这些人都是雅安地震中无私奉献的救援人的代表。在他们身后是更多的来自社会各界的人们,他们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在灾区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4月23日,河南少林寺的“少林救援队”一行13人,携带30万元少林寺药局的秘制跌打损伤药物,奔走在四川芦山、宝兴等地震灾区。他们了解到当地医院无力接收轻伤病人后,利用少林独特的药物配方帮灾区人民减轻伤痛,还为有治疗需求的患者免费分发药品。

4月21日,一名头发花白的老太戴着口罩在芦山县重庆紧急医学救援队驻地附近清扫周边的垃圾。老太叫杜绍华,巴南人,是重庆机械厂的退休职工,今年56岁。在灾区,这么大年纪的志愿者很少见。她是瞒着家人到的灾区。她说,灾难来临的时候,到最需要的地方做志愿者是她多年的心愿。

救援者进入灾区后,不时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路边举着纸板,上面手写着“谢谢你们”几个大字。

灾难来了方觉出人类的渺小与生命的脆弱。唯有这时,不计回报的互帮互助精神就显得尤为可贵,正因为有了它,人类得以在自然灾害中屹立不倒。而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志愿者,一句谢谢足以宽慰他们的爱心。

猜你喜欢

张磊雅安灾区
战斗在抗震救灾前线的雅安媒体人
THE GLOBAL ATTRACTOR FOR A VISCOUS WEAKLY DISSIPATIVE GENERALIZED TWO-COMPONENT µ-HUNTER-SAXTON SYSTEM∗
“口”“ㄙ”偏旁混用趣谈
隆力奇慈善雅安行
张磊老师的大医情怀和大家风范
张磊教授治疗头痛验案3则
雅安地震房屋倒损情况遥感影像解译
祝福雅安
灾区援建项目代建制及其实践探讨
中华儿慈会为玉树地震灾区提供100 万元紧急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