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院2009-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3-12-23何志超伍俊妍廖日房李剑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药学部广东广州510120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3年22期
关键词:药师药学药品

何志超,伍俊妍,廖日房,李剑芳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药学部,广东 广州510120)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其直接关系到广大患者用药安全水平,是保障公众用药有效安全、减少医患纠纷的重要手段和措施[1-3]。因此,统计我院2009年1 月1 日-2011 年12 月31 日 收 集 上 报 的289 例ADR,分析与总结我院ADR 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来源于本院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收集并上报的289例ADR 报告。对289例ADR 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ADR 临床表现、引起ADR 的药物、给药途径、上报人职业、上报科室等情况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上报人职业与上报科室分布 2009 年度共有79 份ADR:其中医师上报了55份,占69.6%;药师上报了4份,占5.1%;护士上报了20份,占25.3%。2010年度共有109份ADR:其中医师上报了81份,占74.3%;药师上报了4份,占3.7%;护士上报了24份,占22.0%。2011年度共有101份ADR:医 师 上 报 了60 份,占59.4%;药 师 上 报 了15 份,占14.9%;护 士 上 报 了26 份,占25.7%。对2009-2011 年ADR上报者职业构成比的RXC表进行卡方检验,P=0.021<0.05,表明3 年来我院ADR 上报者构成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进行独立的多组二分类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医师、护士各年上报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而药师上报ADR 的比例逐年上升。所有ADR 报告来自26个科室,其中急诊科单个科室上报数最多,有53例,占18.3%。结果详见表1。

表1 ADR 上报科室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the ADR-reported departments

2.2 ADR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 289例ADR 中,男性患者有146例,年龄2~86岁,平均(47.1±21.2)岁;女性患者有143例,年龄1~84岁,平均(48.2±21.1)岁。对男女患者年龄进行t检验,结果为t=-0.448,P=0.654>0.05,表明男女患者年龄没有统计学差异(表2)。

表2 ADR 患者年龄段分布与构成比Tab 2 Distribution and constituent ratio of the age of patients suffering with ADR

2.3 ADR 报告分级 289例ADR 报告中,新的ADR 占31例,占10.7%。新的ADR 即说明书中未有描述的ADR,主要包括有手麻痹、肌肉震颤、呕吐、肚痛、精神亢奋等。在新的ADR 中,有28例是由于静脉输液引起的,3 例是由于口服给药引起的。

严重ADR 占68 例,占23.5%。主要包括过敏性休克、粒细胞缺乏、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功能受损、剥脱性皮炎等。其中包括2 例需要进行入院治疗(2 例剥脱性皮炎)、14例危胁生命(7例过敏性休克、7例粒细胞缺乏)、9例导致显著的器官功能损伤(4例肝损、2例急性肾功能受损、3例横纹肌溶解)、43 例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在严重的ADR中,47例是由于静脉输液引起的,21例是由于口服给药引起的。

2.4 ADR 给药途径的分布 2009-2011年度ADR 共289例,静脉给药(包括静脉滴注与静脉注射)有247 例,占85.4%,其次为口服给药,有34例,占11.8%。肌内注射、皮下注射、滴眼给药及外用各2例。2009年共有72例静脉给药、6例 口 服 给 药、1 例 皮 下 注 射;2010 年 共 有92 例 静 脉 给药、14例口服给药、1例肌内注射、1例眼部给药、1例外用;2011年共有83例静脉给药、14例口服给药、1例肌内注射、1例皮下注射、1 例眼部给药、1 例外用。对2009-2011 年ADR给药途径构成比的RXC表进行卡方检验,P=0.516>0.05,表明3年来ADR 给药途径构成没有统计学差异,即3年来引起ADR 的给药途径相同。

2.5 引起ADR 的药物分布 根据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4]、《新编药物学》(第17版)[5]药品分类法,对所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其中所有中药品种归属一类。289例ADR 报告中居前3位的分别是抗微生物药物、中药、循环系统用药(表3)。ADR 报告居前13位中,抗微生物药物占5种,中药占4种,营养支持类药物占2种,抗肿瘤药物1种,抗甲状腺药1种。合计共占总报告例数的36.7%(表4)。

表3 引起ADR 的药物品种及构成比Tab 3 Constituent ratio of the varieties of drugs induced ADR

2.6 ADR 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 根据WHO 药品不良反应分类方法[6],将289例ADR 报告按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由表5 结果可知,ADR 引起的全身性损害最常见,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易引起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注意,故其报告率高。此外,皮肤及其附件主要以皮疹、瘙痒、红肿多见,偶然会发生严重的剥脱性皮炎,报告率高原因在于皮肤反应易观察和诊断判别。ADR 报告中涉及的器官、系统损害和主要临床表现详见表5。

2.8 关联性评价 根据卫生部监测中心的ADR 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无法评价”。289例ADR 中肯定的有17例,占5.9%;很可能的占183例,占63.3%;可能的占87例,占30.1%;待评价的2例,占0.7%。

2.9 ADR发生的时间 用药后ADR发生的时间在30秒至4个月。其中30 min内发生的占53.1%,30 min~1 h发生的 占20.9%,1~24 h 发 生 的 占10.7%,超 过24 h 占15.3%。

表4 ADR 构成比前13位的药品种类Tab 4 Constituent ratio of the top 13 drugs induced ADR

表5 药物ADR 所涉及的系统/器官情况Tab 5 The ADR-related systems and organs

2.10 ADR 持续时间 ADR 持续时间最短的为5 min,最长的达2月。其中ADR 持续时间在30 min内的占34.8%,30 min至1 h的占19.8%,1~24 h的占18.6%,超过24 h的占26.8%。ADR 持续时间超过1 h的比率高达45.4主要由于ADR 报告中有68例严重ADR。

2.11 上报时效 2009-2011年上报时间为(2.0±5.8)d,2009年上报时间为(2.2±5.6)d,2010年上报时间为(2.2±6.6)d,2011年上报时间为(1.4±4.9)d,分别对3年上报时间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为F=0.625,P=0.536>0.05,表明3年来的上报时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即2009-2011年我院不良反应上报时间一样,为(2.0±5.8)d,反映我院3年来均做到及时上报ADR。

3 讨论

3.1 医师、护士、药师在ADR 监测的作用 医师、护士、药师是作为ADR 上报的主要人群,由表1可知,并且药师所上报的比例逐年上升,原因主要是随着我院临床药学的发展,临床药师对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药学临护,并且引导医师、护士正确看待ADR,强化其对ADR 的危害意识,提高医师、护士对ADR 的警惕性,以促进患者的安全合理用药。

3.2 性别、年龄对ADR 的影响 由表2可知,男女性比例相当,与某些国内外报道的女性发生率略高于男性不同。ADR 在各年龄段均有出现,表明ADR 可以各年龄段发生,具有发生的普遍性,其中20~59岁为ADR 高发年龄段,共占59.6%,其高发生率主要与我院就诊人群年龄分布特点相关。其次为60岁以上老年患者年龄段占30.1%,该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导致药物代谢减慢而发生药物蓄积,并且老年人常有多有基础疾病,服用药物品种相对较多,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而致使ADR 发生率较高。因此,针对老年患者,应根据其具体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特征合理给药,尽可能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数,并且根据老年患者个体化的肝、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尽可能做到个体化给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3 不同给药途径对ADR 的影响 静脉给药方式引起的ADR 有247例,占85.4%,静脉给药相对于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由于静脉给药产生ADR 的因素较多,如静脉注射液的pH 值、渗透压、内毒素、微小粒子、防腐剂、稳定剂等都可以成为诱发ADR 的因素。因此,应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基本原则,尽量避免因操作不规范、药液配伍不当,浓度过高、配置药液放置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等引起的ADR。

3.4 加强抗微生物药物和中药的合理使用 289 例ADR中有79例为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并且主要以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为主。头孢菌素类因其品种繁多、剂型差异大,导致的ADR 也较为常见。因此,应当重视抗微生物药物ADR 的监测,加强其管理,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按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进行合理应用,避免大剂量、不合理联合用药、长疗程等因素所造成的抗菌药物滥用和ADR 增多的现象。

由表4 可知,中药所引起的ADR 占21.1%,排在第2位,中药ADR 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为中药成分复杂、工艺差异大、用法用量不正确等,并且常是超适应证用药。以我院20例参麦ADR 为例,其中5 例为超剂量用药(150~200 mL/次),3例为无适应证用药(2例脑梗死后遗症和1 例高血压),1例是违反中医辨证(非气阴两虚的冠心病),其余主要为患者个体差异所造成的ADR。因此,临床应用中药应严格按照适应证给药,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给药,在中药给药过程中加强巡查监护[7]。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院289例ADR 的分析,静脉给药、抗微生物药物、中药是引起ADR 的主要原因,其ADR 表现主要为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为主,并且严重ADR 占23.5%,因此,进一步加强ADR 监测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建议临床应用药物一定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明确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合理选择药品和给药方式、注意患者既往药物过敏史,减少合并药物种类、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原则。

药师在ADR 监测中作用越来越大,药师可通过收集所得的ADR 信息,通过回顾性分析,应用如Logistic分析法分析出某药物发生ADR 的危险因素,从而制定出该药物发生ADR 的危险因素,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加强临床药学监护,一方面可提高ADR 监测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1] Vessal G,Mardani Z,Mollai M.Knowledge,attitudes,and perceptions of pharmacists to ADR reporting in Iran[J].Pharm World Sci,2009;31:183-187.

[2] Lazarou J,Pomeranz BH,Corey PN.Incidence of ADR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J].JAMA,1998;279:1200-1205.

[3] Millar JS.Consultation owing to ADR in a single perception.Br J Gen Pract,2001;51:130-131.

[4] 中国药典.一部[S].2010:347.

[5] 陈新谦,金有穆,汤光.新编药学物[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5.

[6]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WHO 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72.

[7] 梁延平,郑文文,孙永旭,等.150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4):329-331.

猜你喜欢

药师药学药品
药师之歌
药师之歌
药师“归一”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师与患者间沟通的实践与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