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意识 完善体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3-12-23许宝杰
许宝杰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
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表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1-4],是新时期我国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5]。我国许多高等学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有益的探索实践[6-10],从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也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适合学校专业特色和实践特色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是人们改变客观现实的创造性活动[11],而创新能力则是这种活动的外在显性反映,是人们在一定的思维意识的指引下,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以创新思维和意识为指引,以实践活动为形式和过程,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创新的结果和效果只能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在现实世界中,且这种体现是客观的,没有成功与失败之分。创新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创新学习、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其中创新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和核心,是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解决实际问题、改变客观现实的能力,是显性的外在表现。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学习思考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对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而言,创新的本质要求没有什么不同,但创新实践活动的外在形式随着专业和个体的差异而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不同高校、不同专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实践能力差异,寻找切合实际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构建起不同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采取符合创新实践需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2 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表明,创新包括了思想意识、实践活动、现实效果三者形成一条流动的线条,是立体的、反复的、螺旋式上升的。具体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上,学生的思想意识是内在的、隐性的,用以指导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动态变化的,是思想意识和现实效果的桥梁,是在其思想意识的指引下最直接影响创新效果的行为;学生创新的现实效果是外在的表现,是改造现实是否符合预期的最终判决,现实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进而改变学生的创新实践行为。虽然说创新没有成功与失败之分,但创新的现实效果常常难免与改造客观世界的预期有偏差,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偏差往往意味着“失败”。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思想情绪波动较大的特点,有时这种创新“失败”会形成挫折感,会对他(她)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产生负能量,部分学生有可能发展成害怕创新实践活动,进而拒绝参加创新实践活动。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创新结果这一外在表现附带的负面影响,尽量淡化创新效果的消极因素,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加强正面宣传,形成良好氛围。
我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教学体系的建设;创新实践训练体系的建设;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教学体系和创新实践训练体系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有效手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沿阵地,建立健全有关体制机制是固化创新能力培养效果、形成长效体制机制的有力保障。
3 抓三大举措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本质上看,创新意识属于意识领域的范畴。创新意识受客观现实世界的制约,同时也影响着现实世界。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生活在学校度过,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现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就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培养方案、校园环境、学分认定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新教学进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每个专业的指令性教学文件,学生的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涯都是在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从入学第一天就接触到专业培养方案,因此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将创新教育模块装进专业培养方案。我校在2008级的培养计划中专门设立了创新教育模块,在2012级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建立良好创新环境,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和氛围是大学生客观现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创新环境和氛围的影响。我校于2008年出台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规定所有实验室都要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开放式的环境。学校成立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院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每年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创新创意作品展”、“大学生毕业设计实物作品展”等展览活动,并通过各类学生创新协会(如:大学生科技协会、大学生机器人协会等)在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校园创新文化。
(3)对创新实践活动进行学分认定。对创新实践活动进行学分认定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的有效举措。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于2008年出台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本科生创新与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并于2012年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该管理办法明确指出:经认定的创新与实践学分,载入学生成绩单;创新与实践学分计入相应类别的专业任选课或公共任选课学分。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热情。
4 从两个环节构筑完整创新教学体系
创新能力的内涵表明创新既有创新思维活动,也有实践操作活动。创新教学体系包括创新理论教学环节和创新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片面地强调创新实践教学而忽略创新理论教学,会使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理论指导;反之片面地强调创新理论教学环节而忽略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就会使创新能力培养成为无源之水。只有将两者很好地结合,形成完整的整体,才是完善的创新教学体系。我校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胜任素质),深入研究创新教育课程与实践训练之间的关系,开展课程及实践训练一体化方案研究,着重解决创新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问题。把创新训练项目列入选修课程,建设与创新训练有关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选修课程,以及与创业训练有关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选修课程,补充和完善创新理论教学体系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5 设立创新实践项目,构成主动实践创新训练的主要内容
李培根院士早在2006年就指出:被动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环节中的严重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12]。课堂式实践教学环节是典型的被动实践,无法为学生提供主动实践条件。为确保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学校以创新实践项目建设为抓手,在课堂外设立了一系列创新实践项目,为学生主动实践创造条件,包括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表1)、开放性实验项目(表2)、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表3)、实物型毕业设计项目(表4)及大学生自主开展的各类实践创新活动,形成了全方位的项目引导机制,促成了学校创新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
表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开展情况
表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开放性实验开展情况
表3 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开展情况
表4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实物型毕业设计开展情况
6 创新运行机制,确保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性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通过创新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才能固化培养效果,确保长效性。机制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实践创新教育运行管理机制,包括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校内外多方协同机制、教师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对学科竞赛、毕业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完善了有关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规章制度,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经费项目实施细则”、“本科生创新与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实践教学的运行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
对实践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效果进行全员化、多视角的评价与反馈。根据创新训练的不同特点,建立分类的评价指标,完善了学生、同行专家、行业企业人士多主体评价机制,明确了实践创新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通过邀请领导、同行、学生、企业人士等形成了完整的反馈主体,实现了课内实践教学、独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校内外实习等反馈目标的全覆盖。
7 结束语
通过多年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在95%以上。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1个,2011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之一,2012 年学校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我校将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
)
[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07]1号文,2007.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7]2号文,2007.
[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Z].京教高[2012]26号文,2012.
[4]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2(3):6-11.
[5]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等.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1-5.
[6]李勇军,李立明,尹新.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21-23.
[7]张红光,李雨竹,袁亚丽,等.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39-142.
[8]高原,王土央.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30-32.
[9]刘咏梅,祝钧,戴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12-14.
[10]白日霞,黎树斌,刘玉彬.教学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70-71.
[11]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12]李培根.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17-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