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啶虫脒微乳剂防治棉花蚜虫田间药效试验
2013-12-23范巧兰张丽萍张贵云魏明峰
范巧兰,张丽萍,刘 珍,张贵云,魏明峰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运城044000)
近年来,转基因棉田非靶标害虫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Bt 基因棉田发生危害较严重的非靶标刺吸性害虫之一[1-5],其是棉花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它能通过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韧皮部汁液中的营养物质,是一类世界性的农业害虫[6-10]。苗期受棉蚜为害,棉叶卷缩,开花结铃期推迟;成株期受害,上部叶片向背面卷缩,中部叶片出现油光,下部叶片枯黄脱落,叶表有蚜虫排泄的蜜露,往往滋生霉菌;蕾铃受害,易落蕾,影响棉株发育,一般减产15%~30%,严重时可造成绝产。
生产上多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棉蚜,而且使用的农药剂型为乳油或可湿性粉剂,长期、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因此,研究、开发和使用防效好、对环境安全的新剂型农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水基性剂型是指以水作为介质或稀释剂,原药借助分散剂或表面活性剂及其他助剂的作用使之分散在水中的一类农药加工剂型[11],其具有杀虫效果好、质量稳定、贮运安全、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是目前农药企业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剂型[12-16]。农药微乳剂属于纳米级技术范畴的绿色水基性剂型[17-19],近年来,已经开发出多种微乳剂并在生产上开始应用[17-23]。
本研究为明确5%啶虫脒微乳剂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在山西棉区的合理使用剂量,于2011年在山西闻喜县东官庄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山西省闻喜县东官庄一农户棉田。该地土壤为褐土,有机质含量1.4%,pH值为7.7,中等肥力水平,前茬作物为棉花。于2008年4月10日播种,地膜覆盖,宽窄行种植,田间管理按常规进行,各小区栽培管理条件基本一致,棉花长势基本一致。
1.2 供试材料
试验药剂为5%啶虫脒微乳剂(山东省济南仕邦农化有限公司产品);对照药剂为5%啶虫脒微乳剂(河北省石家庄市三农化工有限公司,购于农药市场)。供试棉花品种为邯郸109,密度为7.5万株/hm2。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啶虫脒微乳剂有效成分7.5,15.0,22.5 g/hm2以及对照药剂5%啶虫脒微乳剂有效成分15.0 g/hm2和清水对照共5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共20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20 m2。
7月23日,采用新加坡PJ-16型背负式喷雾器,用药液量为900 L/hm2进行棉田蚜虫防治试验。小区按用药量对水均匀喷雾。同一药剂由低剂量处理向高剂量处理逐小区进行;不同药剂处理间在施药前均用清水洗涤喷雾器。施药当天平均气温23.3℃(最低19.0℃、最高30.1℃),相对湿度76%,风速1.1 m/s,日照3.3 h。7月份平均气温26.8℃,比历年同期平均值的27.4℃偏低0.6℃。
1.4 调查方法
药前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固定2株,每株挂牌固定上部有蚜叶片2片,并调查蚜虫虫口基数,药后第1,3,7天调查各小区标记叶片上的蚜虫数。依据药前虫口基数和药后各天存活虫口数,分别计算各处理区和对照区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基数-药后存活幼虫数)/药前虫口基数×100%;防治效果=(药前虫口基数-药后存活幼虫数)/(1-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1.5 数据统计
数据分析采用DPSv9.5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平均数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5%啶虫脒微乳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1)表明,不同剂量的5%啶虫脒微乳剂对蚜虫的防治效果明显不同,低剂量效果最差,中剂量和高剂量效果较好。施药后1 d的5%啶虫脒微乳剂有效成分22.5 g/hm2的虫口减退率最高,达95.94%,防效最好,为96.23%,比对照药剂防效高4.12百分点,二者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有效成分15.0 g/hm2的虫口减退率与对照药剂相当,差异不显著;有效成分7.5 g/hm2的防效最差,仅有73.89%,且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药后3 d,各喷药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效皆有所提高,防效趋势与药后1 d相同。药后7 d,各喷药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分别达到最高值,5%啶虫脒微乳剂有效成分22.5 g/hm2的虫口减退率最高,达99.48%,其防效最好,达99.57%,比对照药剂防效高2.73百分点,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有效成分15.0 g/hm2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效与对照药剂相当,差异不显著;有效成分7.5 g/hm2的防效最差,仅有83.51%,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
表1 5%啶虫脒微乳剂防治棉花蚜虫田间药效
2.2 安全性
在本试验条件下,药后1,3,7 d调查表明,供试药剂处理后对棉花无药害产生,各小区的棉花生长良好,说明药剂安全性较好。
3 讨论与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5%啶虫脒微乳剂对棉花蚜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以有效成分15.0~22.5 g/hm2使用剂量为最佳。喷药后1 d防效为91.78%~96.23%,药后7 d防效达96.99%~99.57%。该药剂防治棉蚜速效性好,药效高,持效期长达7 d以上,该研究结果与朱九生等[20-2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另外,由于其作用机理与常规杀虫剂不同,所以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及拟除虫菊酯类产生抗性的害虫也有特效。但在使用时应注意与其他药剂混合或轮换使用,以延缓害虫对其抗性的产生。
[1]张炬红,郭建英,王方浩,等.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23(2):163-168.
[2]崔金杰,夏敬源.转Bt基因棉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消长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31(4):351-356.
[3]崔金杰,夏敬源.麦套夏播转Bt基因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J].棉花学报,1998,10(5):255-262.
[4]邓曙东,徐静,张青文,等.转Bt 基因棉对非靶标害虫及害虫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J].昆虫学报,2003,46(1):1-5.
[5]薛丽,肖达,卢延,等.转基因棉对棉蚜生长发育及其主要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26(4):115-120.
[6]Weathersbee A A.A bundance of cotton aphids(Homoptera:Aphididae)and associated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on six cotton cultivars[J].Economical Entomology,1994,87(1):258-265.
[7]Castle SJ.Field and laboratory transmission of watermelon mosaic virus 2 and 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 by various aphids species[J].Phytopathology,1992,82(2):235-240.
[8]Michael A Birkett,John A Pickett.Aphid sex pheromones:from discovery tocommercial production[J].Phytochemistry,2003,62(1):651-656.
[9]王能东,郭维胜,王风洲,等.15%啶虫脒悬浮剂防治棉花棉蚜试验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增刊):121-122.
[10]高久梅,李旭红,苏桂萍.雄黄制剂对棉蚜的灭杀作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7):12-13.
[11]Hua N.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water-based pesticide formulations[J].Agrochemicals,2006,45(12):805-809.
[12]刘占山,李旭君,蔡湘衡.我国水基性农药剂型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动向[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8,29(7):42-46.
[13]冯建国,路福绥,李慧.浅谈我国主要水基性农药剂型的发展概况[J].中国农药,2010(5):44-46.
[14]华乃震.农药剂型的进展和动向:中[J].农药,2008,47(3):157-160,163.
[15]王勇,张文革,张宗俭,等.水基性农药剂型及其发展趋势[J].现代农药,2004,3(1):24-25.
[16]华乃震.农药水基性制剂的开发和前景[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6,25(11):42-46.
[17]范鹏,顾中言,徐德进,等.不同浓度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其在甘蓝叶面的润湿展布动态[J].江苏农业学报,2011,27(3):510-515.
[18]储西平,明亮,苏小冬,等.10%氰氟草酯微乳剂研制[J].江苏农业科学,2009(3):147-148.
[19]高越,张润祥,王振,等.不同农药单剂及混配微乳剂的环境毒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2):295-300.
[20]张龙,李佳佳,刘天晴.水基型氯氰菊酯微乳剂的稳定性及润湿展布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0):227-232.
[21]兀新养,杨旭彬,谭涓,等.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的研制[J].应用化工,2007,36(3):302-304,307.
[22]朱九生,王静,乔雄梧.5%啶虫脒微乳剂防治棉花蚜虫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2005,44(11):523-524.
[23]张汝美.5%啶虫脒微乳剂防治棉花蚜虫田间药效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10(1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