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图书馆活动评价探析

2013-12-23许云舟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江苏无锡214000

图书馆建设 2013年5期
关键词:馆员图书馆评价

许云舟(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 江苏 无锡 214000)

学校图书馆活动是一项旨在培养青少年图书馆意识,传授其关于图书馆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宣传教育、文化、娱乐、知识延展等形式纷呈的活动为载体,依托图书馆一切有效资源,组织开展的以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自主性、时空的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图书馆用户知识教育活动[1]。

学校图书馆活动是一项具有清晰目标、鲜明特征和科学知识体系的教育活动,如果能够运用教育评价理论对其活动现象作出价值判断,对活动质量作出科学分析,对活动的结构以及实施状况和活动效果给予公正评判,那么其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促进其学习及健康发展。因此,探索和建立学校图书馆活动相应的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科学的评价有利于深化与拓展学校图书馆自身功能及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成长中的知识引领和方法传承作用;有利于不断规范和完善学校图书馆活动的过程、内容、环节和实施细节等;有利于通过获取可靠信息,借助定性定量分析及反馈信息,使整个活动体系显示出循序渐进的发展态势,从而激励和促进学生、馆员及图书馆事业的共同发展。

1 学校图书馆活动的评价理念

1.1 以生为本

其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意发挥和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使其学会利用图书馆技能,从而实现人格和谐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因此,在组织活动时,图书馆应当“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在活动过程中,要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尊重差异、体验成功”等特点,“强调学生学习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的辩证统一”[2],即图书馆活动应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成为活动的主体。

1.2 以学论教

其指评价所关注的重点是在图书馆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参与兴趣及学习热情等,即活动是否关注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技能获得和活动结果等。评价标准应以学生参与活动的所获所得为依据,以学生学习的结果为标准,以学生论教师和教学。

2 学校图书馆活动的评价项目

学校图书馆活动的评价体系分为3个维度:活动预设评价、活动过程评价、活动相关因素评价。这3个维度各自包含着若干相关对应的评价项目。

2.1 活动预设评价

活动预设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活动预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它主要包括活动目标的确定、活动重点的选择、活动结构的安排和活动形式的设计4个环节。活动预设实际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通过活动前期的策划、设计与建构,来帮助活动顺利进行,从而实现活动过程、活动效果的最优化。由于活动预设确立了整个活动的基调,是整个活动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对活动预设项目和内容进行评价就显得尤其必要。

2.1.1 活动目标评价

活动目标是指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之前进的、将要产生的事物”[3]。学校图书馆活动目标的设计不仅应关注学生对图书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应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与提升。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活动目标应有不同的侧重,如在知识讲座类的活动中,教学目标应侧重知识目标,而在情感达成类的活动中,教学目标则应侧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活动目标应明确、合理、科学、切合实际且能有效实现。

2.1.2 活动重点评价

活动重点是活动内容的核心部分,是整个活动的“文眼”,所以,对活动重点进行评价,其意义也就十分明显了。在评价时,我们应关注活动重点是否突出明确,安排是否得当,处理是否合理等。

2.1.3 活动结构评价

活动结构指在活动中的各种要素互相联系、分工合作所构成的整体活动关系。活动结构的合理设计是形成纵向衔接、层次递进的活动框架的重要前提。只有精心预设活动过程,并使图书馆活动结构的设计具有程序性、逻辑性、探索性,才能保证活动价值有效实现;同时,活动结构的设计要强调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和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完成认知体验。

2.1.4 活动形式评价

由于学校图书馆活动形式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采取相应的活动形式,将会对活动目标的合理达成和活动内容的适度深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对活动形式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督促组织者优化组合多种活动模式,并使之运用得恰当、有效,是使图书馆活动课程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有力保障。

2.2 活动过程评价

活动过程是活动的核心和关键,因此活动过程的评价也就是整个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关注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更多锻炼和提高的机会[1]。在这里,图书馆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其实施过程相当于教学过程,而这一过程的评价应着眼于“目标达成”原则,分别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水平等层面去测量,考查其是否合理实现了既定目标。

2.2.1 培养学生图书馆意识的评价

此项评价实际上是指在活动中,图书馆是否很好地完成了有关本活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目标要求。虽然每次活动关于图书馆意识培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但每次活动应该有清晰的指向,并在一定单元和系列活动之后,能达到一个较为完整的培养目标。此外,对图书馆意识所包含的范畴也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其主要涉及注重培养学生对图书馆的热爱、对阅读的情感,让学生真心地喜欢图书馆,并逐步地养成利用图书馆学习的习惯和品质,孕育起对读书与图书馆的那份特殊的感情,真切地体悟和感受书文化与图书馆文化的魅力。这一评价是观察学生在活动中是否在乎图书馆的环境,在乎图书馆的每本图书和期刊,在乎馆员的悉心指导。

2.2.2 提高学生图书馆技能的评价

通过图书馆的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熟悉利用图书馆的一般方法,了解图书分类的基本规则,熟悉图书馆目录的使用方法等 ;学会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和工具书的使用方法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学会编制阅读计划;培养学生自主设计活动、组织活动、参与活动等实践能力,训练他们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的技能等。在这一环节的评价中,我们还应关注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是否具有实用性、阶梯性、典型性,是否能引导学生规划和设计自己的阅读生涯。

2.2.3 增长学生图书馆知识的评价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还应让学生了解关于文献的源流及类型,知晓图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图书馆的构成要素及作用;使学生初步知道图书馆的特点、功能和服务方式等;使学生掌握一些阅读学的基本知识和现代信息知识等。本环节在于评价活动的知识点讲授是否正确,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一些阅读学的基本知识和现代信息知识等[1]。

2.3 活动相关因素评价

在组织图书馆活动中,除了活动预设和活动过程以外,还有许多相关因素会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如馆员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馆员自身的业务素质、组织能力、语言魅力和图书馆情感以及活动的创意、特色等。这些因素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与主观努力紧密相连。科学评价将实现这些相关因素的最佳组合,并使每个独立因素趋于最优化,从而对图书馆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之很好地完成活动预定的各项目标。

2.3.1 合作交流评价

馆员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图书馆活动得以顺利推进并有效激活活动过程的各种机制,使之活跃氛围、渲染主题、深化理解和拓展思路,让活动能够深深地吸引每一个参与者的前提。关于此方面的评价,则需深入地观察馆员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否平等、对话的深刻程度,学生对馆员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是否能够不断地向馆员提出值得讨论的探索性问题、馆员是否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等等。成功的交流合作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与兴趣,引导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探索和交流,保证师生间、学生间的有效互动,增加活动的民主气氛。

2.3.2 馆员能力评价

馆员应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较高的治学品质、平稳的服务情绪。在图书馆教学活动过程中,馆员还必须富有激情,拥有开放的思维观和多维的价值观,爱好交流与学习,善于沟通,能够与学生互相交往、互相启发,会运用教学机制对活动进行适度调节。而对馆员的能力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其各方面能力。

2.3.3 活动立意评价

在图书馆活动中,馆员应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新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借助自身特有的课程资源,认真安排活动内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心策划活动形式以增加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同时还应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充满知识熏陶的图书馆活动中的道德实践和道德发展,让学生拥有图书馆活动中所蕴含着的哲学与美学的丰富体验,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及个性发展。这样,学生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其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2.3.4 活动特色评价

21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同样,图书馆教育、教学活动也需要创造性,而这离不开馆员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见解。只有馆员具备创新的个性倾向性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与行动[4],只有馆员对活动的处理或活动设计、活动风格、活动组织等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或特色创意,才能培养出鲜活的、独立的、有个性的学生。

3 评价项目的权重配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设计了一份学校图书馆活动评价表,并对各评价细目给予了分值分配和权重平衡(见表1)。

4 评价中应当正确把握的关系

4.1 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由于不同的活动内容属于不同的类型和层次,而不同的活动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因此,馆员应重视多种活动形式的选择与利用,根据不同活动内容加以合理组合,让形式服务和服从于内容,又使内容借助形式上的创新而得以完善。形式和内容实际上是辩证的统一。

表1 学校图书馆活动评价表

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应充分重视不同类型、层次活动的整合,实现活动形式的有机结合和活动功能的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教学的内在潜力[5]。

4.2 馆员与学生的关系

在图书馆活动中,馆员和学生相互依存,不管缺少哪一方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图书馆活动,他们在这个活动中组成一个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成员,他们在一起生成和推进图书馆活动。在活动中,馆员和学生在人格上处于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馆员既可以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中来,也可以是学习者、倾听者,在活动中与学生不断进行互动、对话、交流和沟通,从而在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不断扩大、改造、推进他们的经验,促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建构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4.3 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关系

学科类课程的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要求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体系,如语文科以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等为主线,组成了一个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全面地掌握这一知识体系。学校图书馆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以情意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的新型活动目的观上的。学生在活动中所必须掌握的图书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都是为这一目的而服务的。这一目的观表明,在丰富多彩的主体实践活动中,只有真正培养了学生热爱图书、热爱图书馆意识,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情感的丰富以及人格的独立和完善等,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才是可能现实的[6]。

4.4 一次性评价与整体性评价的关系

学校图书馆活动不仅应重视对一次活动结果的评价,更要关注整个单元或系列活动整体效果的评价。就像对教师教课评价一样,一堂公开课往往很难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应当注重对教师教学的全程评价。这种整体性的全程评价,学生便是最好的发言人。我们还应提倡,主持活动的馆员进行自我评价,即一段时间后,馆员应当作一次系统全面的反思,认真审视一下自己所组织的前一阶段的图书馆活动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如何加以改进等。

4.5 馆员个性展示与评价意见的关系

评价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馆员的专业发展,引导图书馆活动的不断创新。因此,在形成正式评价意见时应当考虑馆员个体的特点,以鼓励、引导和探讨为主,尽力开掘馆员在活动中的个性优势,发现每次活动的新意和亮点,寻找值得总结和推广的活动特色和活动创意。这样既能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继续在图书馆活动领域里不断探索,又能为同行们提供生动、直接的经验,以利于学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实事求是地指出活动过程的不足,特别是具体提出的一些改进的方法和措施,探讨一些值得争议的问题等也是十分必要的。只要评价意见是公正的、诚恳的、科学的,笔者相信馆员们一定会虚心接受的。

[1]许云舟.学校图书馆活动课程模式研究[J].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6):57, 60.

[2]裴娣娜.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河南教育,1999(1):15.

[3]克拉克,斯塔尔.中学教学法:上[M]. 赵宝恒,蔡峻年,译.北京:人民教育版社,1985:163.

[4]严 庆.创新型教师的人格魅力[N].中国教育报, 2002-12-17(6).

[5]王 囡.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有效性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0:22.

[6]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 教育研究,1998(4):52.

猜你喜欢

馆员图书馆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飞跃图书馆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去图书馆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