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探究、质疑
2013-12-23刘丽敏
刘丽敏
走进新课改,学习新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张扬,思维尽情发挥和碰撞,始终处于“激趣—探究—质疑”的愤悱状态,我们的教学才会高效、优效.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学数学,责任主要在教师.
1.捧出一颗爱心,唤回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很多学生厌学,学习习惯没养成,数学基础较差.有句古语说的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用对教育事业的忠、对学生的爱,才能唤回学生的“亲”,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数学老师,然后逐渐喜欢上数学这门课.
2.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情感,学生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伙伴,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只有形成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放飞自己的思维、释放潜能.
3.创设趣味情境,诱发学习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谁的家中有温度计?你会读它吗?请你帮老师看看老师的温度计,可以吗?在天气很冷的时候,你发现温度计的读数与现在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问题,会使学生迫切要知道正负数.
二、探究促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体验创造等方式体现学生的个性学习.因此,教学中应让学生有兴趣、有目标地自主探究,体验总结,主动感悟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1.在动手操作中探究知识、学会学习
“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习惯”.
例如,在讲“用一副三角板拼角问题”时,我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所拼的角的度数,并演示拼法,有不同的想法再补充,学生情绪高涨,短短的二、三分钟内,几个同学拼出了全部答案;在讲“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时,让学生课前自制学具,亲自动手实践,自然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的结论.
2.在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识,培养能力
合作交流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也是一个人一生必备的素养.合作交流既能发挥个性,也能优势互补.
例如,在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学生首先由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之和为360°引出问题,一般四边形的四个角之和是多少?怎么说明它?带着这个问题,课堂学习小组合作:你们小组用了什么方法?比赛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小组讨论非常激烈,等到展示时,有的连了一条对角线,有的两条……方法之多,我都没有料想到.把学生真诚地表扬后,我话锋一转:“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学生畅所欲言,层层探究,最后得出:这些方法中,都运用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点,这时,我适时点拨,渗透了重要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并顺利推导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由此可见,学生的潜能无限,合作交流魅力无穷!关键看教师有没有真正留给学生空间和机会.
三、质疑拓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每课时的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为学生质疑搭建平台,精心呵护他们的见解和想法,只要与学习有关,再幼稚的问题也加以鼓励,不用伤人的眼光和语言对待质疑的学生,逐渐就会养成学生敢说、敢问、敢向老师挑战、敢向课本质疑的好习惯.
例如,在第一轮人教版新教材“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中,我的学生就发现了问题:即给出了比例尺,但图上标的却是实际距离,这与地图中的表示方法不符,第二轮的教材已更正过来;在学“一次函数”后,学生指出课本中一题上标注的单位米·分是错的(他们还没学负指数)等,指出我犯的错误更是常事.对此,我充分肯定并表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鼓励引导他们借助工具或交流合作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既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更优化了思维.
学生有了质疑的精神和能力,将会终生受益,并逐步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以学定教,以学活教.作为教师,虽作出了努力,也有些许成绩,但距社会各界对我们的要求还差很远,所以更要不断学习、探索,用新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积淀自己的教学智慧,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质疑拓展,让数学课堂焕发无穷活力!让学生乐学数学、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