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
2013-12-23毛新宇
毛新宇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经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是其重中之重.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教学方式变革的理解.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数
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只粉笔和一张讲台,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数学活动进行,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开展数学活动时,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学生观察一个物体或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第二,学生在研究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自己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三,教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推荐活动,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第四,数学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每周至少花两个小时进行同一主题的活动,并保证这些活动在整个学习进程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五,学生要记录活动过程.学生通过这些活动逐渐学会操作,同时加强并巩固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成
为教学中的主体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数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揭示出数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也可以说,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重要的网状关系,而学习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教学分析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改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首先,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交往.交往论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通过交往,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彰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其次,教师要改进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信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在评价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既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倡导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尊重他们的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立性.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