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课程论和教学论的整合

2013-12-23陈晨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者理论内容

陈晨

一、课程和教学的概念及其内在的联系

1.课程

课程最早出现在孔颖达的《诗经 小牟》当中,目前中外对于课程这一概念都没有能够作出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之间的讨论和诉说只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了,并没有在广泛的范围内达成共识.而在笔者看来,如果从课程的产生方面来进行研究,课程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在于它不仅是关于知识的,同时也是关于教学内容的.

2.教学

早在甲骨文中就存在了教和学两个字,《书说命》则是第一次将教学两字连在一起使用.王夫之曾经就“推学者之见而广之,以引之远大之域者,教者之事也.引教者之意而思之以反求于致此之由者,学者之事也”的意思解释为,教的工作就是要不断地增长学生的见识,而学习就是要认真地思考教者所教导的道理.

3.课程和教学的联系

课程和教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教学从一开始来说就是长者或者是那些有经验.有经历的人把经验或者是经历教授给年幼者.从那个时候开始,为了更好地生存,年长者主动教学所占的比例就要远远大于年幼者主动学习的比例.因此,慢慢地就发展成为了年长者对于教学的内容进行主动既定,传授的内容或者是教学的内容后来就成为了我们所谓的课程,而这种把年长者的已有的经验传递给年幼者的过程或者活动我们就定义为教学.因此从最开始,课程和教学就有形式和内容的整体性的意义.教学是课程的相对形式,课程是教学的相对内容.这里面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说明它们分别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是一个整体,如果彼此之间分开了就失去了整体教育的意义;二是说明他们自己是内容的就只能是内容,不能够成为形式,而形式同样也不能够代替内容存在.因此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教学和课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联系非常紧密的整体.

4.课程论和教学论

教学论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明确自己研究对象的一个历史,也是一个从极个别的教学论著和教学思想到形成一个独立学科的过程.到今天,教学论已经成为了独立的,有自己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下面的几个方面:教学的概念,教学过程,教学的作用,教学的形式,教学的原则以及教学的评价等.

而课程论是后来的学者从教学论当中所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所要解决的节本问题就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创造的过程当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课程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的本质和课程标准以及课程理论等.

目前,教学论和课程论已经各自独自地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他们之间的研究必然会出现相互涉及,相互包容的问题,人们对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认识也就越来越丰富和深刻,这两个学科也就越来越无法互相的取代和包含.

课程和教学论这一个概念在近些年开始出现,它被当做了一门专业,一门学科和一门课程,并逐渐地在高校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当中取得了相当的地位.但是在目前已有的以教学论和课程论的研究命名的数目当中,并没有对这个概念作出准确的定义.国内的课程和教学论是以皇甫全和张华的研究为最早,也最具有代表性.他们都认为,课程和教学论要从实验的视角整合课程论和教学论.而王本陆在《课程与教学论》当中则认为,课程与教学论是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综合.如果按照这种说法,课程与教学论就无法代替教学论和课程论.那么,教学论和课程论的整合尝试就是无效的吗?答案显然不是.

二、国内学者对于课程论、教学论的整合的探索

根据教学论和课程论的相关文献,文者发现,我国的学者们对于当前教学论和课程论的整合需求的原因归结为以下的三点:一是现在课程概念的崭新拓展,二是二元论导致课程研究和课程导致课程与教学的现实分离,三是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分离.学者们所提到的上面的种种分离现象都是不应当继续的,所以不断地寻求整合方法已经成为了学者研究的必然趋势.我国关于探讨这个趋向的文章,也在2002年以后数量开始猛增,以教学论和课程论整合等字眼出现在标题当中的文章的数量也不少,而以教学与课程论为名的专著也已经有了很多部.

1999年,我国的皇甫全提出了教学论和课程论整合的观点,他的研究指出,教学和课程有两个指称:一指就是高校里面开设的一门科目,另外指的就是教育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指的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我国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他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要认识教学与课程现象,揭示教学与课程规律,指导教学与课程实践.在相关的专著当中分别论述了课程现象和规律,教学现象与规律,并且指出了课程与教学理论指导实践的机制实质上就是在主体上面进行沟通,也就是教学与课程论学者参与了教学与课程论的管理和应用,让教师成为教学与课程专家.

2000年张华学者出版的《课程与教学论》是我国课程论和教学论整合的代表性著作.这个著作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能够填平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鸿沟.同时也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由于教学论和课程论分开研究或者著述所带来的各种实践和理论脱节的问题.而在内容的安排上面,就把原来教学与课程的知识或理论的分章论述改变成了横向综合性的论述.此后他的有关教学论和课程论的文章,大多都把教学论和课程论和教学论各自设为不同的篇章进行分开论述.但是他还是指出,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宗旨的教育不仅要保持教学和课堂的相对独立性,还要保证两者的内在统一.他曾经试图以这种教学与课程整合论的理路探究课程与教学领域,但是他也说明把这两个研究领域的不同成果整合在一起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由此可见,教学论与课程论的整合还需要寻求一种实质性的路径.

三、对已有整合研究的批判性思考

从皇甫全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关于整合的努力都只是从普通的实践与理论的外部机制进行探讨,实质上也就是对于管理的机制研究.这样的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面忽略了特定的关于教学,课程的内在机理对于实践与理论的特殊规定,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教育观及其支配之下的相关教育操作思路.张华所说的教学与课程整合难,难就难在了对于二者的内在统一的实质性认识上面.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需要整合的不是原有的研究成果,而是用教育已有的实践经验和教育的特定思维统一课程,统一教学论和课程论已有的理论研究.而且大多数的学者对于教学论与课程的认识与建构,虽然能够从实践的视角上面去通视相关理论研究,但是成果却只是停留在原有的理论知识改变一种呈现方式上面.

教学与课程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也就是同一个事物的形式和内容,认识上它们血肉不可分离,同时也不可能分离.在实践当中,他们也确实没有分离过.随着人们对于教育当中的人和生命力的全面深入理解,教学与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不同的拓展,它们越拓展,在理论研究上面相融合的部分就会越多,这也就代表了人们对于研究的成熟与深入.因此,如果要整合的是教学与课程,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们是不可能有分离的,在现实中表现出来的分离,事实上只是因为人们对于教学与课程理论认识不足而导致的实践与理论的脱节.如果说我们要整合的是教学论与课程论,这是没有必要的.教学论与课程论各自有不同的研究领域,这是理论研究的历史需要,只有在研究不足,不会有因研究而导致的分离.相反,研究的越深刻,那么他们就会融合的越紧密.因此,教学论与课程论的整合必须要从内涵的联系方面着手.

大多数的学者其实对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这一个提法是比较认可的,但是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这种探索性质的整合是非常值得褒奖的.教学,课程都是有实践品行的,教学论与课程论又是关于教学与课程的专门的研究,如何能够在我们的研究当中体现出它们的实践品行呢?笔者认为,要借助相应的工程思维,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教学与课程的内涵联系着手探讨教学与课程在一定的教育观念下的操作思路,从而可以实现整合.

四、教育工学有望成为教学论与课程论整合的出路

美国的比彻姆学者曾经提出过课程工程的观点,这个观点曾经遭受到人们的批评,认为他具有理性的局限性,而缺乏了人本关怀的哲学意识.笔者认为,这个理论蕴含的工程思维是沟通实践与理论的不二法门.其实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任何理论,不管它是如何的高明,都是只能解释实践所涉及的大量实体以及属性当中的有限部分,而其他的部分则必须要由其他不同思路,层面的理论来解释,只有若干个理论的分工协作,才有可能形成较为完备的实践方案,这样的实践方案才有可能操作的.同时,任何有意义的实践都要在一定的理论条件约束之下才能够进行.理论思维是关于判断,概念,推理的,它在于解释,在于虚体话语的建构,它是无法直接的作用于实践的.也就是说,工程思维是沟通实践与理论的桥梁.在教育领域的教学与课程的研究也脱离不了一般意义上的实践与理论的必然桥梁工程思维.同时,和那些哲学研究不同的就是,教育本身内部就有实践操作部分与理论部分同时存在,因此,教育研究本身就是具有教育思维的,也就是在一定教育观及其支配下的教育操作思路.

刘庆昌学者提出了教育工学,教育工学其实是教育学中的应用研究,通过阐释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转化原理,进而为教育实践水平的提升和教育理论价值的实现提供服务.它有两部分基本任务:一是要阐明教育工程的基本原理,具体就是要包括教育理论如何能够从实践中来的最基本的原理,以及教育理论如何能够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的基本原理.二是要阐明教育工程的问题域,在这个理论当中,需要教育工程师的出现,这是因为教育思维是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的认识性中介.因此,只有教育工程师才能够在一定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之下完成对于教育操作的开发.这种理论的认识刚好是符合了教学论与课程论的整合需求,随着教育工学的出场,随着教育工程的思维和行动的出场,在未来,一定会出现教育工程师这一个职业化的教育工作者.当然,教育领域的实践与理论脱节的问题包括教学论和课程论相互之间分离的问题,也都会得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总之,教育工学理论契合课程论和教学论整合的内在需求,希望为教学与课程领域内在实践与理论的整合提供有机路径.我们需要进一步按照教育思维观念,完善教育工程师应有的任务,建构教育工学子系统,探寻教育工程师的培养路径,并且要在这个基础上让教学论与课程论获得更为实质性的内在的整合.

猜你喜欢

学者理论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坚持理论创新
学者介绍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学者介绍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