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013-12-23孔祥国
孔祥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理论一般都是通过实验中获得的,因此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而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与敏锐的实验观察能力,决定化学教学的成败.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实践型人才,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实验教学,提高观察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周密观察与探究化学知识的好机会,必须加强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让学生从心理消除做实验不如讲实验以及学生实验可做可不做的错误看法,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其次,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规定,开足开齐所有化学实验课,充分做好仪器的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都能动手做实验.如条件许可,可把某些演示实验改作学生实验或边讲边实验,增加学生观察和探究的机会.
再次,要重视实验中的操作指导,讲清实验目的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操作正确步骤,规范操作动作,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学生掌握各种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最后,为了增加学生观察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实验室应不定期地向学生开放.学生随时可以重做或补做课本中的实验,可以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书后的家庭小实验,也可以做自己设计的实验.通过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就会提高.
二、把握实验关键,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兴趣往往很高,但缺乏观察实验的目的性.有的学生是兴趣盎然地观察实验的全过程,有的学生只选择较为刺激的某些实验现象来观察.但实验结束后,学生对于一些实验的关键地方一无所知,没有掌握实验的关键地方.如何让学生掌握观察的重点、掌握实验的目的呢?实际上,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都能有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某一个事物上.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感受性.
三、调动多种感官,提高实验观察效果
由于学生的性格、兴趣与爱好等各不相同,就会反映在实验观察过程中,从而影响观察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各种感官受到外界的刺激都会在大脑中留痕.但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会让大脑更全面地捕捉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从而对事物形成更加全面的、正确的认识.
例如,在“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中,用视觉就可见其形状与色泽.再通过嗅觉与触觉才能知道气味,把金属钠投入水中,知道密度比水小、放出热、熔点低,用听觉可知道钠和水在反应过程中会发出声音,用视觉还可以看到闪亮的小球在旋转,生成了新的物质.因此,在观察中要善于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即对实验现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增强了记忆的效果.所以,面对观察对象,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实验观察中,客观、准确地描述实验观察过程.这样就能把注意力完全转到观察对象中,从而提高自己的观察力.
四、观察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改重要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观察探究实验过程的主要目的绝不是单一的,应该从综合的角度来考虑最大化地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较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比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边讲边实验效果好,主要是开发学生的模仿思维.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先讲实验思路与设计方案,再按照方案开展实验,开发程序性思维,并结合实验问题或实习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验证.这样,就更加系统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讲“原电池原理”时,教师可以把演示实验改为分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接通电极、电解槽、电解液、电流表、导线等.教师从实验安全与操作规范等方面来讲解,指导学生进行线路的连接.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提出新的问题,如电极的活泼性、如何判断正负极、电流表的指针与指向等.通过边做实验边讲解,学生在心中有底的前提下思维更加活跃,对于问题也敢于提出、探究、推理、联想和辩论,从而可让学生养成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对化学实验部分的内容已经把探究、观察、思考、创新应用等方面内容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轻视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关键还是要在不断地探究与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