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是,是人民之所是
2013-12-23梁满仓
□ 梁满仓
古代文字系统不成熟,对文字使用没有严格科学的规范,因此我们今天在读古书时,会发现大量的“通假”现象。以“是”字为例。《荀子·解蔽篇》:“是其庭可以搏鼠,恶能与我歌矣!” 其中的“是”通“视”,“庭”通“筳”,意思说,看着那打节拍的指挥棒心里却想用它来打老鼠,又怎么能和我一起唱歌呢?《汉书·盖宽饶传》:“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说盖宽饶因为举奏大臣不实,被降职为卫司马,其中的“是”字,就是“实”的通假字。《史记·项羽本纪》:“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当时西北刮起大风,吹断了树木,掀翻了屋顶,其中的“是”就通“时”。 还有两个经常被混淆的词:“国是”与“国事”。在这里,“是”却并非“事”的通假字。
“国事”指国家事务,《史记·秦始皇本纪》:“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即将国家的事务交给大臣去办。
“国是”指国家大政方针,包含着对国家行为决策是非、对错的判断。
“国是”一词,源于春秋时楚庄王与大臣孙叔敖的一段对话。楚庄王问于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意思是在国家决策被众人肯定这方面,自己从来没有收获。孙叔敖说:“国家认为对的,众人却认为是不对的。其中的对错是非,恐怕不是大王个人所能判定的。”楚庄王反问:“难道仅仅是君王不能独自判定?臣子也不能独自判定吧?”孙叔敖答:“要君臣共同判定。如果国君骄傲地对士人说‘你们离开我就无法富贵’,士人也骄傲地认为‘国家没我们就不能强大’,就会君臣不合,国是便无法判定。夏桀殷纣,都不能判定国是,而以符合他们个人取舍者为是,以不合个人取舍者为非,所以直到亡国也不觉醒。”楚庄王大悟:“善哉!愿相国与诸侯士大夫共定国是!” 楚国的国名,是由于其首领被封于楚而来。这样一个以首领封地命名的诸侯国,君主却愿意与诸侯士大夫“共定国是”,其背后表达了更深层的意思:楚庄王不敢把楚国视为自己的天下,而是与国内的诸侯士大夫共有;不敢以自己的意志为是,而是以与诸侯士大夫共同认可的决策和行为为是。如果说民主是要求以众人的意志为是,反对个人说了算,那么这是否可看作民主思想的萌芽?
与诸侯士大夫共有天下的思想,到后来又有进一步发展。汉代谷永说:“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既然是天下人之天下,就应该以天下人所是为是,以天下人所非为非。所以,宋代中书舍人彭汝砺说:“夫是非,非我也,是天下之公器也。”正表达了这种思想。
1945年7月,黄炎培与褚辅成、章伯钧等6名参政员由重庆飞抵延安访问,后写成《延安归来》一书,真实地记述了中共的方针政策和解放区的成就,在国统区引起很大反响。图为毛泽东(右)与黄炎培(左)在延安机场。
当然,并不是说有了民主思想,一定会有民主制度。在封建社会,专制制度往往与上述思想背道而驰。最典型的就是明神宗时,首辅大臣王锡爵问另一个大臣顾宪成:“当今所最怪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意思说,凡是朝廷认为对的,天下人必认为不对;凡是朝廷认为不对的,天下人必认为对。为什么天下人处处与朝廷作对?顾宪成说:“我所看见的,是朝廷处处与天下人作对。”二人虽立场不同,结论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朝廷和天下的对立已经十分严重。朝野不合,不但无法判定国是,甚至导致了明朝的最后灭亡。 但民主思想的光芒不会因专制制度的存在而消失,它会启迪社会的先进力量不断探索。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有过一段著名的对话。黄炎培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是人民之所是,非人民之所非,不但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更是国家繁荣稳定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