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013-12-23韩愈

月读 2013年1期
关键词:先王法门寺舍利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品读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冬,离唐朝都城长安不远的蓝田关口,寒风刺骨,大雪纷飞,一位清癯瘦削的老人牵着马匹,在风雪中艰难前行。他的心中充满了失落,这种失落不仅由于自己由中央官员贬为地方官员的“左迁”之行,也不仅由于自己的衰朽之躯要到达千里之外瘴气笼罩的蛮荒之地,前途难料,生死未卜。他的失落更由于一片报国的赤胆忠心不被皇帝理解,不计后果的耿耿直言遭到了皇帝的压制和打击。他就是韩愈,诗中所谓的“一封朝奏”,就是名扬后世的《论佛骨表》。

法门寺佛骨舍利。陕西宝鸡扶风县法门寺内,存有一枚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历史上,曾先后有四位皇帝发动过毁佛、灭佛的事件,分别是韩愈谏迎佛骨之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和韩愈谏迎佛骨之后的唐武帝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佛家称“三武一宗”法难。因此中国的大部分佛舍利在当时遭到了毁坏。为了避免佛指骨真身舍利遭到损毁,僧人另外仿制了三枚佛骨,也就是所谓的“隐骨”。

在唐都长安附近的法门寺内藏有释迦牟尼指骨一节,就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佛骨”舍利。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迎佛骨入宫供养,善男信女、宫廷官员奔走施舍,声势浩大。但韩愈看到的不是香花纷飞的绚烂,更不是佛像涂金饰碧的辉煌,理性告诉他,庄严糜费的佛事活动不仅不能实现皇帝祈求国泰民安的愿望,反而会造成上行下效、劳民伤财的恶劣后果。此时,官居刑部侍郎的他完全可以缄口不言,委婉顺从,甚至随波逐流,极力逢迎,换取仕途的平坦。他深知,自己政治生涯的挫折与坎坷无不与敢触逆鳞、犯颜直谏密切相关。但根深蒂固的儒家观念和深入骨髓的政治操守使他无法忍耐,更无法苟且,于是他终于还是奋不顾身,冒着生命危险为皇帝上书,指斥佛骨为“朽秽之物”,指斥佛祖“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实为异端。不仅如此,他还在奏疏中明确表示,自己愿意代替皇帝承担一切恶劣后果:“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人生谁不惜此身?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韩愈也不例外,难道他不知道珍爱自己的生命吗?他曾在《祭十二郎文》中以痛切之笔慨叹老之将至、早逝之虞:“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面对亲人,他会流露性情中的悲观,会迫切地寻求亲情的温暖与依靠。“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面对侄孙韩湘,这位在秦岭层云之中茫然四顾、彷徨无依的老人再也无法压抑心头的感伤,将自己的生命和后事全部托付。

但韩愈的哀叹与失意只是暂时的,正如他诗中所说“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面对百姓利益、大是大非,他会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常人所不具备的勇气,对个人的得失荣辱的计较,对生命孱弱乃至消亡的疑惧,瞬间化为乌有,烟消云散,他会选择毅然前行。

果然,这位在蓝关忧戚重重的老人,在到任潮州不久,便意气风发,撰写了妙趣横生的《祭鳄鱼文》,率领当地百姓,“操强弓毒矢”与祸害百姓的鳄鱼做起了斗争,成就了一段传颂千古的文坛奇观和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猜你喜欢

先王法门寺舍利
试论荀子的“先王观”
游法门寺
三朝高僧传中的舍利描写
荀子“圣王”的三种解读
知耻自律
泰民众愿行善报答先王
再走法门寺
何谓[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