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猪副伤寒防治

2013-12-20周述辉

四川畜牧兽医 2013年4期
关键词:副伤寒亚急性氏杆菌

周述辉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

猪副伤寒是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及猪副伤寒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条件性传染病,也称猪沙门氏杆菌病。本病主要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特别是1~4月龄的断奶仔猪易发。初生仔猪由于体内有母源抗体,一般较少发病。6月龄以内的猪很少出现原发性副伤寒。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多雨的潮湿季节多发。

1 发病原因

导致猪副伤寒的病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健康猪的肠道内及其粪便中常含有这些病原菌。当猪抵抗力下降时,这些病菌就在体内大量繁殖并引起发病。猪营养不良、管理不善、受凉、患其他传染病(如猪瘟等)时都可诱发本病。带菌者的普遍存在,成为本病在猪群中流行的重要原因。

2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因猪的抵抗力及感染病菌的数量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潜伏期为2d或数周。猪副伤寒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某些地区急性较多,大部分地区为亚急性和慢性。

急性病例的体温为41~42℃,其精神不振,不食,喜钻垫草,耳根、胸前和腹下有紫红色斑点,下痢,粪带血。初期死亡猪常不表现出任何症状。最急性的在发病24 h内死亡,多数病猪病程为 2~4 d。

亚急性和慢性病例体温40.5~41.5℃,其被毛粗糙,食欲不振,上下眼睑粘连,下痢,粪恶臭,消瘦,最后衰竭而死,不死的成为僵猪。

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病例有时可见肺炎变化,有时患猪皮肤出现猪痘样的溃疡和湿疹。

3 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脾肿大,呈暗蓝色,触之如橡皮,肿大主要发生于中部的1/3,其边缘钝圆,最急性病例脾脏充血、肿大。病例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大,肝、肾肿大,充血和出血,肝有较多的坏死灶,心外膜和肺出血,全身浆膜、黏膜有出血点,肠胃黏膜出血。

亚急性和慢性病例胃黏膜,特别是胃底部黏膜呈红色。病猪出现坏死性肠炎,其盲肠、结肠及回肠的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一层糠麸样假膜,剥开假膜,见红色的溃疡面。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有灰黄色坏死点,肺有出血点。

4 诊断

本病主要见于6月龄以下猪,一般为散发,遇饲养管理不良、猪抵抗力下降时才发生地方性流行。剖检急性病例见脾肿大,尤其是脾中部的1/3肿大,脾呈暗蓝色,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大及亚急性和慢性病例见盲肠、结肠或回肠有坏死性肠炎,肠壁增厚时,即可作出诊断。

5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供给猪只足够的维生素和高蛋白饲料是降低此病流行的有效措施。常发本病地区的母猪在怀孕70~80d时进行猪副伤寒菌苗接种,仔猪出生后20~25d用此苗接种可减少感染机会。猪发病时应进行隔离治疗,圈舍消毒,粪便作堆积发酵处理,垫草应烧毁,死亡病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6 治疗

仔猪副伤寒的治疗效果除与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外,还与用药时间、剂量、疗程有关。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及氟苯尼考和痢菌净等,药物肌注,一日一次,连用7d。

猜你喜欢

副伤寒亚急性氏杆菌
核桃低聚肽对亚急性肾衰老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
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控措施
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麋鹿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兔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制
仔猪副伤寒的预防与治疗
临床诊治仔猪副伤寒的建议
山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中蒙药内外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