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失踪的长江生态警示
2013-12-20陈华文
文·图/陈华文
长江白鳍豚失踪之谜
白鳍豚,是极度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江马,我国长江水域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白鳍豚在长江已经生活了2000万年左右,因此有“活化石”之称。可白鳍豚仅分布于江苏江阴至湖北荆沙段长约1400公里的长江中下游干流中,是被世界鲸类组织认定的、我国独有的一种水生鲸类物种。1980年以前,科学界对白鳍豚的种群数量知之甚少。1984年,初步认定白鳍豚在长江里的种群数量为400头,两年后下降为约300头,而到1990年,发现仅为约200头。1995年时,它的数量已不足100头,而到了2006年以后,长江中再也见不到了。
在武汉江夏区长江边,一个老渔民对笔者说:“几十年前,江水非常清澈,经常可以看到白鳍豚,不止一条、两条,它们成群结队跟在我们的小渔船后面游,它是吉祥的动物。只要白鳍豚发出叫声,我们就知道要收工了,要么是有暴风雨来临,要么是前面有急流险滩。”可惜,才区区几十年的光景,就再也难以看到了。
为了揭开白鳍豚在长江中是否尚存这一问题,我国科学家多次在长江进行过考察。2006年11月6日至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所的专家和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一起,在长江上往返近3400公里,对宜昌至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这是长江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国际考察活动。一位参加了这次科考的科研人员说,考察活动使用了两艘大型科学考察船,即便如此,整个科考过程还是没有发现白鳍豚的踪迹。
长江里除了白鳍豚外,还生活着另一种豚类动物——江豚。它的命运与白鳍豚类似,也是越来越少。如果不加快江豚的保护步伐,江豚有可能步入白鳍豚后尘。白鳍豚和江豚,作为长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其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预示着长江生态系统出了问题。中科院武汉水生所的专家们这些年来,做梦都想着长江的生态环境能够有所改善,期盼着白鳍豚能够在江水中现身。
寻找长江豚类水生物锐减原因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水生生物基因宝库和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具典型的一条生态河流。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1100多种,其中鱼类370多种、底栖动物220多种以及其他上百种水生植物。长江还拥有许多特有、珍稀鱼类和野生保护动物。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淡水鱼类或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有13种,其中八种分布于长江水系。长江流域丰富的物种资源不仅是我国宝贵的生态财富,同时也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长江生态与水生物繁衍息息相关,生态的每一次变化,都会给长江水生物的繁衍带来一次新的考验。水、水生生物、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大环节,任何环节出了故障,这个系统就会受损。长江中下游有湖泊1133个,湖泊入江口历来是白鳍豚摄食和栖息的好地方。但如今视野所及,到处是筑堤、建坝、架桥、设闸。目前除鄱阳湖、洞庭湖外,长江流域的湖泊全部在建坝建闸。长江环境的改变已经超出了长江豚类所能耐受的范围,长江干流已不再能够支撑长江豚类的生存和繁衍。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当前长江的生态环境不能支撑白鳍豚和江豚的生存,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乃至国家生态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江的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捕捞强度过大和非法捕鱼行为未得到有效禁止。在长江中下游,不断提高的捕捞技术使捕捞强度日益增大,加上许多不法之徒大量使用炸鱼、毒鱼、电打鱼、迷魂阵等捕捞手段,给鱼类布下了天罗地网。长江的鱼类资源大大减少,从而使白鳍豚难以糊口度日,生命面临威胁。渔民的捕鱼区鱼类资源相对比较集中,也是白鳍豚捕食、休息和抚幼的好去处。长江渔民最常用的一种捕鱼方式是滚沟,白鳍豚追吃滚钩上的鱼时,极容易被滚钩缠绕窒息而死。如1990年3月,在长江下游罗家桥发现的一只死亡雌性成年白鳍豚身上竟缠有36个滚钩。同时,电鱼和炸鱼也对白鳍豚的生命造成威胁。1978年至1985年间就有六只白鳍豚死于炸鱼。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捕捞作业误伤的白鳍豚几乎达到死亡总数的一半。
二是水域污染日益严重,局部污染事故频发。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人口密集、厂房林立,虽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企业将工业废水排入长江,但是还是有一些企业瞒天过海,将大量污水注入长江。据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统计,江苏、安徽、上海目前每日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达121.9万吨。一项研究表明,白鳍豚体内的有害物质含量比海豚要高得多,这大大影响了白鳍豚的健康和繁殖能力。
三是不断增长的航运能力挤压了长江豚类的生存空间。据统计,现在每天从宜昌到上海单程船只记录到有19829艘交通船和1059只捕鱼船。仅江西省湖口县一带的大型挖沙船每天就有1300多艘。这些大船不仅夺去了白鳍豚、江豚的生存空间,而且其噪声完全覆盖了豚类的声呐传递系统,造成白鳍豚被船舶的螺旋桨打死的惨剧。2006年仅在湖北江段就有五尾中华鲟被打伤打死、三头江豚被打死。在收集到的由此致死的白鳍豚标本中,有的被拦腰斩断,内脏四溢而亡,真是惨不忍睹。航运业对白鳍豚另外的威胁是清理整治航道,爆破淤滩暗礁。前些年,有关部门在湖北洪湖燕窝实施爆破清理航道时,将一个四只白鳍豚的群体全部炸死,其中还有两只怀孕的雌豚,其情景令人痛心。
此外,长江水域中路桥工程的修建和砂石的采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床的地形地貌,破坏了鱼类产卵繁殖所需要的生态环境条件。
破解长江环境压力困局
白鳍豚的失踪、江豚数量的锐减,都在昭示长江生态环境出了问题,对于如何保护长江长江流域的生态,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有针对性地对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进行总体布局、整体谋划。要根据上下游和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及面临的威胁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保护与治理措施。在青藏高原等源头区域,重点加大高原湖泊和沼泽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力度,加大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着力解决超载过牧、牧民替代生计等根本问题;自藏东南和横断山脉到长江入海口各区域,全面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增强流域内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少水土流失。其中,三峡大坝以东各区域,要全面加强流域内湖泊和河流湿地的保护与恢复,重点解决江湖阻隔、围垦围殖、过度捕捞、水质恶化等问题。
其次是加快推进实施长江流域综合管理制度,真正把科学的理念转化为生动的实践。要加快建立跨部门和跨行政区域的、以完整生态系统为管理对象的流域生态综合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实施、协调和监督机制,统筹流域内森林、淡水、土地、生物等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当前,急需研究并协调好三峡大坝防洪、航运、发电调控与下游湿地保护需求之间的关系。
再次是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维护并扩大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效。今后要继续推进并完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长江防护林建造、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巩固和扩大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要把湿地保护工程中的长江流域湿地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开展跨学科的联合攻关活动,探索退化湿地恢复重建的有效技术,建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优化示范模式,确保长江水系安全。
最后是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建设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建立机制保障。要着力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补助和造林绿化补贴标准,扩大林业贷款贴息和湿地保护补助规模以及森林保险补贴范围,加大林权抵押贷款力度,启动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为更好地调动农民积极性、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和新型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和财政支持。要加快湿地立法进程,尽早明确湿地边界,严格控制征占用湿地并建立相应的经济补偿制度,将湿地率作为各级政府目标考核指标,实行区域湿地面积动态平衡制度,确保现存湿地面积不再减少。
长江生态环境立法迫在眉睫
当前,很多专家都关注长江生态保护,并且呼吁有关方面应尽快制定出台《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法》,以改善和保护日益恶化的长江水生态环境。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是呼吁制定《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法》的积极倡导者。她指出:通过立法全面规范长江流域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相关部门联合建立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具体负责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工作;针对长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现状,制定科学合理修复、养护规划,将修复、养护经费纳入国家和省两级财政预算;政府要加大投入,实施抢救性保护,大力实施迁地保护,尽可能有效地保护好当前为数不多的长江豚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晏友琼建议: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新一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进一步加强生态领域的立法工作,提高生态立法的针对性,注重生态补偿机制方面的立法,扩大生态立法的公众参与度。我国生态文明和生态建设任务繁重、艰巨,需要多管齐下予以解决。
对于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工作,晏友琼指出:一是提高生态立法的针对性,针对不同的江河湖泊、森林、矿产,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注重生态补偿机制方面的立法,调动地方政府和公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三是对生态立法进行立法后评估工作,为下一步生态领域法律的立改废提供参考,为提高立法质量提供重要依据;四是在加强生态立法中要扩大公众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