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自主开放提升贸易投资话语权

2013-12-20张莉

中国报道 2013年10期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美欧话语权

张莉

张莉 商务部研究院综合战略研究部副主任 研究员

在美国紧锣密鼓地推动TPP和TTIP的大背景下,中国开始启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这是新一届政府审时度势,充分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所提出的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其重要的创意在于自主开放。

自主对外开放

上海自贸区不同于TPP、TTIP、FTA等自由贸易区概念,而是依照世界海关组织的《京都公约》所设立的Free Trade Zone(简称FTZ)。目前全球已有1200多个FTZ自由贸易区,其中15个发达国家共设立425个,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775个,占65.6%。FTZ属于各国的自主对外开放区域,如果说中国的FTA战略属于协定开放,那么上海自贸区则属于中国的自主对外开放。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采取协定开放与自主开放两条路径同时进行的,一条是与贸易伙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截至目前中国已经签署的自贸协定有11个,正在商建的自贸区四个;另一条是从沿海、沿边到内陆逐渐进行自主开放,包括实施外资优惠政策、放宽外商准入限制以及设立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建立了11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其中综合保税区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这些监管区都具有“自由贸易区”(FTZ)的某些特征,属于中国的自主开放。

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目的在于破解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困境、拓展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新空间,进而应对美欧等国主导的新一轮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重塑。

突围国际贸易的困境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制定和话语权基本掌握在美欧等发达国家手中。然而,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地位和影响力的增强,发展中国家要求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呼声愈来愈强,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调能力逐渐减弱,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面临重塑与调整。如何制定以及谁将主导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的制定,成为决定未来世界贸易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2013年以来,仍在寻求新增长之路的世界经济有两件事备受瞩目:一是年初奥巴马政府向美国参众两院提交了《2013年总统贸易政策议程》报告,提出将继续推动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等东半球、西半球以及全球核心的系列国际贸易规则谈判。二是7月初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建设上海自贸区。从表面看这两件事并无关联,但深入分析,其关联性和相互影响力值得探讨。

美国推动TPP和TTIP,可谓是美国实施的“东拉西扯”战略。TPP和TTIP谈判要求在竞争、贸易便利化、劳工等领域制定整体最新规则,一旦建成,WTO规则亦将不得不随之做出调整,从而重塑全球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由于这两个自由贸易区皆将中国排除在外,即使未来中国加入TPP,也等于完全取消了中国参与制定新的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的话语权,对中国未来的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贸易投资与合作都极为不利。突破既往开放方式

设立上海自贸区的目的在于破解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困境、拓展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同时,通过自主开放进而应对美欧等国主导的新一轮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重塑。

从目前初步确定的上海自贸区实施方案来看,其对既往的开放方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除了关系到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外,原则上原来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审批的事项,将基本下放给自贸区管委会。

二是创新引资模式。在引进外资中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方式”,改革投资项目管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管理、工商登记三个环节。

三是创新金融改革。包括区内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分步骤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以及境内资本的境外投资和境外融资等。

四是创新税收。包括关税免除、离岸贸易、低税率,对境外投资收益分期缴纳所得税等。这些开放举措也将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之上,并设立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一旦实施,标志着中国将逐渐形成自主开放的新规则。

构筑新优势

以建立上海自贸区为引擎的新一轮对外开放,已经不是早先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中国将在30年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在更宽领域、更高水平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上海自贸区不仅是对外开放的高地和实验区,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区,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升国际贸易投资制定的话语权,优化营商环境,加速各种要素资源的流入,其建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建立了国际化的自主开放规则。无论国际规则如何变化,国际化、自由化总是国际贸易投资的大趋势,通过上海自贸区在某些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上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建立一套自我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并通过上海自贸区的窗口作用,将这一套规则向国际推广。

其次,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机制。上海自贸区将成为以开放促改革的新特区,通过实施一系列开放举措,改革束缚开放进程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在自贸区内实施市场化运作,以点带面,由局部至整体,破解改革困境,推进市场化进程,实现与国际规则的接轨,同时增强对国际新标准、新规则的适应性和运作能力。

最后,提高了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话语权。从根本上来说,中国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具有巨大潜在需求的大市场,这也是中国实施协议开放中的基础优势。在日后的谈判中,上海自贸区既可以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示范,也可以引导与中国商谈的国家实施上海自贸区的相关规则,从而打破美欧等国通过推动TPP和TTIP等自由贸易区战略遏制中国的局面。

猜你喜欢

自由贸易区美欧话语权
RCEP生效!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本期导读
欧盟发布贸易统计,中欧贸易增长迅速,逼近美欧贸易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的路径分析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介绍
关于自由贸易区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China investment in U.S.,Europe and ASEAN surges in H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