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与新中国大规模经济技术引进

2013-12-20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3年2期
关键词:五年计划陈云计划

● 曲 韵

至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曾经有过三次较大规模经济技术引进高潮,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20世纪70年代初期向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四三方案”,1978年签订对外引进22项重点工程的“78亿计划”。[1]作为我国第一、第二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陈云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同阶段的大规模经济技术引进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陈云与“一五”计划的编制及“156项”的引进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引进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框架下进行。当时主持全国经济工作的陈云直接参与了这一时期一些重点引进项目的协商、确立与实施。从这一时期苏联对华技术输出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方式看,主要包括协助“一五”计划编制、援建重点项目、提供技术资料、派遣苏联专家、共享管理经验等。

1951年,在陈云组织领导下,由中财委试编了五年计划的粗略纲要。1952年初,根据周恩来的建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组成的6人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7月,试编出《五年计划轮廓草案》。8月,中财委颁发的《关于编制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和《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及附表》对“一五”时期建设的基本任务、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业的速度、工业的地区分布和主要指标都作了初步规定。[2]文件中还提出了拟请苏联援助我国建设的91个工业项目。与此同时,组成了以周恩来为团长,陈云、李富春为副团长,包括30多名专家的政府代表团赴苏,争取苏联的援助,并征询苏联政府对我“一五计划”的意见。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会谈,苏联同意帮助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设备。1952年底、1953年初,陈云根据苏方提出的一些意见,组织中财委和国家计划委员会(于1952年底成立)的力量,对“一五”计划进行修改。当时,苏联援建的具体项目还没有最后确定下来,所以未能拿出一个完整的计划草案。1954年初中央决定成立以陈云为组长的八人工作小组,加快“一五”计划的编制。在陈云主持下,4月初就拿出《五年计划纲要(初稿)》。1954年6月30日在向党中央汇报“一五”计划的编制情况时,陈云创造性地提到了四大比例、三大平衡:农业与工业的比例、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重工业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工业发展与铁路运输之间的比例,财政收支平衡、购买力与商品供应之间的平衡、主要物资的供需平衡,此外,还强调了技术力量的供需平衡。[3]

同年8月,在陈云主持下,八人领导小组连续举行17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初稿)》逐章逐节地进行了讨论和修改。11月,由陈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又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4]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一五”计划草案。同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各方面的意见作了适当修改,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一五”计划。

正是由于在编制过程中不仅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而且立足于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才使“一五”计划最终成为新中国得到顺利制定和实施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中期计划,同时也成为计划经济时期唯一全面制定并正式公布的五年计划。[5]

(二)陈云与“156项”的确立和实施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中明确指出要“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156个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在主持项目引进工作的过程中,陈云坚持了既积极、又审慎的原则。他要求对引进的项目逐项审查论证,并从中学习、总结经验。“156项”中的许多重要建设项目便是由陈云亲自召集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干部认真审查后才决定具体方案,有的项目连给中央的审查报告都是陈云亲自起草的。[6]

术后复查手术部位正侧位X线片、CT平扫及三维重建。由一位高年资主治医师和一位高年资CT诊断医师分别观察手术部位正侧位X线片,CT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图像筛选出有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的椎体。按渗漏途径及骨水泥分布部位,将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分为B型、C型、P型,详见图1。

对于庞大的苏式体系可能在中国产生的“消化不良”,陈云早有察觉。陈云有意识地通过聘请苏联专家来华指导,及派遣人员赴苏进修等措施,来促进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填补了我国工业的空白,大大提高了原有工业的水平。此后,中苏双方于1956年4月7日、1958年8月8日和1959年2月7日先后又签订了三个协定,包括158个成套设备项目。连同前述的“156项”,共计304项。此外,苏联还供应有64个单独车间、研究所及装置。这些成套设备项目,对于新中国基础工业的建设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陈云与20世纪70年代的大规模技术引进

20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对外关系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在这种新的背景下,开始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工作。

(一)陈云与“四三方案”

20世纪70年代前期的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由于预定计划是引进43亿美元规模的成套技术设备,因此也被称为“43方案”。[7]之后又陆续追加了一批项目,批准的引进规模达到51.8亿美元。周恩来、李先念、陈云等国家重要领导人都积极参与了此次引进的组织筹划和具体实施。

对于“四三方案”的引进和建设,陈云等有关负责人极为重视。在引进一米七轧机时,李先念经过慎重考虑,对国家计委的报告作了很长的具体批示,同意计委的引进计划,同时提出有关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在具体引进过程中慎重从事。陈云看了这份报告和李先念的批示,表示同意,并作了批注:“关于进口旧轧机问题,同意先念同志的意见;要慎重从事。先要派人去看清楚哪些设备能用,哪些不能用,事先准备好新配件,并监督拆卸装箱。”并且要借鉴“过去旧中国有过买旧设备的经验”。[8]文件最后送周恩来审定。周恩来批示:“同意先念同志的批示,并附上陈云同志的批注意见,交计委立即执行。”[9]这份批示不仅对引进1米7轧机,而且对整个引进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人帮”对这次大规模引进竭力反对,陈云进行了反驳。极“左”思想把“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绝对化,认为这才是自力更生。1973年6月,陈云听取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同志的汇报时,指出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根据陈云的这一思想和周恩来的多次指示,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开展筹措外汇和利用外资的工作。

这次引进高潮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对西方国家有了初步的了解,还学习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设备,也接触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研究利用外资、借鉴国外现代金融方面有了较好的成绩。

(二)陈云与“78亿计划”

1978年5月,国务院成立了引进新技术领导小组,负责新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引进计划的全面统筹工作。据统计,1978年签订的引进新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合同金额共78亿美元(因此这一次大规模技术引进也被简称为“78亿计划”[10]),涉及项目50多个。其中有64亿美元用以引进成套设备。

1.坚持统筹兼顾、引进与消化相结合

具有丰富经济工作经验的陈云早就觉察这次技术引进中的急躁冒进倾向,并明确表示了自己对此的谨慎态度。7月21日,陈云向主持国务院务虚会的李先念和谷牧提出,会议最好用几天时间专门听听反面意见,“我们既要听正面意见,又要听反面意见”。[11]但是,陈云的提醒没有引起重视,会后,国务院就批准了国家计委修改后的十年规划。[12]

针对这次新的冒进,陈云在1978年11月、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的发言中把比例失调问题摆到全党面前。1979年3月14日,陈云、李先念联名写信给中央,建议用两三年时间调整经济,把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大体调整过来。1979年3月21日至23日,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陈云在会议的第一天发言,着重批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阐述了为什么要进行调整的理由。中央政治局肯定了陈云的意见,确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决定用3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在这次调整中,陈云从实际出发,他强调:经济调整是步伐调整,该踏步的踏步,该下的下,该快马加鞭的快马加鞭。目的是为了前进,为了搞四个现代化。[13]宝山钢铁厂的投资决策,就是一个快马加鞭的例子。

针对当时片面注重引进,忽视挖掘国内现有企业潜力,造成引进规模过大、过于集中的问题,陈云提出:“现有工业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引进新技术。”[14]陈云的意见切中时弊,试图“引进一个现代化”的倾向得到一定遏制。

2.强调开源节流,民主决策

大规模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需要大量的外汇,陈云提出开源与节流两手抓的办法。所谓开源即广开创汇门路。陈云指出:“要找增加外汇收入的来源”,“搞外汇要成为一个大题目”。[15]解决引进资金缺口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举借外债,但是“借外债必须充分考虑还本付息的支付能力,考虑国内投资能力,做到基本上循序渐进”[16]。

在节流方面,陈云强调要合理确定外债的使用方向。对于一些将有限的外汇用于国外旅游的现象,陈云批评说:“现在出国考察团太多,有不少是游山玩水团,必须少、小、精。”[17]

为保证资金和技术引进取得效果,陈云强调项目的决策过程要科学化、民主化,避免长官意志、主观武断。他提出要在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中建立统一的民主决策制度。他特别强调发挥专家的作用。陈云一直十分强调技术设备等的硬件引进与专利许可和技术诀窍的软件引进相结合,注重培养和提高我国科研管理人员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陈云技术引进思想的特点

回顾陈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大规模技术引进过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可以总结出陈云技术引进思想的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技术引进与具体国情相结合。在引进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消化吸收能力,避免因“移植式”引进产生“排异”和“消化不良”等负面反应。在引进过程中强调综合平衡,注意根据引进技术的可能和需要,结合国内人力、物力、财力的允许程度和技术结构水平,合理确定引进技术的目标、布局、重点、规模,同时做好外汇平衡、物资平衡、人力平衡等,反对不顾国力,贪大求快。

二是技术引进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贯方针,也是在几十年经济建设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陈云清楚地知道,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单纯通过引进、模仿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是不现实的,引进只是搭起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和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只有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国内企业以及科技人员的自主开发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科研能力与科技水平的持续、跨越式发展。

三是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硬件”引进与“软件”引进相结合,并注意科学论证。

以上这些原则不仅在既往的技术引进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经济和科技实力都已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对于我国的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7][10]陈东林.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引进[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事辑要(1949-1985)[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29.

[3][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03.288-289.

[5]董志凯.陈云与新中国的工业化[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6).

[6]熊亮华.陈云与“一五六项”工程[J].湘潮,2007(11).

[8]陈东林.七十年代前期的中国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J].中共党史研究,1996(3).

[9]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620-621.

[11][15][16]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5.254.248-249.

[12]刘汉杰.我国经济发展中几个关键时期的陈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4).

[13]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42.

[14][17]陈云文选(1956-198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3.252.

猜你喜欢

五年计划陈云计划
刍议“五年计划”与青年担当的历史沿革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我国产业技术政策综述
暑假计划
制订未来“五年计划” 万达打造全球传媒娱乐巨头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