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改革创新的动力
2013-12-18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编辑部
重拾改革创新的动力
文/本刊编辑部
4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对《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初审。目前决定草案正在抓紧研究修改,不久将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二审表决。这是市人大常委会贯彻中央提出的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落实市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总方针的切实行动。决定草案的审议通过,对于以法治方式动员和激励全市人民,奋力寻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发展,必将集聚新的能量,产生新的推动作用。
回想20年前,浦江两岸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掀起了一股气势磅礴的改革大潮,让多少人刻骨铭心。如今,上海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创新转型亟需解决的诸多深层矛盾和问题,许多人都在思索,如何重拾20年前的改革热情和大无畏精神,把上海的改革开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显然,相比此前的改革,这将是一场更高水平的谋划,因为它不仅涉及对既有政策体制的调整完善创新,而且要冲破某些在改革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成功如否,事关上海未来。正如市委书记韩正所指出的:“上海已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
然而,推进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比如,改革的具体动力在哪里?如何寻找最优的改革创新方案?谁来承担改革创新失利的风险?等等。从战术上看,这些问题好比一个个拦路虎,困扰着改革创新者前进的步伐;但另一方面,在战略上,其中最根本的认识、方向和布局问题,中央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并且强调“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也指出:“深化改革开放,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最近,国务院正式公布了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七大重点领域。所有这些,既释放了中央推进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强烈信号,对上海的改革创新也是极其重要的指导和引领。
上海是一个城市型区域,自然资源缺乏,地理空间有限,但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度高,影响辐射力强。这决定了上海今后要赢得更大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形成更加优良的体制和人文环境;也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放大上海的优势,进一步占据国内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也需看到,任何改革创新,都是在走他人或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就是说,有改革、有创新,就可能有失误甚至失败;推进改革、鼓励创新,就要允许失利,宽容失败。当然,宽容失败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创新的后顾之忧,丝毫不是鼓励不讲科学、不顾实际的盲目蛮干。相反,它要求改革创新者必须以最大的聪明才智,讲求改革创新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全力以赴实现改革创新的最佳结果。这不仅是增强改革创新周密性、防止无谓失误的必要之举,也是启动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
“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重温1991年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时的谈话,不觉再次让人意气风发。勇气、开拓、敢闯、敢试,还有胆识、智慧,这些不正是我们今天改革创新所需要的强大动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