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
2013-12-17吴志生
吴志生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遵循一核心、两结合、三为主的原则。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实施过程 思维方式 能力培养
在众多的数学教学方法中,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启发小学生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笔者根据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摸索出几点可行的教学方法,现规纳如下:
一、启发式教学要遵循一核心、两结合、三为主的体系。
一核心,是指以启发思维,培养和发展智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核心。思维是人的认识过程和智能的核心成分。我们所理解的智能,主要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创造性变革现实的一种实际本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抓好启发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这个核心呢?
1.处理好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和培养智能的关系。学生是主体,知识和思维能力是两翼,两翼齐飞,智能才能发展。单纯传授知识或离开知识的学习搞所谓的思维训练,都不是科学的。
2.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不仅要引导学生‘观(看),而且要指导学生思考。特别是发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种事物的能力,这对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有重要意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教材插图、教具演示等,从中分析数与量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使其在操作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手的运动可以促进脑的灵活。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摆事实弄教具逐步学会画线、绘制几何图形、统计表以及实地测量等。
4.教给思维方法。即看问题、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两结合是指:
(1)个别与一般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结合。我们所说的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使全体学生经过努力都达到大纲要求的水平,对于个别有余力的同学再因材施教,满足他们的要求,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总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弹性,有必学和选学之分。在方法上,就要有“分层教学”、“个别指导”等。
(2)课堂上学习为主,课后为辅,课内外相结合。这是实施启发教学的措施之一。开设课外数学课,可通过特殊的方法,更好地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开设课外数学课的效果十分明显。
那么,这个课外数学课应该怎样进行呢?首先,课外学习的资料要以教材的范围为主,把课外数学课安排在日课表上。其次,课外的内容应与课上紧密联系,但不是重复。再次,形式应多种多样,如采取竞赛、讨论、讲故事等这些活动的形式来进行。
三为主是指: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是要把学生看作教学当中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现在传统的教学法,主次不分,学生不知道学习什么,思想上没有准备,而教师只会照着教材平铺直叙。启发式教学在强调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实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也就是解决学生不懂的。例如在解答比例关系应用题时,学生搞不清数量关系,不会找定量和变量,教师抓住关键分析,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平时我们只教给学生背诵一些数学概念,死记一些解题方法,而不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误区。我们应强调学习知识的灵活性,让学生试一试、想一想,从中发现规律,这样我们不仅教给解题的方法,而且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
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相信每个学生的能力,善于引导而不包办代替,指导学生自学,不仅在预习时,同时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讲课的中间,课后练习之前,都要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让他们通过自己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教学目的具体情况,一节课要有一个重点。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质疑问题,或进行探索讨论,引导学生共同研究探讨,形成结论。每节课都要有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措施,一节课,一个单元都要有总结,可由师生共同进行。
3.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根据教材,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可行的。不过毕竟年龄小,各年级的要求和做法不尽相同,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要用不同的看书方式。
对于那些教学经验不足或工作量重的教师,只要遵循启发式教学方式,正确运用教材,按正确的程序进行教学,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并不是否定教材的灵活性,也可以发挥教师的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会使教学“更上一层楼。”
二、启发式教学课程的实施过程
传统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巩固知识为主的模式来进行的,给教学带来一些弊端。根据我的实践,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准备。为教与学作好思想上的准备,端正态度,使学生从一上课就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上,可以通过阅读、动手、做准备题或复习以前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或为初步感知新教材,提出新问题,创设情景。
2.引导。在准备的基础上,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材,提出问题。有不少教师有这样的习惯,预习过去了,就不让学生提问,这是不正确的,引导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解释疑点难点。针对提出的问题,由教师讲解,或进行讨论,通过对话,师生共同进行概括,形成结论,或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帮助解决问题。
4.理解。问题解决,并不是牢固掌握。因此必须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相同类别题来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5.应用。教学知识的复习,最后都要归结为实际应用,实际应用既是目的,又是一种手段,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上几个要素,是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基本规律出发的,是每一课,每一单元的教材和教学必然经历的基本阶段,他们之间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江苏省赣榆县沙河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