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情感交流 提高教学成效
2013-12-17许云
许云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研究,探索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现状,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和谐的氛围——师生互动的前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情景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其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验学习的决乐。
1.师生融洽乐陶陶——磨刀不误砍柴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要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爱屋及乌”,这样也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去。
2.一枝独秀且孤零——万紫千红春满园。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
如学习《琥珀》,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许多学生举手,都急于想回答这个问题。我没有立刻指名让举手的学生回答,而是亲切地说:“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认为写了哪些内容?不一定找得很全,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大家可以互相补充。好,再给大家一点儿时间。”
这就给了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充裕的阅读感知,理解思考和组织内部语言的时间,非常有利于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精神,为师生互动奠定了基础。
二、情感的课堂——师生互动的途径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呢,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教师的情感表现直接牵动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变化。“亲其师,信其道”。如能让学生感受到是在充满师爱的感情环境中学习的。而教师又切实做到以情感人,学生的情感体验将会是丰富而深刻的。
1.满怀激情谱心弦——未成曲调先有情。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尽量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把我对于课文内容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在互动中激情燃烧!
2.满文情意锁不住——几声呼唤请出来。就是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艺术形象隐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可从教材内容中的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或作者的思想境界作为突破口,并借助教师自身的阅历和体验,促进师生情感的互动交流。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三、人格魅力——师生互动的关键
教师只有以高尚的思想品格,渊博的文化知识,独到的教学方法和杰出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才会受到学生敬佩,赢得学生信赖,形成教学合力。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特级教师钱梦龙谈到他的备课方法时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也早烂熟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带点激情。”可见,备课是教师与文本进行师生互动的创造性工作。
可以说,一堂精彩的课,是教师海纳百川的结果,只有教师的桶里装满了“活水”,才能让学生取之不尽。
2.另辟蹊径撩人心——一语天然万古新。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因此,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语言,而精彩的教学语言具有情化和催化的功能。使课堂闪耀出思维、情感与智慧的火花。
四、精彩生成——师生互动的核心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学习状态等,及时地改变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1.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语文课堂教学因巧妙设计而精致,也因偶然生成而精彩。预案是可控制的,经过钻研和努力是可以达到的。而偶然的生成却不容易控制的,常常会“坏”事。因此教师要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要善于抓住生成的课堂教学环节,珍视那些有创意的生成。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表现,实际上是学生在考老师。而生成环节,也是课程的一种宝贵资源。因此,教师的反应也是课程的一部分,是课程的灵性表现所在。
实践证明,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搭建起师生互动、互为主体的教学平台,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才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理念、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在互动中共进。
(河南省汝阳县杨桥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