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渠县“刘氏竹编”工艺美术品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研究
2013-12-17卿尚东杜兆恒
卿尚东,杜兆恒
(1.重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重庆 沙坪坝 400030;2.四川文理学院 图书馆,四川 达州 635000)
0 引言
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发生巨大改变,民间工艺美术品的生存土壤发生巨变,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技艺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 国内竹编工艺美术品的历史及现状
民间工艺美术品,是指民间的劳动人民为满足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竹编是劳动人民取当地的竹材,手工生产,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的工艺美术品,它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一.
1.1 竹文化及竹编工艺美术品的历史传统
竹编工艺美术品的原材料是竹.我国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全世界约有1000多种竹子,而中国有37属约500多种,以四川地区为主.四川省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湿度大,适宜竹类植物生长,是我国竹类植物主要分布地区之一.据统计,全省有经济竹种23属、154种,资源丰富,在国内居首位.全省现有竹林面积73.90 万公顷.[1]我国不仅竹资源丰富,而且养竹用竹历史悠久.几千年来,民间有竹编凉席、凉枕、扇、箩、筐、篮、箕畚等生活日用品,有竹画、竹雕、竹编等工艺美术品,竹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道出了竹在先民生活中的地位.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竹还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精神文化象征,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早在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中,就已经出现竹编器具,竹编也用于陶胎的制作.殷商时代,竹编纹样丰富,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竹编纹饰.随着历史的发展,竹编除了实用性功能外还扩展其装饰性功能的应用,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高雅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金大圆盒等.竹编主要集中在四川、广东、浙江、云南等地.竹编工艺的门派、种类也十分丰富,如东阳竹编、四川竹编等,浙江嵊州、四川青神和渠县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2008年6月,渠县“刘氏竹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350,编号:Ⅶ-51)。
1.2 竹编工艺美术品的发展及现状
编织工艺品属我国11大工艺美术品类之一.编织是人类最古老手工艺之一,宋代浙江东阳竹编已有龙灯、花灯、走马灯、香蓝、花篮、竹帘画等品种.至明清,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的草编、藤编、竹编等制作繁荣,并从19世纪末开始出口.[2]2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对工艺品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工艺美术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在新中国最困难的发展时期,传统工艺美术再次发挥了日用、创汇、就业诸多的重要功能.仅创汇而言,至20世纪80年代达到历史高位,竹编工艺美术品和其他工艺美术品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之一,得到很好的发展,以至于只要有竹资源的地方,就有竹编工艺厂.四川地区竹资源丰富,域内就有成都竹编工艺厂、长宁工艺美术厂、安岳竹编厂、渠县工艺美术厂等数十家生产竹编工艺品的厂家,从业人数上千人.俞樟根、龚玉文、刘宗凡、卢光华、龚道勇等五位竹编艺术家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纯属手工劳动的工艺美术行业逐渐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矛盾,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工艺美术品的社会需求土壤发生巨变,传统工艺美术的生产与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大量工艺美术企业生产停顿,不少企业倒闭,技术人员改行重新创业,整个工艺美术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竹编工艺品也不例外,各竹编厂的生存状况因地区和品种而各异.[2]24竹编工艺品产品总数20个,发展良好的有6个,占30%;生存困难的11个,占55%;濒危的有 1个,占 5%;停产的 2个,占10%.[2]25
1.3 竹编工艺美术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四川省相关部门和部分竹编工艺美术停产企业和生存困难企业的调查,可以找到目前竹编工艺美术品存在的问题.从表1中可以看出部分竹编工艺品厂停产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应市场经济而自然淘汰.从表2可以看出,部分竹编工艺美术品如瓷胎竹编等竹编工艺品大多存在市场需求不足、产品附加值低、技艺人员新生力量不足等原因而举步维艰、生存困难,龚扇、竹编字画、竹帘画等则是因为技艺复杂、市场占有率低等原因生存困难.
表1 四川省竹编工艺美术产品生存状况调查——部分停产企业
表2 四川省竹编工艺美术产品生存状况调查——部分生存困难企业
竹编工艺美术品除了上述一些具体的问题外,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对竹编工艺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不少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对国家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知之甚少,缺乏认识.还没有把本地工艺美术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支持发展的议事日程,致使不少技艺和传承人无人问津,对辖区内的工艺美术产品不甚了了.二是现有工艺美术企业(作坊)大多呈“小、散、差、低”状况,布局分散,生产条件差,市场化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低.三是工艺美术专业从业人员严重缺乏,技艺人员年龄老化,技艺传承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是传承技艺生产条件艰苦,掌握技艺的难度大,很难招收到愿意潜心学习的年轻学员.另一方面企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承担培养学艺人员的经费支出和接纳大专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四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缺乏艺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创新产品.[2]856
2 “刘氏竹编”的传承、创新及艺术特色
渠县“刘氏竹编”具有特定的地域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考工记》强调工艺制作优质须遵循四个原则:天时、地气、材美、工巧,[3]“刘氏竹编”也不例外.渠县境内盛产近百种竹子,尤以慈竹资源特别丰富,竹编工艺已有近千年历史.农户宅旁,家家种慈竹,户户有竹林,山野河岸之间,也有大量慈竹分布.这里的慈竹节稀筒长,质细柔和,纤维韧性强,富有弹性,易于启蔑拉丝,耐水、耐酸、耐碱,性能稳定,是竹编工艺品的上乘材料.渠县竹编工艺是用慈竹作材料,制作生产工具,编织生活用具,在此基础上衍生、创造出来的编织工艺.渠县竹编以经纬编织法为主,贯以穿、插、钉、锁、缠、套多种技巧,产品现有各种篮、盘、碗、灯、扇、盆、椅、画等近百个大类、八百多个花色品种,近年来又开发出艺术竹编,有壁挂、花插、茶具、凉帽、竹包、仿古家具、竹丝彩绘等品种,尤以竹编书画堪称一绝.2003年,渠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渠县竹编工艺技术精湛、文化品味浓郁,在四川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它产生在以渠江镇为中心地带的全县范围内,其诞生时间可以追溯至2300年前.古代賨人用竹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到了唐代,渠县竹编业已经很发达了.至清代,渠县竹丝宫扇、细篾凉席等非常有名,成为朝庭贡品.民国初年,渠县竹丝宫扇,精美绝伦,成为达官贵人的收藏珍品.解放后,渠县刘氏竹编业更加兴旺,品种丰富多彩,技艺精益求精,20世纪70年代后,渠县竹编工艺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实体单位也由“渠县工艺美术小组”壮大为“四川省渠县工艺美术厂”.渠县“刘氏竹编”工艺主要传承人刘嘉峰首创了竹编字画、提花编织法,不仅推动了渠县竹编工艺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全国竹编技艺的发展.
2.1 “刘氏竹编”的传承情况
通过表3可以看出“刘氏竹编”传承的代际关系.“刘氏竹编”第一、二、三代均为父子传承,且是传男不传女.至第四代刘嘉峰增加了“刘氏竹编”的师传传承方式,于1973年,经四川省工艺美术公司介绍向自贡第三代“龚扇”传人龚玉文和龚长荣学习“龚扇”技术,学习外姓技艺.还于1980年起开始传艺授徒,举办培训班,增加社会传承方式,不限男女,30余年间,培训竹编技艺人 员800余人,遍及全国.
表3 刘氏竹编的传承情况
2.2 “刘氏竹编”的创新
“刘氏竹编”第四代传承人刘嘉峰自6岁起学习竹编技术,1975年后,对成都瓷胎竹编、自贡“龚扇”等多种民间竹编技术进行研究,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1972年受提花织物织造原理的启发,发明了独具特色的竹编“提花编织法”,能编织各种书法、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1980年首创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双面竹丝编、竹编台屏等系列竹编工艺新品.1988年,通过中国技术成果鉴定,刘氏“提花编织法”广泛流传,将我国的竹编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竹编艺术流派——刘氏竹编.刘嘉峰也于2003年将1973年成立的四川省渠县工艺美术(小组)厂购买下来,更名为四川“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推广他创新的竹编工艺,“刘氏竹编”工艺得以产业化发展.2008年,为喜迎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该公司在创作主题上也进行了创新,专门创作了福娃为主题的作品.
2.3 “刘氏竹编”的精湛工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刘氏竹编”常用的工具有蔑尺(丈量尺寸)、蔑刀(破竹、起蔑、分丝、剖削之用)、刮刀(刮蔑)、蔑锹(穿引蔑丝)、风钢刀(分层)、剑门(控制蔑丝的宽窄)、钩针、剪刀、胶布、排针等.“刘氏竹编”有六种基本编法,十字编法、黑白点子法、平行压丝法、之字压丝法、自然压丝法、多层换丝法;另有人字型、绞纹、菱形纹、坐标、描图等编织方法.立体竹编起头有中空圆头开头法、方形开头法、椭圆开头法、圆形开头法等.收口的方法有缠口、编口、锁口、衬口倒插等.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品生产从砍伐竹子到成品有30多道工序,技艺复杂,工序繁多,而且每道工序精细严密,是现代技术和机器无法替代的,编织一件工艺品少则半月、多则数月.工艺产品数十个大类,近千个花色品种,主要有“瓷胎竹编”和“竹编字画”两大系列产品.瓷胎竹编工艺流程:锯节-去青-破竹-露色-烤色-起片-刮削-定色-冲揉-抽丝-染色-起底-排经-编织-添经-成图-收边-整理-油漆.竹编字画:原竹-锯节-去青-破竹-起片-刮削-拉丝-制图-编织-成图-整理-装裱.
瓷胎竹编和竹编字画的工艺大致相同,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流程:一是选材.竹材要求非常特殊,选本地生长在土壤肥沃的阴山处,年青无疤痕,节长80厘米以上少见阳光的竹子为原竹,取节最长的几段锯节破竹数片.二是分割处理.经剖丝、剖削、切丝、磨光等工艺制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透明晶莹的竹丝,每平方厘米抽24-32丝.三是染色.烧开水,放入染料染色,然后风干,不腐不蛀,永不褪色.四是制图.将原稿进行技术处理,二次创作为黑白为主的图案,制成编织图,然后放在编织竹丝下,用压条压紧.五是编织.运用挑、压、破、拼等绝技,提花纺织的原理,使用快速描图法编织.通过虚实和明暗的变化,将名家书画、山水花鸟的笔法气势、章法布局、神韵情趣用竹编艺术展示出来.六是装裱.三分画,七分裱,一幅竹编书画,按照传统书画的装裱形式装帧,更显高雅华贵,古朴典雅.整个流程中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花竹丝,作品的细腻程度在于竹丝的粗细,最细的竹丝只有头发丝的只有0.03毫米,不到一根头发丝的二分之一,一不小心就容易断,而且稍有差池,会造成厚薄不均匀;二是画稿,一般画画的不懂工艺,设计的画稿不能进行编织,要对原稿进行二次创作,技术处理成黑白为主的图案,制成编织图方能编织.因此,“刘氏竹编”的精品一般都是传承人自己花竹丝、自己设计画稿.
2.4 “刘氏竹编”的艺术特色
渠县“刘氏竹编”主要有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双面竹丝编、竹编台屏等系列工艺品,设计新颖,技术精湛,薄如绫绢,尤以编工精细见长,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
刘嘉峰从1973年开始专业从事竹编工艺品的设计制作,近40年间创作了大量的竹编艺术精品,现持有彩色瓷胎竹编《龙纹梅瓶》、提花瓷胎竹编《龙凤呈祥》、薄胎提花竹编《国宝》、《天伦之乐》;双面竹丝编《哪吒》、《威震山河》、《月中观音》、《天女散花》;竹编字画手卷《文姬归汉图》、《维摩演教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芙蓉锦鸡图》、《东篱赏菊图》;竹编字画挂屏《虢国夫人游春图》;竹编字画屏风《琵琶行》、《兰亭序》、《天堂》等各种实物作品数十件,件件都是精品,兼具“材美”与“工巧”.双面竹丝编台屏《天女散花》(如图1).该作品以每平方厘米64丝光亮透明、薄如蝉翼的纤细竹丝,利用光线折射,经纬方向竹丝呈现不同色彩的原理,依照画稿,采用挑、压、分、穿等多种竹编技法精心编织而成.转动揺镜,在光线折射的作用下,画面上的图案时明时暗、时深时浅,天女手捧鲜花,飞翔于天空,若隐若现,灵动飘逸,具有魔术般的艺术效果,给人奇妙的视觉感受.
图1 双面竹丝编台屏《天女散花》
彩色瓷胎竹编《龙纹梅瓶》(如图2).该作品打破了瓷胎竹编图案简单、色彩单一的传统编织技术,将竹丝制作成多种色彩,采用藏头断丝、挑压分合等独特技艺,将传统的龙纹图案用彩色竹丝编织出来,使作品具有让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感染力.作品以胎成型,色彩丰富,技艺技法独特,如浅浮雕般的龙呼之欲出,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该作品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2008年“天工艺苑·百花杯”金奖.
图2 彩色瓷胎竹编《龙纹梅瓶》
图3 薄胎提花竹编瓶《国宝》
薄胎提花竹编瓶《国宝》(如图3).该作品选用川东优质慈竹为原料,精制成细如发丝、透明莹洁的纤薄竹丝,依照画稿精心编织而成.作者对传统的瓷胎竹编编织技术进行了又一次创新,将竹编字画(平面竹编)技术结合到瓷胎竹编编织技法中.该作品涉及新颖、编工精细、技法丰富、技巧独特,是立体竹编和平面竹编融为一体的典范.画面兼工带写,一对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嬉戏、觅食于竹林之中,极富笔情墨趣,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熊猫故乡的地方特色.
竹编字画手卷《文姬归汉图》(如图4).该作品精度为每平方厘米48丝,以东汉末年蔡文姬一心归汉,风餐露宿,一路艰辛的场景为题材.选用川东一年生优质慈竹为原料,用起、揉、撕、刮、分等十多道工序,精制成黑白两色纤细竹丝,采用挑、压、破、钩、穿等独特的编织技法,依照画稿,精心编织而成.作品编工精细,技艺精湛,以丝丝竹篾,编织出了文姬一行人长途跋涉、人困马乏、饥寒交迫、溯风凛冽的场景和栩栩如生的任务形象.画中乾隆题词、各种印章、人物表情、大漠荒凉、各色景物均以竹篾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4 竹编字画手卷《文姬归汉图》
这些作品,综合各种竹编技艺,集各家之长,题材内容广泛,虽“以竹作画”,但极富笔情墨趣,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流派(刘氏竹编),在我国的竹编艺术中独树一帜(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四川省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结论).
3 “刘氏竹编”的保护与开发
“刘氏竹编”的传承目前主要集中在四川“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现有技术人员(厂内工人)近百人,其中女工50余人,主要从事编织工作,男工30余人,主要从事原料粗加工及相关体力活.“刘氏竹编”在传承方式、工艺和艺术题材创新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产品更精致,促进了竹编工艺的发展,现年生产作品3万件,年产值三、四百万元.然而,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不够、生产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低、市场需求不足、技艺人员新生力量不足、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刘氏竹编”的进一步发展.渠县政府给予刘嘉峰及其妻每人每年4000元的支持,达州市政府针对市级科技拔尖人才给予刘嘉峰每月几百元的补助,但对于“刘氏竹编”产业的发展没有更多财税支持政策,对“刘氏竹编”的价值、地位、影响、意义没有更深入的认识.工厂面积2000多平方米,生产条件差,连续2年被洪水淹没,影响了竹编生产.“刘氏竹编”工序多、耗时长、单位成本高,销售最好的瓷胎竹编,每套价格约2000元左右,影响了市场的需求.“刘氏竹编”工艺复杂,工人对技艺的掌握需要较长的时间,现每月工资仅2000多元,导致学艺人员较少,新生力量不足.目前的学员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女学员(从第5、6代传承人也能看到这一点)和一些残疾人,影响了“刘氏竹编”的综合发展.“刘氏竹编”每道工序基本以手工操作为主,新材料、新工艺运用较少,生产力水平不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刘氏竹编”的生存和发展,应该加以保护,进行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活态”保护.
3.1 理顺传承与创新,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技术,艺术与市场的关系
作为艺术质造物的工艺文化,是人类用艺术方式造物的文化,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品格和文化的累积性、承传性和深刻性而成为人类物质文化的代表.[4]“刘氏竹编”作为工艺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样也是具有独特艺术品格和文化承传性的人类物质文化代表.传承是发展的前提,如果说这项工艺都要失传了还谈何发展呢?每一种工艺文化都是代代相传,不断累积,才有今天的成就.日本著名民艺学家柳宗悦认为:“工艺文化有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只有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空虚,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整个文化便失去了基础,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5]23艺术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千百年来,众多建立在物质性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工艺美术在历史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伴而繁荣昌盛,现在却因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生存土壤的丧失而面临灭绝失传的尴尬.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离开了生活,其流也不远.艺术是“技能为根,文化为本”的参天大树,“材有美,工有巧”道出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夫教授说:“细微的技艺构成了传统工艺美术非常丰富的内涵.人们赞叹工艺美术的‘技艺之美’,表达了对技艺的欣赏、赞赏和叹服.然而,技术的提升是有限的,艺术修养的提升更为重要,却很难在短期内达到.”[5]26技能技巧与人文修养是艺术之双轮.艺术既要重视艺术修养,也不能忽视技能修炼.工艺美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群众,只有兼顾其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走“产业化保护”和“市场化保护”模式,工艺美术才能够科学发展,良性传承.
3.2 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建立传承、保护、开发模式
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竹编”的传承与保护并不仅仅是竹编大师刘嘉峰一个人的责任.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参与和支持,保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畏之情,提高大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才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科学发展.由此,有必要建立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开发模式.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重视申报,更要重视保护和支持发展,将“刘氏竹编”纳入当地文化产业规划发展.当地政府不仅要重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必要时也可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从土地、财税政策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倾斜、支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加大对传承人的资助与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大对竹编工艺的研究和技术革新投入.二是提高全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和自觉保护意识.建立渠县刘氏竹编博物馆,增加藏品的数量,提高藏品的质量,免费向公众开放.三是要将渠县“刘氏竹编”打造成集传承、生产、旅游、展览、购物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整合资源,设计合理的产业链,将竹编工艺在产业化中得到保护,在市场化中得到发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提高民间艺人和当地富余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该基地将现在“刘氏竹编”的传承方式拓展为集家传、师传和社会传承为一体的传承方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竹编工艺人才.培训成熟的技术人员充实到生产一线,提高产量和质量.竹编工艺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传承过程,生产的工具和各个工序环节均可以供游客参观学习.作品不断创新,将高雅融入生活,开发居家的竹编工艺饰品、旅游纪念品,成品集中展示,既可以让游客得到美的熏陶,也可以供游客挑选购买.市场容量的扩大,产量的提高,销售的增加,工厂效益增加,可以提高工人工资,稳定技术工人队伍.各地游客将竹编工艺带到世界各地,对竹编工艺又有传播和宣传作用,从而推动竹编工艺的发展,进而保持其生产活力,达到活态保护的目的.
4 结语
四川渠县“刘氏竹编”历史悠久,兼具“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只要能在传承中创新,将高雅融入生活,理顺传承与创新、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技术、艺术与市场的相互关系,传承人、政府各部门和全社会高度重视,打造集传承、生产、旅游、展览、购物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整合资源,设计合理的产业链,将竹编工艺在产业化中得到活态保护,在市场化中得到发展,“刘氏竹编”就将生机盎然,青春永驻.
[1]刘 云.四川省竹类资源的开发利用[J].自然资源,1991(6):43.
[2]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办公室.中国工美报告: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书[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9,23.
[3]刘道广,许 旸,卿尚东.图证《考工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3.
[4]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
[5]杭 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18.